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林地名主要来源于壮语北部方言,也有汉语、苗语、瑶语及壮语南部方言来源,多为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也有聚落、方位和动植物特征、特别场合方面的名称,西林地名演变具有数量增多、汉语地名增多等特点,地名还折射了西林地区社会、历史、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大部分壮族人的第一语言是壮语。壮语对英语口语语音有一定的影响,是否对英语语法有影响呢?通过抽样调查表明,壮族大学生英语语法受壮语和汉语影响。对壮族大学生英语语法方面的习得特点作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英语老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合理、科学地进行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从共时比较的角度,对现代壮语地名的语法构词现象进行了探讨,找出其规律性,以利于人们对壮语地名的理解和规范。  相似文献   

4.
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由于受壮语的影响而出现表达方面的错误,即“夹壮”、“仿壮”现象。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归类分析,揭示其规律及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壮族地区汉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壮语电视教学片教材是国家教委世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关于培养老师壮汉双语能力.提高壮族地区初中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之二,它主要是通过25集具有速成性质的壮语电视教学片.将壮语的语音,约两千常用词,以及语法结构用10个学时讲授完毕。可供培训从事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的老师和自学壮文的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6.
壮欢,是壮族民间文学之一,是中华诗词的组成部分。壮欢有五言四行、七言四行等诸种形式,由于它运用壮语声韵调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平仄、押韵、言数与行数等格律,因而具有浓厚的壮族风味。壮欢源远流长,从汉代刘向《说苑》载《越人歌》起就具有壮欢的雏形,经过二千年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采,艺术形式日臻完善,清代大学者李调元辑解的《粤风》有两卷是壮欢的,说明它在汉壮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语际转换。要成功完成从壮语到英语的翻译,深入正确解读壮语原著是基础,把握好英译的总体性原则是关键。《布洛陀》歌颂了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壮族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具有鲜明的口头传唱特色,反映了壮族先民的艺术思维,通过英译向世界推介该史诗必须把握两大原则:深入理解原作,展现史诗原貌;缩短语言差距,推介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以壮族地区双语制为主要考察对象,提供新的材料,并从新的角度进行探讨。结论要点是:一是壮族地区双语现象的量化分析结果;二是双语制给壮语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三是双语制给汉语有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四是双语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政策。  相似文献   

9.
侯楚  李志文  孙丽 《江西科学》2021,39(1):115-121
地名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可以反映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还可以为研究其历史、方言、民俗等提供可靠依据.以阳江市为例,从地理角度出发,在收集和整理聚落地名的基础上,根据字义并结合地名起源将其分为自然地名、方位地名、壮语地名、姓氏地名、经济活动地名、人工建筑地名、生物地名和其它地名共8类.通过对地名进行数字高程模型与核密度的叠加分析,认为阳江市地名分布在水平向度上呈现出沿河、沿海的趋势,垂直向度上呈现出向低平地区集聚的趋势,符合人类择居的普遍规律.不同类型的地名各自呈现出了与其自身特色有关的分布规律,总体上反映出了阳江市自然环境、人文经济以及历史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壮族地区的许多学生由于受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在英语语音语调学习上颇感困难。运用对比分析理论,通过对比分析壮语与英语语音语调上的差异来探讨英语语音语调的教学方法,帮助壮族学生解决英语学习中语音语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壮剧史》为据,运用二次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专业分析,发现民间土戏从清朝中晚期形成至今,其发展轨迹呈现"山"字形状,具有曲折波动的特点,尤其是历史上的两次重创为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后续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出现了目前发展缓慢、传承困境等问题。如何应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问题,笔者认为应同时兼顾其自身的专业建设和文化空间的保护,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百色市右江区语言使用情况及其原因,白话在百色城区呈萎缩趋势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了壮语对白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兰木壮语两字连读的读音型式受语法结构的制约。文章从短语(或词)构成的角度探讨两字连读在所属类型中的读膏型式和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中的重叠,并结合各壮语方言点四音格词的重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重叠是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最典型的构词手段,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与各壮语方言点四音格词的重叠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文章还对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语型“……tha:i53……ta:i33”式和“……tha:i53”……nou33”式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其是重叠象似动因的体现和表达否定的主观感情色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广西田东县那板地区铝土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区铝土矿的找矿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壮族文化心理是认识和理解壮族的重要内容。以《坡芽歌书》为对象,对歌书反映的对歌联情过程进行分析,概括出待人的朴实与谦和、涉世的聪慧与审慎、婚恋的重情与重义等壮族文化心理的典型表现,为认识壮族共同文化心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文山州壮剧团的成立,是云南壮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文章综合采用二次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通过对文山州壮剧团从"酝酿→成立→初步发展→中断→恢复发展→兴旺发展→人才断代与传承功能分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保护发展→改制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发展过程具有曲折波动的特点,而这种曲折波动又与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角色扮演及其功能发挥密切关联,由此引发对政府在专业壮剧团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及其社会责任的探讨,希望政府以史为鉴,在保护专业壮剧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好恰当的角色并履行好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改土归流之后,壮族核心居住区逐渐朝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发展;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地区划一;壮、汉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但是壮融入汉是主流;大约从明代起,壮族逐渐对壮、汉文化抱等距认同的态度,并在族际交流中维持自己的族群边界。改土归流的结果是使壮族看起来与汉族无异,但却实在又是一个特点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对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研究表明,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认同的凝聚性、运动项目的原生性、人际交往的融合性、大众参与的亲和性、文化发展的现代性等文化特征.对这些特征的认识既是壮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对广西壮族作家凡一平小说创作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其小说创作受地域文化的浸润,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表现出受传统文化观念和传统小说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