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大步骤实现移民火星梦据美国媒体报道,为了给将来的载人火星飞行做初步考察准备,欧洲宇航局和法国太空局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在南极进行多种“人类适应太空”实验。  相似文献   

2.
美国:“激光扫帚”美国太空总署准备试验一种”激光扫帚”,专门清除国际太空站轨道上的太空垃圾。科学家表示,太空垃圾越来越多,对太空站和太空人构成了新的威胁,虽然太空站已有仪器应付直径小于1厘米的太空垃圾,地面控制人员也能探测直径10厘米以上的太空物体,并及早发出警报让太空站闪避,但对于直径1~10厘米大小的太空垃圾则没有对策。“激光扫帚”正  相似文献   

3.
1991年11月28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正在太空中飞行,突然迎面“飞”来一物——一具苏联火箭残骸。航天飞机及时采取躲闪措施,才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剧。对于这种“太空撞车”的危险,科学家早就提出过警告。据调查,在近地球轨道上,目前已经“登记在册”的10厘米以上的太空垃圾约有2万块。它们大多是废弃的火箭  相似文献   

4.
美国东部时间6月11日,美国将“伽马射线大区域太空望远镜(GLAST)”送入太空。美国的“大型观测台”计划包括“四大天王”.即“哈勃”太空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康普顿”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和“斯必泽”红外太空望远镜。其中.“康普顿”因为出现陀螺仪故障,被迫在地面控制下于2000年脱离轨道坠入大海。  相似文献   

5.
1997年,美国“旅居者”火星车降临火星,燃起了人类登上这个红色星球的愿望。2003年6月2日和10日,欧洲宇航局的“小猎犬号”火星探测器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勇气号”火星车相继升空,并预计于今年年底和明年初登陆火星。有关火星的话题不断升温,其中,载人登陆火星探险的话题也被科学家提上了议程。为了给载人火星飞行做初步考察准备,美国NASA、欧洲宇航局和法国太空局的科学家们即将在南极洲进行多种“人类适应太空”实验,以测试人类在“失重、孤独和幽闭”极限状态下可能会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一旦实验证明人类完全可以适应未来…  相似文献   

6.
科学追踪     
概述:今年5月世界科技领域最活跃的仍然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美英研究机构宣布绘出小鼠基因组图谱,美国两科研小组分别为克隆动物效率过低和克隆动物易夭折提出新解释。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美国 IBM 公司宣布开发出了迄今性能最优异的碳纳米晶体管,此外美国一家三口在体内植入计算机芯片。今年5月的世界航天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二位太空旅客完成了10天的太空旅行,世界纳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科学家发现单层碳纳米管可在光照下自燃,科学家合成带单电子的稳定分子,科学家在纳米层次上实现光能和机械能转换。今年5月是中国的“科技月”,在全国科技活动周中,围绕“科技创造未来”这一主题,举办了300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太空旅游越来越成为可能,科学家已经开始考虑如何移民太空了。太空移民采用一夫一妻制我们知道,即使人类的寿命能达到几百岁,我们还是无法到达遥远的星球。于是,科学家们大胆地提出了“移民恒星”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陆基卫星发射器将把3个“太空帆船”送入轨道,这些太空帆船在轨道上“杨起帆”并且只依靠阳光作动力,朝着月球方向航行。 欧洲、日本、美国,可能还有俄罗斯将参加这一场率先利用“太阳帆(Solarsall)” 技术的竞赛。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太阳帆可能展示不用任何燃料而又有可能比火箭推动的航天器走得更远的太空航行新方法。 太阳帆是靠光子在帆的发光表面反弹所产生的力推动的。在地球表面,这种推力作用很小。但是在太空中,在一个巨形帆上能产生足够的前进推力,从  相似文献   

9.
美国航天飞机最近带着一个圆盾型的人造卫星到环绕地球的太空轨道上飞行16天,以便科学家研究如何制造新一代的半导体材料,供发展高科技使用。 这个人造卫星内有“太空真空多晶器材”以及砷、镓等多晶用的材料。宇航员把这个人造卫星放到离航天飞机数十英里以外的太空轨道中自行飞行,然后科学家从地面用遥控的方法,制造半导体薄膜。 科学家相信,在太空的无重力和真空状态下,用多晶造出来的半导体纯度会很高,且质量会很均匀,其导电性可望比在地球上用硅制成的半导体好很多。砷和镓是化学属性与硅相邻的元素,用这种材料做出的半导体所制造的计算机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性能,将比  相似文献   

