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古地形地貌是控制盆地内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高分辨层序地层是学从基准面旋回变化和可容性纳空间变化原理为基础,揭示基准面旋回层序与沉积动力学和地层响应过程的关系。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地层对比能使地层对比等时性更强,精度更高,进而能更好地反映原始古地貌特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恢复古地貌是建立在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其技术关键是对比参照面的选择,文章详细讨论了单一沉积体系和多种沉积体系组合沉积前古地貌恢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提出了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地形地貌是控制一个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同现在地貌一样,古地貌形态受到了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气候、基准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在由印支运动主幕所造成的三叠纪顶部不整合接触面上,早侏罗世沉积特点主要受控于沉积前古地形地貌,因此开展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主要是从沉积学角度出发,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形地貌的恢复研究,进一步对古地貌恢复从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沉积前古地貌对后期油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印模法恢复的王洼子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主要由古河道、斜坡脊和沟组成.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早侏罗世的沉积,延10期为辫状河亚相河道砂坝、泛滥平原,延9期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漫滩沼泽.研究区总体受西北物源的控制,发育北西--南东向的河道砂体.分析了侏罗系沉积前古地貌与延10、延9的成藏关系,认为油藏主要分布于紧邻高地的斜坡等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带.河道砂体的发育控制着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勘探区大面积位于古地貌的斜坡位置,北部的古河道下切河谷为延长组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研究区侏罗系油藏发育,下一步勘探重点为前侏罗纪斜坡脊与延9、延10河道砂体的叠合区. 相似文献
4.
王红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18-327
利用地层倾角校正、去压实校正、正演模拟、地震相及测井相分析等技术,探讨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中新世早期古地貌恢复方法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为寻找有利储层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本区砂岩、泥岩地表孔隙度分别为48%、62%,压实系数分别为4.1×10-4m-1、9.5×10-4m-1;微古地貌显示工区内斜列发育3个局部凸起和...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与古地貌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岩心资料、地震资料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黄探区三叠系延长组开展层序地层研究。通过研究,识别出6个较大规模的层序界面和5个较大规模的洪泛面,由此将延长组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在长期旋回内部,根据次级的洪泛面及转换面特征,进一步将其划分为14个中期旋回,建立了中期旋回与砂组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延长组的高精度层序划分方案,明确了层序格架控制下的地层分布特征;得出了研究区地层分布具有东北、西南两个方向厚度大,其他区域厚度相对小的特点。同时,采用构造和沉积相结合研究方法,恢复了研究区的古地貌:研究区古地貌在湖盆演化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早期东北、西南高,中部低,分割性强;中期整体凹陷,差异小;晚期东北高,西南低。 相似文献
6.
马海勇;韩天佑;周磊;蔡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1(5):891-900
