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选择,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法治建立的思想基础是法治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普遍而深入的形成。在中国建立法治制度,就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现实状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的法治道路。社会关系的相对稳定,是中国实现法治的社会基础。探讨和认识我国正在建设的法治国家与我国以前和现在所不同的特征,是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政策与法律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别。传统法治理论要求将政策从其中排除出去。但是,当前的西方法律理论开始重新关注政策在法治中的重要作用,走上了一条从法律规则中心主义转向法律原则和政策并重的道路。我国的法治现实仍然将使得我们采取与西方稍有差异的态度,即在重视政策在法治建设中重要的工具性价值的同时,继续坚持法律中心主义,不断地将政策转化为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3.
朱桂林 《皖西学院学报》2003,19(4):79-80,84
本文从中国传统法制文化背景出发,结合与西方现代法治发展的比较,指出中国法治道路的漫长性、曲折性、特殊性,提出注重法制建设中主体的意识及作用,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着深远的德治渊源,而法治的发展在中国则起步较晚。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正式确立了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虽然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探究中国法治国家建设路径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制度、体制背后的观念因素,法律文化是人们头脑中无形的法,是影响民主与法治进程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清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道德建设的作用,这种道德建设的作用即德治是法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对法治文明,突出了它的精神上的功能.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雪艳 《科技资讯》2008,(1):189-189
目前,中产阶级在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稳定因素的同时,也担当形成社会消费动力与消费文化的主流角色。本文从界定中产阶级的标准,假性阶级意识的推动,和中产阶级女性的消费力量三个角度,探讨我国中产阶层前卫消费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法治社会形成是一个受各种现实因素影响的长期过程,分析这些主要因素的成因和改革办法,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我国法治化道路的认识,加快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自清末以来,近代中国对法治道路的漫长探索经过了五次否定,最终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三者统一"为根本原则,以政府主导、上下结合为路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敏锐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他立足中国国情,制定了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和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技思想,对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0.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事法律体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风俗习惯在我国民事立法、司法、民事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培育方面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发挥民族风俗习惯在民事法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民事法制的正确做法。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界大多以为我国传统政治之流弊,在于主张人治而不重法治,因此,建立法治社会,乃是现代化建设中极重要的工作。这当然是切应时弊的确论。然而,在中国思想史上,对于法治社会的质疑也很多,尤其是明末清初的一些思想家像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对此问题有最为集中的讨论。他们基本上认为法治是必要的,但并非治国之充分条件,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主导法的仍是人的因素。故制法者应以百姓心为心,谋天下人之福利,勿立一家之法。执法者应宽仁、不忍、哀矜,勿以刻察为得意。对于民众,除了以法律督察纠课以外,更应注意教育。钩稽整理这些人对“法治”的反省状况,对当代法理学及政治学之建设,仍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治在规范权力运行中具有撬动社会格局、平衡利益关系的杠杆作用,杠杆的支点是民治理念和民治能力,杠杆的力矩是国家与社会治域调整的现实空间。在将权力这一重器纳入良性运行轨道的过程中,法治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从治民到民治、从国家到社会两大治理模式重构的发展情况。民治理念的树立,民治能力的提升,国家与社会共治格局的形成,为通过法治建设撬动表层利益格局的同时撬动深层传统理念,从而为平衡权力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传统法律中的"综合为治"包括:人治与法治结合,治官与治民统一,审判与调解并举。"综合为治"的形成既有思想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综合为治"对和谐安徽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构建和谐安徽要坚持依法治省与宣传"八荣八耻"并举,依法行政与依法反腐并行,迅速崛起与可持续发展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与非政府组织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进入新阶段,以改革促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重要特点。非政府组织必将伴随着政府改革、社会团体改革、事业机构改革、行业协会改革、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建立、对外开放、"以法治社"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共同危险行为制度是现代侵权行为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正确界定共同危险行为构成要件,明确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合理确定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赔偿责任,高度重视执法的良好社会效果,有利于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共同危险行为制度是现代侵权行为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正确界定共同危险行为构成要件,明确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合理确定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赔偿责任,高度重视执法的良好社会效果,有利于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法律信仰是主体内心对法律的高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准则,它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公众对法律的心理,是与社会心态密切相关的。目前,我国由于社会转型形成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社会心态巳成为阻碍法律信仰形成的直接因素。只有有效疏导这些社会心态,根本改变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主观感受和价值认同,才能推动法律信抑的普遍形成。  相似文献   

18.
简论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在经济改革中的各类经济法规的制定与颁行 ,在中国法律史上有着前驱先路的重要历史地位 ,对近代中国经济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政的重商与奖励实业政策 ,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投资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商会的建立 ,为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形成一支独立的阶级队伍而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 ,使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相似文献   

19.
农业植物多样性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为维持农业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丰富,应当保护农业植物和遗传资源赖以存在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权利尤其应当得到保障。章从《国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条约》的要求出发,比照我国实际情况,从组织及机构设立、功能和国家政策等宏观方面,探讨我国对农业传统知识保护应有的法律模式。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中国建设是当前我国的重大使命,其外在目标是追求人类最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与法治中国建设是统一的,社会和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法治中国建设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法治公平分配各种利益,法治矫正社会不公,法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