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比热测定的一般原理,建立了用绝热式量热计测定经热的相对比热公式,测量定了三种小比热物质及二甲亚砚-水混合物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利用差示量热扫描仪(DSC),在288.15~328.15,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不同浓度的甜菊糖RA40-甲醇溶液的比热,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建立比热与甲醇中RA40质量浓度和温度的经验方程.把该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相对误差平均小于1.5%.该方程可用于溶液结晶提纯RA及相关体系热量平衡的计算.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压力扰动与摩擦元件固连的反对称模态热弹性不稳定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得到了判断摩擦系统热弹性不稳定性的临界速度,分析了弹性模量、泊松比等材料参数对摩擦系统热弹性稳定性的影响,并与Yi Yun-bo和赵家昕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形摩擦元件对换挡过程影响较大,对蠕行工况影响较小.三种常用摩擦片中,纸基摩擦片TEI临界速度最高,热弹性稳定性最优,石棉摩擦片次之,铜基摩擦片TEI临界速度最小,热弹性稳定性最差;摩擦系统TEI临界速度随对偶钢片比热、导热系数和摩擦片热膨胀系数的增加而增加;随对偶钢片和摩擦钢片弹性模量与泊松比的增加而减小.对偶钢片材料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减小摩擦材料比热、泊松比、导热系数和弹性模量,同时增大热膨胀系数可提高摩擦系统的TEI临界速度、提高系统热弹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了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和叔丁醇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比热,为了验证仪器的准确性,实验测定二次蒸馏水在20-80℃的比热,并与文献值进行了对比,测定水时仪器测量误差在2%以内,并且把测得的各种醇的比热与文献值进行了对比,比热测量值的精度完全能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同时回归了它们的Cp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可供工程计算中参考。  相似文献   

5.
计算了10次准晶体Al-Cu-Co,Al-Cu-Li和二十面体准晶Al-Mn-Si在0~1180K温度范围的电子比热,发现这些准晶体的电子比热随温度增加近似线性地增加,但其比热曲线的陡度随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当电子态密度在费米能级附近的值较大时,电子比热曲线的斜率较大。如:10次准晶Al-Cu-Co,当温度到达1000K时,电子比热为0.2209kB/atom,很明显,此时电子比热不能忽略,讨论了这些准晶体中电子的化学势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其化学势随温度增加而增加,这一点准晶体与晶体材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25℃下测定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戊醇/水三元体系的相平衡,确定了液晶区域的边界范围,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液晶纹理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在恒定温度下,该体系存在着两个液晶区域,并且随含水量的增加,液晶结构发生不同的变化.当组成固定时,体系的液晶相结构随温度升高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滤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外加碱金属(锂、钠或钾)硫酸盐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乙二醇软团簇体系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其超滤曲线与表面张力曲线相似,也存在双拐点(c1和c2),且c1随外加电解质浓度增加而降低,c2随外加电解质浓度增加而增加,因而软团簇形成的边界随外加电解质浓度增加而变宽,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与聚乙二醇间具有更显著的团簇化作用,外加碱金属(锂或钾)离子在软团簇上的缔合量与软团簇中表面活性离子含量之比随该金属离子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外加碱离子浓度下,钾离子在软团簇上的缔合量大于锂离子在软团簇上的缔合量,这是由于锂水合离子半径较钾水合离子半径大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双原子分子的量子非谐振子模型,讨论了三次非谐振项对振动比热的修正.得出在高温情况下,双原子分子气体的振动比热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时,其三次非谐振项的增加比二次非谐振项更快,由CO光谱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计算了10次准晶体Al-Cu-Co;;Al-Cu-Li和二十面体准晶Al-Mn-Si在0~1180K温度范围的电子比热;;发现这些准晶体的电子比热随温度增加近似线性地增加;;但其比热曲线的陡度随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当电子态密度在费米能级附近的值较大时;;电子比热曲线的斜率较大.如:10次准晶Al-Cu-Co;;当温度到达1000K时;;电子比热为0.2209kB/atom;;很明显;;此时电子比热不能忽略;;讨论了这些准晶体中电子的化学势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其化学势随温度增加而增加;;这一点准晶体与晶体材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JS加固水泥土的热物理特性,解决MJS与冻结止水联合加固冻结设计的水泥土热物理参数取值问题.方法通过自制冻结温度测试系统测定MJS水泥土冻结温度,通过ISOMET便携式热特性分析仪测定导热系数及容积热容量,采用SHR-6型水泥水化热测定仪测定水化热.结果 MJS水泥土冻结温度随水泥掺量增大而降低,随龄期增长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冻结温度在-0.64~-1.40℃;冻结与常温MJS水泥土导热系数均随龄期增长及水泥掺量增大而减小;常温MJS水泥土容积热容量随龄期增长而减小、随水泥掺量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冻结MJS水泥土容积热容量随龄期增长及水泥掺量增大而缓慢减小;随水泥掺量增大,MJS水泥土水化放热速率峰值提高,而到达放热速率峰值的时间均为水化15 h左右;水化热在28 d龄期内,随龄期增长和水泥掺量增大而增大,龄期28 d时,水泥掺量由40%每增加1%,水化热增加0.95%.