利用岩心观察、地震解释资料和地层厚度印模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前侏罗纪古河的沉积特征主要为河道充填沉积,在沉积过程中伴有对河谷的侵蚀下切作用。宁陕古河自研究区西北向东南穿流而过,河谷发育,展布长达 120 km,主河道宽20~30 km。蒙陕古河流向自北向南,主河道宽10~20 km。姬塬高地东斜坡平均坡降9~11 m/km,其上沉积了厚度约80 m的中粗砂岩、细砂岩地层。姬塬高地南斜坡平均坡降5~7 m/km,斜坡前缘发育阶地。研究认为,研究区古地貌形态可划分为高地、斜坡带、古阶地、河谷区、河间丘等5种古地貌单元,包含姬塬高地、定边高地及安边高地等3个高地,蒙陕古河、宁陕古河等2个古河;姬塬高地南部、定边高地南部及安边高地西部发育古阶地,蒙陕古河、宁陕古河河谷两侧发育斜坡带,蒙陕古河河道内部发育河间丘。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在晚白垩世末期经历了多期构造抬升运动,导致原始沉积地层破坏严重,致使对该区古地貌及沉积演化特征认识不明确。为了恢复东南隆起区北部的古地貌,以回剥-填平补齐法为基础,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地层结构进行外延,然后基于井震联合法求取地层残余厚度,结合地层结构外延法计算地层剥蚀量,最后拟合出有效的时深转换公式,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研究区的古地貌恢复。应用结果表明,该区泉头组和青山口组沉积演化过程相对稳定,剥蚀区零散分布,剥蚀量较小;姚家组在研究区中部构造相对高隆,剥蚀相对强烈;嫩江组因区域构造抬升导致受到剥蚀作用最为强烈,在长春岭背斜、钓鱼台隆起北部及青山口背斜南部等地剥蚀现象较为显著。以上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后续物源分析、有利区预测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为侏罗系油田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及岩心的详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大量测井曲线和测试分析资料,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进行刻画。结果古河谷和河谷平原为研究区前侏罗纪主要的地貌单元,其中河谷平原可进一步分为谷坡及河漫台地;在古河谷和古坡之间形成了许多坡咀。结论古地貌控制着侏罗纪早期沉积相及砂体的发育和分布;古河谷的北缘及次级古河谷的谷坡是侏罗系油藏分布的主要位置;今后在勘探中应该重视次级古河谷谷坡的研究,开展老井复查,以期发现新的油气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10.
11.
河流比较沉积学与河流砂岩油藏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比较沉积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古现代河流类型及其沉积特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比较和归纳,以现代河流沉积学的研究成果对比研究了古代不同类型河流成因的沉积岩的沉积特征、砂体形态及其孔渗特征,从而为河流砂岩储层中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测井、钻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分析了辽河油田西部洼陷沙河街组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与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和演化规律的关系,为确定研究区沙河街组深层区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储层预测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辽中凹陷中北段重力流发育模式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中凹陷中北段东营组发育多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它们在形成机制上差别较大。在古地貌恢复的基础上,重建了古地理背景,构建了各沉积时期基本的物源系统和构造格架。通过层序地层研究及物源供给系统分析,明确了重力流的沉积类型、层序位置、发育部位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三角洲滑塌浊积扇、坡移浊积扇、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斜坡扇共五种类型的重力流发育模式。通过沉积要素比较分析,提出了上述重力流的发育是物源系统、坡折类型和湖平面变化耦合作用的结果,辽东凸起的形成演化及以其为主导的构造格局决定着重力流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杏树岗油田扶余油层以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由于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大部分地震反射连续性差,能量变化大,空间分布非常不稳定,在细分层序单元内(一般是四级或四级以上层序)等时对比追踪每一个层序界面是困难的,而沿等时切片进行属性提取与分析,则存在穿时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结合松辽盆地实际沉积特征,采用基于参考标准层的层拉平精细解释、井震统层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等比例地层切片技术、最佳属性视窗刻画地震地貌等技术对该区河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区内河道沉积特征得到清晰刻画,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地震沉积学,并形成了陆相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基本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5.
河南永城地区的上古生界地层包括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组、石千峰组,地层总厚度大于2000m,是在陆表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一套滨浅海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其中,太原组——山西组下段为浅海——潮坪体系沉积;山西组上段——上石盒子组为三角洲体系沉积;石千峰组是废弃三角洲平原上发育的滨岸沙丘体系沉积。尽管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均有煤层发育,但山西组上、下段分界部位这一由浅海——潮坪体系转化为三角洲体系的特殊时期构成本区最有利的聚煤期。 相似文献
16.
