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协同微波提取布渣叶总黄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表面活性剂协同微波法提取布渣叶中总黄酮,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微波辐射时间、料液比、pH等因素对提取总黄酮的影响,结合正交实验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表面活性剂选择0.12%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微波辐2.5 min,料液比1∶35 g/mL,pH 5.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黄酮得率为11.33%.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文中方法具有节能省时、黄酮得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响应面法优化玉竹多糖表面活性剂协助提取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因素实验中考察多种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体积与质量比)以及提取次数对玉竹多糖产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表面响应分析法优化表面活性剂协助提取玉竹多糖的条件,研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料液比3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并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92℃,提取时间1.61h,料液比19.93mL/g,此条件下玉竹根茎中多糖产率预测达到11.11%(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3.
采用表面活性剂协同超声法提取地骨皮中的总黄酮。研究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超声功率和时间、提取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地骨皮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吐温-80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2 g/L,液固比20 mL/g,在140 W下超声20 min,然后在85℃恒温槽中提取45min,地骨皮总黄酮的得率为2.70%。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在提取效率和得率上都有较大优势,具有得率高、省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铜矿石浸出速度慢、浸出率低的问题,在浸出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进行摇瓶试验.通过测量浸出前后溶液表面张力以及铜浸出率,考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铜矿石浸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溶液表面张力对矿石浸出影响较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强化浸出作用最为明显,铜浸出率达62.5%.在柱浸试验中,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铜浸出率提高了近10%.利用物理化学和渗流力学对表面活性剂强化浸出机理的分析表明,溶液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在矿石表面的吸附对矿石表面润湿作用影响较大,表面活性剂在浸出液的持久性也是影响浸出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表面活性剂强化铜矿石浸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铜矿石浸出速度慢、浸出率低的问题,在浸出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进行摇瓶试验.通过测量浸出前后溶液表面张力以及铜浸出率,考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铜矿石浸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溶液表面张力对矿石浸出影响较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强化浸出作用最为明显,铜浸出率达62.5%.在柱浸试验中,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铜浸出率提高了近10%.利用物理化学和渗流力学对表面活性剂强化浸出机理的分析表明,溶液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在矿石表面的吸附对矿石表面润湿作用影响较大,表面活性剂在浸出液的持久性也是影响浸出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液体洗涤剂主要组分的选择和复配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液体洗涤剂的主要组分是表面活性剂,其选择是配制液体洗涤剂的关键。针对影响洗涤作用的因素,提出了选择液体洗涤剂的主要组分时可遵循的一些原理和规则,并对影响洗涤作用的关键因素——乳化作用所应用的乳化剂的选择方法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总结。对已选用的主要组分,考察了各组分之间是否存在增效作用并进行优化,以得到针对被洗物实用特效的表面活性剂组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AOT的浓度及相体积比对AOT异辛烷反胶团体系提取脂肪酶的影响;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提取率增大;表面活性剂浓度一定时,pH值低提取率高;提取率一定时,pH值低所需表面活性剂浓度也低.相体积比(V油V水)增大,提取率增大.初步探讨了提取机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单一表面活性剂、混合表面活性剂和混合表面活性剂配比的实验,获得了一个适合于液膜提取稀土的表面活性剂组成。  相似文献   

9.
通过选择三种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制备Mg-Al-LDHs材料,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浓度等因素对Mg-Al-LDHs生长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研究了Mg-Al-LDHs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尺寸.初步研究了Mg-Al-LDHs生长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不改变Mg-Al-LDHs的层状结构,但是改变其结晶性和晶胞参数;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使颗粒尺寸增大,结晶性增加;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使Mg-AlLDHs呈现束状、花簇状等不同的形貌.  相似文献   

10.
利用表面活性剂与酶协同超声波法提取红藤中的总黄酮,以得率和抗氧化性为指标,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酶的种类和用量、提取温度和时间、溶剂pH、液固比等因素的影响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结果表明:以得率为指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70 min,液固比30 mL/g,纤维素酶用量0.5mg/mL,得率达到7.98% ;以抗氧化性为指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70 min,液固比50 mL/g,纤维素酶用量0.5 mg/mL,此时自由基清除率为67.56%.  相似文献   

