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在我国发展长距离管道输煤的必要性,根据我国国情,以管道输送中浓度煤浆为例分析了管道输煤、管线设置及实验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张艳 《科技资讯》2009,(28):108-109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市排水项目审批和验收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城市排水管道为研究对象,深度探讨了城市排水管道的规划设计思路。论文首先探讨了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作用,而后分析了我国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规划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而详细论述了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最后笔者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城市污水资源化的思路和城市雨水利用的具体措施。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对穿越电气列车路轨地基下的A_3钢输煤气管的轨对地电位差、管道上方的电势的测量,对管道的腐蚀区、已腐蚀和未腐蚀界面处的金相分析及煤气组成的分析,提出了A_3钢输煤气管腐蚀穿孔的机理是由于煤气中的杂质使该处介质环境中H~+离子、S~(2-)离子浓,度增大也因煤气中的CO_2在混合电解质溶液中的协同作用,引起了孔(点)蚀,这种电化学局部腐蚀的持续进行,向纵深发展,导致A_3钢输煤气管的腐蚀穿孔。  相似文献   

4.
输煤与输电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铁路、公路、海运运输和通过电力网络输电是煤炭转化为清洁电能的两种主要方式。输煤与输电两种不同能源运输方式对环境污染产生不同的影响。考虑量化输煤与输电的环境价值,首先对输煤与输电环境污染分析,建立了输煤方式和输电方式污染物排放量计量模型;然后根据防护费用等来间接评估污染物的环境价值,构建了较完整的输煤与输电环境效益模型;最后以某条特高压输电工程为例,对该工程环境效益进行评估,具体量化了输煤与输电环境效益模型之间的关系,为计算输煤与输电环境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少潮 《广东科技》2009,(14):202-204
1 引言 电子皮带秤作为一种计量设备,正以其计量精度高、工作性能稳定、结构简单、功能强大等优点被大量应用于煤矿、码头、制造等行业.现代发电厂每天消耗成千上万吨煤炭,这些煤炭大多通过输煤皮带由码头输送到电厂的储煤场,再分送到各台锅炉的原煤仓.对通过输煤皮带上的煤炭作好准确计最是电厂经济核算的重要手段之一,发电厂大都采用电子皮带秤作为输煤系统的计量工具.  相似文献   

6.
吕震 《科技资讯》2013,(2):127-127
火力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较大,燃料输送系统的制定可以保障火力发电厂稳定的运行,输煤系统一体化是指能够实现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的输煤设备自动控制的技术系统配置设备,同时加强工业电视系统的自动监视力度,使输煤生产即使在无人操作的条件下,依然可以进行自动化的设备运转,输煤系统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资源,降低值班人员的劳动力度,当设备发现异常时,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和减少操作误差,保证输煤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进一步实现输煤生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白俊文 《科技资讯》2014,(11):138-138
对于我国来说,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电力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二次能源,煤炭和电力对于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煤电一体化对于我国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同煤集团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同煤集团发展煤电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缓解当前煤炭和电力之间的矛盾提供一些思路,并促进同煤集团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谭勇  李文娟 《科技促进发展》2010,(8):254-254,81
论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剖析了我国典型小城镇发展模式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最后,在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下,文章针对小城镇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曹锋 《广东科技》2014,(24):92-92
以清远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为背景,在分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管理项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电站工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思路,设计了电站工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架构,对电站工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建设和应用的成果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为系统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下煤炭开采对采空沉陷区内浅埋输气管道变形破坏的采动影响,根据采动过程中埋地管道与土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将采动过程中管土相互作用划分为管土协同变形、管土暗悬空和管道明悬空3个阶段。根据各阶段中埋地管道的力学特征,分别采用弹性地基梁、均布载荷作用下的弹性梁和纵横弯曲弹性梁模型对非沉陷区的管道、沉陷区内处于协同变形的管道和沉陷区内处于悬空状态的管道进行力学分析,建立各阶段下埋地管道的分段弹性梁力学模型;并结合各分段弹性梁的边界条件,分析各阶段下管土相互作用的极限状态,得到埋地管道失效的临界判据,进而建立采动影响下浅埋输气管道与土体作用机理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选煤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方面存在的在线检测技术问题,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完成了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强的在线煤炭灰分、水分与热值一体化检测装置和重介质悬浮液粘度与密度一体化检测装置开发,实现选煤、配煤、装车过程关键参数在线检测,为选煤厂全流程智能化控制以及我国煤炭洁净利用提供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1)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输煤旁路皮带在线采制样整形方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低辐射、高精度的煤质灰分、水分、热值一体化在线检测。(2)研制出一种γ射线煤质灰分在线检测装置,采用极低危险的Ⅴ类放射源取代目前所用的Ⅳ类放射源,大大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和安全性。(3)提出了双频双通道正交微波透射水分检测方法,和现有的单频单通道方法相比,该方法对煤炭的水分检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宽的量程。(4)提出了利用灰分和水分对热值进行在线软测量的机器学习算法,和现有的线性模型方法相比,提高了热值的测量精度,扩大了适用范围。(5)提出了采用可控旁路双膜盒差压法检测重介质悬浮液密度和粘度的一体化方案,可以完全取代现有的放射性检测设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6)根据可控旁路管道中重介质悬浮液沉降过程的密度变化曲线,提出了一种利用机器学习和主成分分析对煤泥含量与粘度进行在线软测量的方法。(7)利用正弦振动式粘度测量仪和开发的可控搅拌器,提出了一种重介质悬浮液粘度的实验标定方法,解决了重介质悬浮液粘度标定难题。  相似文献   