10.
在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中没有派上用场的中国科学家却在阿尔法磁谱仪中找回一些平衡的感觉这个由美籍华人丁肇中领导的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中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项目,是由中国科学家来担任主角的。 在这个由美国、中国、瑞士、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合作实验中,由中国研制的永磁体成为整个实验最为关键的部分。 永磁体一直是世界物理学家们几十年来的梦想之物。他们曾提出各种方案.试图将磁谱仪送入太空、都由于无法制造一个可以在太空运行的磁铁而未能如愿。 阿尔法磁谱仪6月3日搭乘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天上完成了10天的太空探测工作之后,13日随机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11.
美国研制太空微型“机器虫部队”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1996年3月23日报道,美国得克萨斯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正在试验一种由马克·蒂尔登创制的称为“pixelsat”的实验性机器昆虫。这种机器虫仿效昆虫的动作和行为。他制作的最复杂的机器虫仅用12个晶...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类首次获取彗星物质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探测器的返回舱在犹他州沙漠中成功着陆,母船留太空永久绕日运行。这是人类太空探测史上第一次获取彗星物质和星际尘埃样品。为此,“星尘号”探测器在历时7年的飞行中共飞越近48亿公里的路程。科学家称,“星尘”号将带回上千个彗星尘埃的样本。这些样本能为科学家研究太阳系的历史提供物质依据。在日本爱知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最抢风头的,当数各家高科技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而最受孩子欢迎的是会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保姆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会负责地看护好儿童和监视周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以来,开发太空领域已成为人类最迫切的愿望。但迄今人类在太空只能进行短时期的生活,最长纪录也仅200多天。那么,人类究竟怎样才能在太空中建立一个美丽的“太空城市”、并长久地安居乐业下去呢? 目前,各国科学家们正在构想“太空城市”的各种蓝图,并探索性地实施可行性产业战略措施,以创造一个适宜人类生活的全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科学追踪     
概述: 今年8月世界科技领域比较活跃的是航天和生物技术领域。在航天领域,首次“太空婚礼”顺利举行。此外,各种新计划纷纷出台,比如印度计划于2008年向月球发射第一艘太空飞船,日本确定宇宙开发中期计划。在生物技术领域,世界第一匹克隆马在意大利诞生,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与DNA分子结构相近的苏糖核酸分子,一些专家认为它可能是第三种遗传分子。在信息技术领域,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名为“冲击波”的电脑蠕虫病毒自美国时间8月11日下午在因特网上开始传播以来,造成  相似文献   

15.
一、抵达目的地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计划利用核能推进设备将大量的物资和设备运送到月球,并在那里建立太空基地。但是要将宇航员送到火星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科学家还要尽量缩短宇航员抵达火星的时间,同时避免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遭受过度的辐射。  二、辐射问题  太阳“风暴”以及宇宙射线“风暴”常常会持续数日之久,如果宇航员在那个时候暴露在射线之下,身体就很容易受到损伤。科学家们需加强预报太空天气的能力,改进防护设备,一旦发出警告,宇航员可躲进保护舱,或者在月球及火星的地下掩体中藏身。  三、呼吸的空气  保…  相似文献   

16.
胡静 《今日科技》2005,(7):52-53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飞船发出的370kg铜质撞击器。犹如一颗飞驰的炮弹。按照科学家预计的时间,准确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在太空绽放出宝石光芒一般绚烂的“焰火”。人类首次。人造天象”奇观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17.
在太空中建立起一些太阳能“发电厂”,这将直接为地球上的人类提供能源,有望在50年后让地球人用上直接来自太空的能量。德国科学家们预计,他们将在2008年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2003,(8)
7月2日,在美国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站,航天工作人员与机器人一起共同协作完成训练任务。此次训练在于测试在智能机器人的帮助下,能否提高宇航员以及其他太空设备在国际空间站以外地点工作的效率,或者是将来在其他星球上工作的效率。 实验表明,运用这种机器人以后,完成任务的效率大大提高。太空机器人与宇航员同赴太空美国科学家人造“半男半女”胚胎震惊世界高。7月9日,经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副馆长余波证实,兵书宝剑峡悬棺系距今约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文物。其中有五项发现为我国考古历史上所兵书宝剑峡悬棺谜底揭开7月2日,在“欧洲…  相似文献   

19.
一个很有声望的美国科学家小组提倡美国科技政策来一个“急剧的转变”,再度使不载人火箭成为向太空发送科研载荷的基本手段。全国研究理事会所属的空间科学委员会主席托马斯·多纳休5月21日断言,试图把航天飞机当作通用的发射装置和进入太空的唯一途径“是不明智的”,将威胁到“我们在空间科学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全国研究理事会是全国科学院和全国工程学会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多纳休告诉记者说:“本委员会和科学家们多年来对决定逐渐淘汰用于发射科学考察飞行器的不载人发射工具(即所谓消耗性发射工具)所产生的破坏性后果感到忧虑,这一决定造成了大约十年的浪费,从1977年“旅行者”号宇宙飞船那样的重大发射任务,到下次“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和太空望远镜等类似的发射任务,中间隔了大约十年。”  相似文献   

20.
糖糖 《少儿科技》2009,(1):76-77
想遨游太空吗?那就坐宇宙飞船,在火箭的助推力下,“呼”地就能飞上天了。不过,太空可不是咱家的后花园,随便就能上去的;那宇宙飞船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坐的,太空之行可是非常昂贵的。如果能在太空和地球之间搭起一座梯子,让咱上太空就像上楼一样随意,那该有多好!这可真是个好主意,包括日本在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们就设想出了这样的“太空电梯”,并且正在努力将它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