结论 MJS水泥土热物理参数受水泥掺量及龄期影响较大,人工冻结加固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水泥掺量和龄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者采用连续法测量了Y-Ba-Cu-氧化物块状材料在80-120K温区内的比热,在转变温度92.7K附近观察到明显的比热反常现象。比热跃迁△c与转变温度T_c的比值△c/T_c为:40mJ/mol·K~2,比热跃迁△o与比热c的比值△c/c为3%左右。上述测量结果与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黄土坡面细沟发育形态对侵蚀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沟侵蚀规律的解译对于坡面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10m坡长条件下10°和25°坡面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与高清摄像技术,研究了细沟侵蚀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坡面单位坡长总侵蚀量和细沟侵蚀量均随距坡顶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而25°坡面却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其增加速率逐渐减小.10°坡面平均含沙量随降雨历时先减少后增加,而25°坡面却先增加后减少.高清摄像技术可表征降雨过程中细沟平面形态变化,25°坡面平均细沟宽度始终小于10°坡面,但二者均随降雨历时先减小后增加,细沟侵蚀方式由以溯源侵蚀为主过渡到沟壁崩塌为主.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Li—Zn—Cu铁氧体的磁性及铁磁共振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晶格常数随Cu代换量增加而线性增加.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在500mT左右;居里温度θ_f=710K,增加代换量和提高烧结温度可降低铁磁共振线宽,共振线宽在测量频率为5GHz以上与频率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一台磁力搅拌式水卡计。利用这台水卡计,对比热标准材料α—Al_2O_3进行了比热测定,测定的结果同美国国家标准局的数据相比偏差在1%左右。这台仪器具有用磁力搅拌和用串联热电偶测水温升的感温元件,用电位差计串联自动记录仪记录测定过程中的水温升等特点。另外,用TI-58c型可编程序计算器编制了一些专用程序,使测定数据的处理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5.
高压注气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机理及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的注气开采过程中沥青质的沉淀机理 ,该机理可定性解释及预测高压注气过程中沥青质的沉淀规律。在高压沥青质沉淀实验装置上 ,利用间接测定法测定了CO2 注入摩尔分数分别为 0 .6 36和 0 .716时吉林油藏原油中沥青质沉淀量随体系压力的变化规律 ,并测定了 2 2 .2MPa下 70℃时江苏原油中沥青质沉淀量随CO2及富烃气注气浓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在注气过程中两种原油易发生沥青质沉淀。吉林油藏原油中的沥青质沉淀量随体系压力的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规律 ;当体系温度和压力一定时 ,江苏原油中的沥青质沉淀量先随着CO2 注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达到一最高值后略有降低 ;对注富烃气而言 ,沥青质沉淀量随注气浓度增加而增加 ,且注气摩尔分数大于 0 .80后增加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16.
纳米氧化铝粒子—聚酯—环氧树脂复合体系内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未改性环氧树脂体系及聚酯复合纳米氧化铝粒子改性环氧树脂的三元体系在固化及冷却过程中内应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环氧树脂体系中的内应力主要产生于冷却过程中,随纳米粒子加入量的增加,三元体系弹性模量线性增大,其体积收缩率逐渐减小,而增大体系的弹性模量或增大体系的体积收缩率均使三元体系的内应力增加,在聚酯复合纳米氧化铝粒子改性环氧树脂的三元体系中,当纳米粒子加入量为8g时,三元体系的弹性模量和体积收缩率达到最佳组合,此时三元体系的内应力最小,相应的动态力学分析显示,三元体系的贮能模量大于未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的贮能模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Nozières-Schmitt-Rink(NSR)理论的强耦合系统,研究了高温超导体从电子预配对的形成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演变过程.首次利用NSR理论,在临界温度以上的温度区域,计算了电子熵、电子比热容等热力学量及线性比热系数,并相应地描绘出了各物理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由比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可知,在大于临界温度时比热系数已随温度的减小而减小.这就意味着,在NSR理论框架下,强耦合系统中有赝隙现象产生.通过比热系数的变化趋势确定赝隙的存在是这篇文章得到的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18.
贮热材料PG-PE二元体系相图的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醇在固—固相变时能够可逆地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与建筑材料复合用作贮热介质,特别是三羟甲基乙烷(PG)和季戊四醇(PE)构成的二元体系,有很宽的适宜于太阳能贮存的温度范围,现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及变温红外光谱技术测定了PG—PE二元体系相图,确定该相图为完全互溶型,并讨论了结构对多元醇互溶度的影响,相图的构筑为贮热材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改进变分法求出了正切作用量的四维SU_(2)格点规范理论的元格内能和比热曲线.发现元格内能曲线是连续的,理论有禁闭倾向;比热峰βc=1.95,这比平均场方法的结果(βc=2.05)更接近于Shahbazyan方法的结果(βc=1.82).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用DSC(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固体无机物比热的方法,通过测定六种固体无机物比热并与其相应文献值对照最大相对偏差不大于5%,对其中的α-Al_2O_3进行了五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最大也不超过5%,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