11.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吐温60协同微波提取甘草黄酮的工艺进行优化。首先,考察6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20、吐温60、吐温80、司盘60、司盘80和聚乙二醇)对提取甘草黄酮的影响,最终选择吐温60为最佳活性剂。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PB)实验设计筛选出对黄酮得率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液固比,经响应面分析法对这些因素进一步优化。综合得率和利润两个要素,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30%、液固比35 mL/g、提取时间70 s、吐温60质量浓度0.01 g/mL和微波功率390 W。在此最优条件下,实测总黄酮得率为4.30%,与预测值4.26%相接近。  相似文献   

12.
油包水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80复配,以环己烷为油相制备高度分散、液滴均匀的油包水(W/O)型微乳液.以最大增溶水量为指标,通过目测及测定体系电导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复配、四种醇类助表面活性剂、温度和盐度等因素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探索该微乳液形成的适宜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复配表面活性剂中Tween80的含量为60%、乙醇作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与复配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1.0时,可得到作为微反应器的理想微乳液体系;随温度升高,W/O微乳液体系相图的稳定区域减小,盐度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3.
提取分离活性染料的微乳液膜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适用于提取分离水溶液中活性染料的微乳液膜体系进行研究.以三元相图为实验方法,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溶剂以及促进迁移载体的选择和用量;分析了不同内水相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微乳液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OP-7为表面活性剂、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煤油为油溶剂、N235为促进迁移载体组成有机相,以NaOH溶液为内水相的微乳液膜体系,可有效提取分离活性染料艳蓝-K.  相似文献   

14.
用卵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所形成的囊泡模拟细胞膜,利用Langmuir膜天平、Zeta电势研究卵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停留法和TEM等方法从Gemini(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细胞膜结构破坏方面来探讨不同组分对囊泡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囊泡中的蛋白质、胆固醇和卵磷脂分子之间是相互吸引的.相对于卵磷脂囊泡,混合体系囊泡更加稳定.表面活性剂是通过静电吸引力和疏水效应嵌入囊泡的双分子层中,导致囊泡被破坏.通过动力学实验得到Gemini表面活性剂对囊泡破坏过程的活化能,进一步证明加入蛋白质、胆固醇能够使卵磷脂囊泡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
阳离子反胶团体系提取蛋白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阳离子反胶团体系分别对4种蛋白质进行反胶团提取的试验和考察,确定PH值,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和助溶剂等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巧  张文 《科技资讯》2014,(3):118-118,120
本文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分类,叙述了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的吸附方式、吸附影响因素和吸附对固体表面的影响,同时概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催化促进和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表面活性剂对尿结石主要组分草酸钙(CaOxa)晶体成核、生长、聚集和相变等过程的影响,讨论了表面活性剂与CaOxa晶体的作用机理,以期为CaOxa结石的形成和抑制提供一个更详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吐温80和司班8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正己烷、甲苯为油相来制备微乳液。研究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油相和助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微乳液区形成的影响;并利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微乳液的粒径。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油相的结构、助表面活性剂的碳链长度、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均对微乳液区的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NaCl为无机盐助剂,正己烷、环己烷、甲苯和正辛烷中的两组分为有机物,配制Winsor Ⅲ型微乳液。用气相色谱分析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过剩油相中的分配情况;考察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NaCl质量分数和有机混合物组成及种类对有机物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盐度(质量分数)条件下,以正己烷、环己烷、正辛烷和甲苯中的两组分作为有机物配制的WinsorⅢ型微乳液,在不同的有机物配比时过剩油相的组成和增溶前油相的组成均存在差异,增溶出现了选择性;微乳液更倾向于增溶弱极性的小分子及摩尔增溶比大的分子;对甲苯-正辛烷微乳体系,盐度的增加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降低均可提高微乳液对甲苯增溶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油/碱(O/A)、油/碱-表面活性剂(O/AS)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发现加入碱降低油水界面张力(DIFT_(min)),而高碱浓度下,界面张力反而升高;加入表面活性剂后,低碱浓度时界面张力升高,而高碱浓度下体系的界面张力显著降低.通过对比相同离子浓度下NaOH与NaOH-NaCl溶液与重油的界面张力发现,OH-也对高碱浓度下界面张力的升高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测定油碱作用后从油相扩散至水相的总碳含量(TOC)的变化,发现油相扩散至水相的组分的量增加.综合考虑上述实验结果,认为NaOH和外加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协同作用为:NaOH与重油潜在的界面活性物质作用生成原位表面活性剂,外加表面活性剂取代原位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发生吸附,促进原位界面活性物质离开油水界面,从而使得原油中潜在的界面活性物质得以与原油反应,进而生成更多的原位界面活性物质从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