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协调度测度模型,测算出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1978~1993年为不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度基本为负值,1994~2004年为基本协调阶段,协调度递增为正值;2004年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东部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少部分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协调度基本为正值,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较高程度的协调性,以神农架为中心的鄂西山区由于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协调度值也较高,但表现出较底层次的协调性,而其他广大地区的协调性较差,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2.
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综合评价模型,选择合适的指标,以省域为研究单元评价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1999-2011年间我国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平均值为0.641,处于中等协调阶段,研究期内协调度变化趋势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2)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空间分布区域差异较大,共涉及6种协调类型,其中低度协调和失调的地区占到64.5%,中国省区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的协调层次;(3)协调度的区域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空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对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引入耦合模型,计算出河南省除济源市之外的17个省辖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发展度,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中大部分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城市化的协调度不高,其中有11个城市属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协调.(2)从城市化发展类型来看,17个省辖市中有6个属于超前型,8个属于滞后型,只有3个属于同步型.(3)从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分布和形成机制来看,由于各地区间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片状分区集聚的特征,高水平和较高水平协调地区主要集中在郑州和许昌以及与它们相邻的西部和北部地区;较低水平协调区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北部的安阳、鹤壁和焦作;低水平协调区仅分布于东北部的濮阳市;不协调地区在河南省没有分布.  相似文献   

4.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旅游业-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广西区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2003年~2013年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并对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数的时空演变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旅游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紧密,且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均表现出较好的上升态势;基于时间维度,广西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从较低水平耦合协调过渡到高度耦合协调阶段,现已进入良性耦合协调时期;而空间维度上,广西区域内部关于两者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差异性显著,其中仅桂林、南宁和柳州3市达到了中度以上耦合协调类型,而其他城市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大都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类颉颃阶段.由此可见,区内部分城市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构建福建省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测度模型,对福建省各市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以G IS软件为平台制作空间分异图谱。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类型分为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和濒临失调5类。(2)福建省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协调发展,但协调层次不高,而且地区差异较大。(3)协调度较好的县(市)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的中部以及闽中的县级市地区,其中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处于良好协调发展,尤其厦门协调度最高,而协调度较差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南部和闽西北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6.
为从效率的角度探索煤炭资源空间配置的优化方式,本文借助于数据包络分析测度不同区域煤炭资源流动效率,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流动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汇地方面,各项效率最高的区域均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各项效率相对偏低;(2)源地方面,内蒙古综合效率最高,新疆最低;山西、内蒙古、陕西的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要大于规模效率的影响,而贵州、新疆规模效率较高,受规模效率驱动的影响比较大;(3)整体上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高,结构较为合理,并且产业集中程度较高;(4)汇地煤炭资源流动效率与产业结构各项系数在空间上呈现出对应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高;煤炭流动效率与产业结构集中度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平均值最高;(5)源地煤炭资源流动效率与产业结构各项系数均达到了高协调耦合阶段,总体上看,流动效率与高级度的耦合度平均值最高.最后依据不同区域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分别提出了针对源地和汇地不同区域的对策建议,以优化煤炭资源在空间的配置效率,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城市化与旅游产业两大系统交互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和河南省各省辖市城市化发展与旅游产业相关指标体系,计算出河南省各辖市城市化与旅游产业两大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而后进行系统耦合协调度层次划分,并对其时空变化进行分析.2013年,河南省城市化与旅游产业两个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其中,豫西、豫北、豫西南以及郑州附近的豫中地区的系统耦合度与协调度相对较高,省内其他地区的系统耦合度和协调程度相对较低.2008-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市化-旅游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有所变化,但整体变动不大,耦合协调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8.
针对长三角医疗服务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首先构建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合成单一化指数,测算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最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医疗服务供给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医疗服务供给水平总体的差异化程度小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上均存在着正相关性,且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现象更明显;两者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耦合协调关系显示杭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宁波市、苏州市等协调度较高,宣城市、池州市、滁州市、安庆市等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性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关系较为直接。  相似文献   

9.
交通是人与物质流动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公路交通与经济的耦合度整体较高,局部存在波动现象,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高度耦合城市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较低和低耦合城市集中分布在苏北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组团式"分布特征。②江苏省公路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差异性显著,但近十年间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区域整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以长江为界线,江苏南部区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北部区域。③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公路交通与经济相对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总体以交通发展超前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本研究为完善江苏省公路交通网及推动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加速一体化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宁夏区域发展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域发展协调度是判识区域统筹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数,从时空二维角度对宁夏区域发展协调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选取了32项指标因子,构建了宁夏区域协调度时间维和空间维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2003-2008年,宁夏区域发展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较低,且区域协调度空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隶属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国1996—2010年"三化"协调度进行考察和测度.结果表明:虽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由于三者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没有相应的提高,所以到2010年三者协调度仅处于"一般"水平.可见不能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提高,应倡导低碳发展,巩固城镇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三者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境,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西藏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生和谐、社会稳定、主权完整。城镇化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在西藏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西藏的人口、社会、经济方面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全面完整地评估西藏自治区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质量对于制定西藏接下来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文章采用耦合模型分析了2011-2020年西藏城镇化中“人口-社会-经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虽然在样本期内,“人口-社会-经济”耦合度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从耦合协调度来看,西藏 “人口-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在最高的年份也仅为勉强协调,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进一步研究发现西藏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高耦合度是由于三个系统发展水平过低导致,西藏城镇化水质量较低,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已经开始限制人口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西藏人口、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解,为进一步推动西藏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衡量汉中市近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方法以汉中市1996—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下的两个子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两大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根据协同论的思想构建协调发展模型,进而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状况。结果 1996—2009年期间,城市化发展指数每年平均上升0.17点,生态环境指数每年平均上升0.15点,研究期末协调度指数为0.12。结论汉中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于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汉中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较低,表现为协调性总体上处于失调状态。在汉中市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二者的协调度模型,研究1993年南充建市以来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南充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3年以前为失调和不协调阶段,2004年为弱协调阶段,2005年后进入协调时期.根据南充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几点保持其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谢永琴  刘莉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11-1322
基于2004~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引力模型,探讨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3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增长态势,但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2)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两极分化,发展不均衡,黄河下游地区协同水平明显优于黄河中游和上游地区;(3)黄河流域整体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强度弱,需要强化高耦合协调地区对流域其他省区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城市化和水资源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环境二者之间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对南京市2000—2012年间的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交互耦合作用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化综合指数呈线性增长趋势,水资源环境综合指数及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处于均衡发展态势,虽然近些年两者的协调度出现波动式变化,但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在合理可控的范围,需要对出现的协调度下降状况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差异特征,不平衡问题突出;2)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总体水平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3)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处于边缘省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未来应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耦合模型对2006-2015年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与城市化进行耦合评价研究, 研究发现:旅游业和城市化取得较大发展, 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城市化差, 但增速较城市化高, 2014年旅游业发水平超过城市化;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耦合协同类型呈现出从低到高的演变趋势, 肇庆和南宁未实现高度耦合、良好协调与高度和谐;耦合演变时序性特征与地域分异特征显著.建议提升城市化水平, 激发都市区和中心区的带动效应, 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笔者在构建城镇化规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协调性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均未达到理想的协调耦合状态,基本都处在磨合阶段;2)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不协调的原因大多是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规模;3)全省17地市的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梯队的空间分布格局;4)虽然各城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都是逐年提高的,但提高的步伐有快有慢,时空格局在不断变化.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研究对于推进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