12.
詹秀文 《科技资讯》2012,(11):189-189
本论文从技工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简要阐述了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管理一体化"、"多种技能一体化"对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为促进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岫岩轻烧镁行业概况,煤气发生炉的基本原理及治理效果,介绍了煤气发生炉余热利用的可行性、余热来源、利用原理和用途;介绍了余热利用的工艺流程、主要建筑物及主要设备,重点介绍了煤气发生炉余热利用的应用效果,并在岫岩第一镁砂矿试验取得了明显成功,因该项目实现了资源被再利用,节约了大量的煤炭和水资源,所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肖慧 《科技信息》2009,(31):335-335,344
本论文阐述《机械制造工艺学与夹具》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通过项目化教学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情境选取来安排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设计思路,通过对真实工作项目和任务的提炼,每个情境的编排是依据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选取零件为载体来设计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5.
刘志哲 《科技信息》2011,(29):327-328
论文主要研究大型石化项目中,工程公司是如何编制管道试压包的。  相似文献   

16.
朱全生 《科技信息》2013,(17):402-403
随着煤炭基地由输煤转变为输煤、输电并重,煤炭基地长距离输电电厂越来越多,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后严重影响输电线路和电厂的安全运行。本文介绍了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在长距离输电电厂的配置及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多次快速切除机组,有力保证了电网及电厂机组安全。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滨海、近海区域为研究范围,论述了该区砂矿资源的种类、储量、品位、赋存形态、地域分布等特征与空间分布状况,并从研究区的基岩类型、气候条件、地貌类型、海岸状况及矿物性质等方面对砂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砂矿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但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庆阳市砂矿资源的发展状况,对砂矿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进行了阐述,针对砂矿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长清 《科技资讯》2014,12(19):112-113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电网调控的相关工作经验,以智能电网优化调控技术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电力调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提高电力调控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优化方法,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天然金刚石的形貌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金刚石形成时深部源区地球化学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砂矿金刚石则会因为二次搬运、沉积等环境改变而形成叠加的形貌特征,依据其蚀像形貌,可以探索金刚石在地壳表面存留的时间及其经历的搬运过程。对湖南现代河流小颗粒砂矿金刚石样品晶体形态、表面微形貌及类型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湖南砂矿金刚石表面蚀像形态丰富且清晰,金刚石在经历地表沉积搬运后表面特征仍保留较好,表明其地壳的存留及搬运时间较短。部分样品(111)面呈现复三角形形状,晶面出现较多三角形和少数六边形蚀像,反映其寄主岩石岩浆喷发时相对富H_2O流体。结合扬子克拉通已发现含金刚石微粒钾镁煌斑岩的事实,推测湖南砂矿金刚石原生矿寄主岩石更大可能是类似钾镁煌斑岩的岩石。结合湖南砂矿金刚石晶体形貌、包裹体等方面特征与西澳金刚石存在相似性、Rodinia超大陆裂解前与扬子克拉通之间存在的联系等,暗示至少部分湖南砂矿金刚石的来源和西澳金刚石的源区具有内在联系,其最早的形成时间应该不早于古元古代,更大可能和新元古代板块聚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