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序言排水良好的平原条件下,植被组成中以小灌木、小半灌木为主,而多年生长营养期草本植物不起太大作用时,那么这种地区就是荒漠区,荒漠区的基本植被类型是荒漠.荒漠有一定的地带性,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总是和干热的气候条件相联系.在所有植被类型中,它是最干旱的一个类型.亚洲荒漠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区之一,西从叙利亚和约旦起,往东一直延伸到河西走廊和蒙古高原的中部。内蒙古荒漠处于这个巨大荒漠区的东部边缘,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往东,与我国境内的草原相接,往南往西均与河西走廊的荒漠为邻,往北延续  相似文献   

2.
干旱、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决于植被生长状况的优劣,而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群落的形成、分布及生长又取决于流域内水文过程。在学习、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西部干旱区荒漠河岸林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研究开展水分、盐分作用下对荒漠河岸林植被的影响研究,对于荒漠生态地区植被的保护与恢复,维护荒漠河岸绿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荒漠植被主要林业有害发生情况,正确掌握影响石羊河流域下游干旱荒漠区荒漠植被生长的主要害虫、害鼠种类及其发生危害情况,分析其发生危害特点和原因,并结合多年来的防治经验,对照分析、总结归纳出了主要虫、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植被特征与生态保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克拉玛千沙漠西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植物区系包括中亚成分、古地中海成分等,分布着荒漠生态系统、自然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在过境河流两岸分布着草垫带—森林带—固定沙包带—流沙带,植被类型有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灌木植被、沙生植被和盐生植被。水分状况是导致区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也在影响植物群落演替变迁。本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区域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类型及其结构特征和植被动态演替,分析了各种植被类型的生态与生产功能。并对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绿洲、荒漠过渡带值被、优化荒漠边缘带生态系统、促进绿洲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典型荒漠地区沙生类短命植物粗柄独尾草对干旱荒漠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是早春季节荒漠区沙面固定、植被恢复的主要物种。为了认识粗柄独尾草群落更新的特征和能力,及进一步揭示其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模拟风速试验与样地调查法探究了其种子散布方式、种子库分布格局等种群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粗柄独尾草种子散布采取高种子数、近母株密集分布的r对策,种子库主要呈现为种群内聚集分布,种子产量和不同时期种子库密度均随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粗柄独尾草种子雨持续时间短、强度大、单株产生完好种子在200~400之间,种子千粒重平均为8.895g;种子库输出途径主要有死亡后腐烂、发芽、动物当场取食和搬运,其中动物搬运和风力作用是影响种子库动态分布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干旱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大尺度的区域研究中,利用遥感数据与方法分析植被的覆盖变化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连续近20年(1982-2000年)从 NOAA/AVHRR数据中提取的植被覆盖度指数,按不同植被覆盖度的指标,采用分区分类法对中国西部干旱区进行了分类,得到植被分类结果图,提取了各类植被在每个年度的面积数据,显示了各类植被面积变化的过程,并初步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近20年来,干旱区各区域相同植被类型的变化状况不完全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北疆地区无植被覆盖类型面积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南北疆在绿洲面积增加的同时,中、高覆盖度植被减少,即在绿洲与沙漠之间的过渡带植被面积减少,柴达木盆地荒漠面积增加,森林、草甸类植被面积减少,表现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综合各区各类植被的变化来看,在平原区荒漠无植被区是稳定的(与其总面积相比),绿洲也是西部干旱区较稳定的植被类型,而且是不断扩大的植被类型。人类活动已是西部干旱区、平原地区植被类型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二者之间的过渡带类型的植被,尤其是中、高覆盖度植被的面积在减少。  相似文献   

7.
 藻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为广泛,即使在降水量少、温差大、辐射强的荒漠地区也存在。在荒漠地区,植被的生长受到限制,藻类则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被认为是荒漠表层土中的主要生产者。在干旱的荒漠地区,藻类能够利用土壤表层暂时可用的水分快速生长,与真菌等异养微生物、土壤粒子相互作用,在土壤表层形成几毫米厚土壤有机复合体即土壤生物结皮。土壤结皮能够在植被稀疏分布地区的土壤表层形成一个连续的光合层,在一些干旱区域这些光合层的分布甚至能够达到70%。藻类的存在促进了生物结皮的形成及演替,并且通过生物结皮自身的生理和代谢方式改变周围的微环境,增加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微波可以穿透云层,可以全天候监测目标区域,还可以比较有效地分辨水体、植被、冰雪和荒漠等。因此,微波遥感资料是研究地表类型众多的三江源地区的有效手段。全球第一个星载全极化微波辐射计WindSat测量的第3和第4个Stokes参数T3和T4,作为前所未有被卫星传感器大面积、长时间序列测量的亮温,为三江源地表目标的探测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仅使用垂直和水平极化亮温TV和TH,会将小面积水体和沼泽误识别成荒漠。结合WindSat辐射计所测量的4个Stokes参数,可以较好地分辨三江源地区的典型目标,例如雪山、湖泊和荒漠等,有利于消除由于地表目标识别错误导致的土壤湿度研究可能存在的潜在误差。TV,TV-TH,MPDI(MPDI=(TV-TH)/(TV TH))以及T3等值线的走向基本体现出西南东北走向,这与该区域植被分布自东南向西北为针叶林、高山草甸草原、干旱草原及荒漠的特点密切相关。冰雪融化和凝结,以及植被的生长和消亡,使得该区域微波辐射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前视和后视垂直极化亮温TV及T3的差值表明,该区域的微波辐射随观测方位角的变化是,雪山积雪冰川和湖区的辐射方向性较强,而植被和荒漠的辐射方向性较弱。  相似文献   

