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着重论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中国通”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关系问题。指出:以史迪威事件为界限,前期,“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是一致的,即“扶蒋抗日”。但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则为“扶蒋反共”,而“中国通”却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与美国对华政策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最终成为所谓“丢失中国”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蒋双方的战略目标存在严重对抗,使得作为美国战时对华政策具体执行者的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势在必然。当对日战争胜利在望,美国战时对华政策被置于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之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实施重心开始由战时军事目标转向战后政治和经济目标。罗斯福“舍史取蒋”,由此导致了所谓的“史迪威事件”。  相似文献   

3.
滇缅战场中的史迪威张俊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实现其对华政策的近期军事目标—一维持中国能有效地进行战争,牵制日本,使一百万日军无法从中国战区脱身去对付美军,故于1942年3月派史迪威将军出任滇缅国际战场中国战区的“同盟军总参谋长...  相似文献   

4.
去年9月中旬,我有机会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短期进修英语,亲身感受到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这短暂而丰富的学习生活,令人难忘,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十分亲切。这个学习机会是美国民间团体——史迪威美术团提供的。史迪威美术团是不久前为了访华而建立的,共二十人。组织者是已故美国将军约瑟夫·史迪威的两个女儿,中文名字叫史文思和史文森。史迪威将军是为我国人民所熟悉的。他曾受美国政府派遣,于1920年带着妻子儿女来我国学习中文,历时三年。史文森就是次年在北京当时的协和医院出生的。以后,史迪威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W·史迪威(Joseph W·Stilwell)(1883——1946)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陆军上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为了保持其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加强对日作战,于1942年派史迪威来华。史迪威长期与蒋介石打交道,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保存实力的作法十分不满,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寄予同情和希望,要求与我党合作并表示要提供军援。在他的主持下,美军观察组访问我延安根据地,不但扩大了我党的影响,而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美国驻泰国“军事援助司命部”司令史迪威同泰国的军事头目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举行会议,决定进一步以新式武器装备泰国军队,加紧扩建在泰国的军事基地。史迪威还和美国驻泰国大使马丁亲自督促军事设施的扩建和修建工程。美国在泰国扩建和新建的主要基地有:  相似文献   

7.
对于有功于中国抗战的史迪威将军的逝世,我们一方面表示哀悼,另一方面也表示十分的敬意。因为这一位中国的忠实的友人,不但是一个有毅力、有才能的卓越军事家,并且也是一个具有一贯政治主张不迁就别人的不可多得的人物。史迪威将军的到达中国,是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不久,而他的离开中国,是在一九四四年十  相似文献   

8.
史迪威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将领。他在1942-1944年间,曾担任中缅印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蒋介石的参谋长等职。在指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为中国人民的抗日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扁 《世界博览》2010,(13):70-71
对于性,达到“清醒”的“认识”究竟有无可能?“南京马教授换偶事件”的历史意义在于——留下一头雾水,留下一个重大分歧,恰好可供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10.
居内久与哈克在军管问题上有分歧,居内久出访期间的言行促使哈克下决心将其解职。双方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比较克制,因而国内局势稳定,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转到新的大选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