Part of the lowermost deposits of the Triassic to Earlymid Jurassic (up to Bajocian) sedimentary succession spread across the Rajasthan shelf o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Indian craton is found in the Jaisalmer Basin east of Jaisalmer with the best exposed sections along the Jodhpur-Jaisalmer Highway. Based on litho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success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Odania and Thaiat members, Lathi Formation; and Hamira and Joyan members, Jaisalmer Formation. Six facies are defined from microfacies, sedimentary structures, biotic component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1) ferruginous, pebbly, cross-bedded sandstone—high-energy, fluvial; (2) cross-bedded, poorly sorted, fossil wood-bearing sandstone—highenergy, terrestrial, with high influx of sediment and warm and humid climate; (3) cross-bedded to rarely bioturbated, alternating silt to fine-grained sandstone—fluctuating sedimentation rates and energy—nearshore, mesohaline embayment to lagoonal; (4) partly bioturbated, storm-dominated, 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facies—fully marine; (5) low angle cross-laminated, silt to fine-grained sandstone—nearshore shallow water, above fair weather wave base; and (6) thick rudstones with mega-ripples and reworked coral heads-storm deposits representing the peak of first major marine transgression across the basin. 相似文献
17.
Part of the lowermost deposits of the Triassic to Earlymid Jurassic (up to Bajocian) sedimentary succession spread across the Rajasthan shelf o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Indian craton is found in the Jaisalmer Basin east of Jaisalmer with the best exposed sections along the Jodhpur-Jaisalmer Highway. Based on litho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success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Odania and Thaiat members, Lathi Formation; and Hamira and Joyan members, Jaisalmer Formation. Six facies are defined from microfacies, sedimentary structures, biotic component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1) ferruginous, pebbly, cross-bedded sandstone—high-energy, fluvial; (2) cross-bedded, poorly sorted, fossil wood-bearing sandstone—highenergy, terrestrial, with high influx of sediment and warm and humid climate; (3) cross-bedded to rarely bioturbated, alternating silt to fine-grained sandstone—fluctuating sedimentation rates and energy—nearshore, mesohaline embayment to lagoonal; (4) partly bioturbated, storm-dominated, 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facies—fully marine; (5) low angle cross-laminated, silt to fine-grained sandstone—nearshore shallow water, above fair weather wave base; and (6) thick rudstones with mega-ripples and reworked coral heads-storm deposits representing the peak of first major marine transgression across the basin. 相似文献
18.
地震沉积学在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古河道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震沉积学基本原理,借助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体,综合使用三维可视化、相干体解释、地层切片技术、地震分频与RGB混频等技术手段对哈拉哈塘地区某三维地震区的古河道进行识别和刻画。精细刻画出志留系底界面与奥陶系吐木休克组底界面2个重要沉积间断期发育的河道体系并总结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志留系底界面发育高曲度的稳定曲流河,而吐木休克组底界面发育典型的曲流河。两期河道发育期哈拉哈塘地区均处于相对平缓的地貌背景。通过古河道的识别可知:在吐木休克组沉积前该区域曾发生短暂暴露性沉积间断而非传统认识的直接发育的淹没台地型水下沉积间断,从而为吐木休克组底界面下发育的古岩溶储层提供更合理的成因背景解释。 相似文献
19.
根据湍流参数化闭合方法讨论了黄淮海平原农林复合系统上空超低空急流和夜间晴空逆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初生长茂盛的农林植被可以有效地加强近地层逆中度,而边界层同一定强度的逆温存在将有利于形成超地转的低空急流,逆温强度越大,超低空急流越强。利用上述方法还进一步研究了地转强迫强度和地面粗糙度等外强迫作用对超低空急流的形成徊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网毯式油气成藏输导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输导体地质综合研究方法,以断层、砂体及断—砂组合关系分析为基础,对准噶尔盆地白垩系油气成藏体系进行研究,分析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输导体的特征及分布.结果表明:按照输导体与毯状仓储层中底砾岩的接触关系,可建立3类9型输导体样式,包括上沟通型、下沟通型、自沟通型、内沟通型断裂输导体,沟通型、未沟通型不整合面输导体,上沟通型、下沟通型、内沟通型砂体连通输导体;不同类型的输导体组合出“Y”型输导模式、“T”型输导模式、“H”型输导模式;输导体在仓储层的“成毯”和“溢散”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复杂的网状输导体系控制了研究区油气藏的形成、分类及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