9.
利用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方法及Hurst指数法,分析了2000-2017年河西地区植被的变化趋势及其可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地区2000-2017年NDVI增长区域面积较大且分布广泛,减少区域较少.河西地区植被总体呈稳中向好的趋势,走廊绿洲区植被增长趋势最大,祁连山区植被增长趋势较小,戈壁荒漠区植被变化趋势不显著.植被覆盖持续增长的区域远多于持续降低的区域,但持续增长的能力较弱,小部分处于增长趋势的植被未来发展趋势可能逆转,存在植被退化风险.走廊绿洲区植被持续增长能力最强,祁连山区植被增长持续性较弱,戈壁荒漠区植被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甘肃干旱荒漠区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种类构成、资源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荒漠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认为甘肃干旱荒漠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荒漠植物资源,从科、属、种总体来看分别占我国干旱荒漠植物的67.07%、47.11%和31.87%。这些荒漠植物资源在食用、药用、工业原料、防护和改造环境方面具有很高的生态、经济和开发利用价值,对发展甘肃地方经济和维系荒漠化区域生态安全及环境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杨是中亚荒漠区分布最广的树种,也是亚洲荒漠特有的植被。它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于我国西北边陲,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向东贯穿甘肃的疏勒河岸,绵延东伸至内蒙古的额济纳旗谷地,散生或成片分布。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稳定的群落结构,对防风固沙和保持生态良性循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胡杨属杨柳科,落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景观特征,划分了该保护区荒漠植被群落结构,分析了荒漠植被群落景观变化特点,提出了植被群落景观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原地带不同生境土壤动物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内蒙古草原主要植被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土壤动物区系分布、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草原土壤动物大类群水平优势类群基本一致.土壤动物密度及生物量以荒漠草原较低,而典型草原较高,草甸草原则以低密度和高生物量显示了其土壤动物分布的特殊性.内蒙古草原地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在类群组成上显示较强的同源性和在较低分类阶元上的分异性.  相似文献   

14.
新疆沙冬青群落是以沙冬青为优势种的荒漠群落类型.本文通过对新疆沙冬青集中分布区乌恰县新疆沙冬青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生态型、密度、盖度等植被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新疆沙冬青群落中菊科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藜科、豆科、禾本科、百合科等植物种类;该群落的生活型谱中,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所占比例较大;植物生态型以旱生植物为主.新疆沙冬青群落组成与结构受地形、海拔、土壤和水分条件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随海拔降低的趋势.新疆沙冬青面临种群衰退、分布面积缩小的威胁,与气候暖干化有关,也与人为活动也有关,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地区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对近几年造林过程中树种的选择和解决适地适树途径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据此提出了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适宜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6.
荒漠植物的水分生理特征与耐旱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景周 《甘肃科技》2006,22(1):169-170,173
荒漠植物是在极端干旱、贫瘠等条件下生长发育的一些植物种类,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解剖结构和水分生理特征,表现出极强的抗旱能力,而且在其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荒漠植物的水分生理特征及耐旱特性能进行分析,旨在为荒漠区防沙治沙的植被恢复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勤县造林治沙,曾经成为全国治沙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人工植被大面积衰退、死亡,天然植被普遍衰退和稀疏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下降是根本原因。今后的对策,一是保护水资源是关键措施;二是转变过去的以造林治沙为主为以封护保护为主,在干旱荒漠中造林缺乏生态学依据。三是撤销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国营农场、林场,对绿洲以外荒漠区实行统一管护;四是粘土沙障易形成沙面结皮,不宜大面积设置粘土沙障固沙。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的荒漠分布在哪?又是如何形成及演化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荒漠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矮小、荒凉贫瘠且地域广袤的自然地带。荒漠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及冻原生态系统同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荒漠跨越的自然环境及其间分布的植被差异很大,故又可细分为半荒漠、典型荒漠(普通荒漠)和极旱荒漠。本文中的荒漠即为以上三者的统称。中国荒漠的分布以沙漠和戈壁为主体的中国荒  相似文献   

19.
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属于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蒙古沙冬青群落是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的典型荒漠群落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阿拉善左旗蒙古沙冬青群落植被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沙冬青群落以藜科、蒺藜科、禾本科、豆科、菊科等植物为主.在群落内部,植物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64. 8%;灌木植物次之,占32. 4%.植物生态型主要为旱生植物,占59. 5%.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蒙古沙冬青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度逐渐减少.受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蒙古沙冬青种群呈现老龄化,分布面积有缩小趋势,急需加强基础研究和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20.
贺兰山中段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过渡带,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易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为调查贺兰山中段植被分布的地貌相关性及其覆盖动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和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地貌、植被生态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较全面调查,获得了研究区10个植被型、25个群系、61个群丛,研究发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受到各个地貌单元土壤、地形、坡向、坡度及海拔的影响.自山麓洪积台地至山顶植被的垂直带谱比较完整且分带明显,由低至高依次分布有旱生灌丛、山地疏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性针叶林、高山草甸.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比研究区近20年来遥感影像后发现,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人工绿洲(腰坝地区)面积和荒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高山针叶林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本研究可为区域国土整治及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