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微生物在污水中能繁殖生长,并通过氧化还原发酵等途径分解氧化有机物,把有害有毒物质转化为无害无毒有机物,从而在污水治理中发挥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污水处理中的常用微生物处理法,对应用于污水处理的部分现代生物工程处理方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在污水中能繁殖生长,并通过氧化还原发酵等途径分解氧化有机物,把有害有毒物质转化为无害无毒有机物,从而在污水治理中发挥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污水处理中的常用微生物处理法,对应用于污水处理的部分现代生物工程处理方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污水生物处理功能微生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污水处理微生物学近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一些仍不能培养的细菌被鉴定为对污泥膨胀、提高生物学除磷、亚硝酸盐氧化和脱氮负责,而许多原来认为的优势群体却对污水处理不是最重要的.这些知识可以为微生物多样性、种群动态、生态稳定和特定微生物种群活性等提供新的视野,可以应用于污水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处理参数的控制,为改进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策略等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城市污水的性能及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并通过色谱-质谱对原污水、混凝沉降后水、氧化偶合絮凝处理后水中的可分析有机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探讨了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机理.结果表明,一般化学混凝沉降只是通过絮凝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有机污染物总量和种类均降低很少;氧化偶合絮凝法通过催化氧化协同絮凝吸附,不仅使污水中有机物的总量大大降低,同时也使有机物种类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5.
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对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过程时可通过对活性污泥中生物相观察来了解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根据观察的情况及时调整处理系统的控制因素,促使有利于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机物质的微生物生存。目前在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中对生物相观察,已越来越受到运行管理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用“WT”微生物菌剂处理城市污水的小试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WT”微生物菌剂处理城市污水是一种新的污水处理技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用“WT”微生物菌剂处理城市污水,工艺简单,有机物去除效果好,出水水质完全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要求,而且没有二次污染,是当前处理城市污水的一种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化学混凝强化生物氧化技术处理城市污水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混凝强化生物氧化技术是一种将化学法和生物法有机组合的污水处理技术,能在实现有机物和悬浮物高效去除的同时,强化系统对氮、磷的去除.且能减少基建投资,适合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对此技术的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环境微生物技术在处理医院污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医院污水,其中包含病原体等多种污染物,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隐患.目前对医院污水的处理主要包括污水的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消毒三部分.通过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法等环境微生物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从而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破坏病原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消毒效果.不同的处理工艺各有优缺,适合于不同规模的医院.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指示作用以及对污水中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城市用水和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重金属无机物、有机物等污染成分错综复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技术较国际主流水平相对落后,这些问题使大家不得不重视我国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该文着重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要意义,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暴露的种种问题,并针对技术节能降耗意识不足、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不够等重点难点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改进和革新。  相似文献   

11.
活性炭-生物处理法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污水处理的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结合起来,从活性炭的内部结构以及生物降解有机物机理两方面对活性炭-生物处理法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活性炭表面的富集作用EY胞外酶的催化作用,能加快活性炭表面厌气层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延长微生物和难分解有机物的接触时间,从而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废水治理中采用A/0法生物脱氮工艺 ,通过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 ,降解污水中的氨氮 ,为使出水能达到国家综合污水排放一级标准 ,又在A/O法后接入一个氧化塘 ,通过对调试运行数据的分析 ,出水中的氨氮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八种国内污水处理厂常见的工艺进行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包括普通曝气工艺、水解-好氧工艺、AB工艺、A/O工艺、A2/O工艺、交替式氧化沟工艺、一体化氧化沟工艺和SBR工艺.通过抽样调查分析比较了这些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经济水平和工程实施三大类13个评价因子,建立了多评价因子的参数评价体系并设定其中各项因子的权值.评价采用模糊数学的改进方法,并将评价结果与专家评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2/O,A/O和交替式氧化沟三大工艺较为适用于大中型城市建设中的污水处理厂,其中A2/O的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以高级氧化和脱吸耦合的方式脱除模拟地下水中的氯苯、苯胺、苯。考察了活性氧药剂加入量、停留时间、pH等因素对水体降解能力的影响,并且结合实际土壤污水处理,设计了脱吸塔设备和活性氧药剂设备相结合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在活性氧投加量4%(质量分数),pH=7的条件下,经过该方式处理后的地下水中氯苯、苯胺、苯的质量浓度均小于0.05mg/L,达到预期效果和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利用特制高功率超声波发生器对某维生素C制造厂的污水及污泥进行处理,研究超声波对难降解有机废水好氧生化降解效率及污泥减量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特制超声波发生器对好氧接触氧化池进水进行高功率较长时间(2 860 W,5 min)超声处理,可去除56%的COD,B/C比从0.13提高到0.22;对推流式曝气池进水进行超声(2 860 W,2 min)处理,可去除33%的COD,B/C比提高一倍以上(从0.11提高到0.23);并且超声处理降低了接触氧化池之后的二沉池剩余污泥的沉降体积,促进了污泥井中混合剩余污泥中某些易被生化降解的物质由固相转移到液相,进而达到污泥减量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实际工程的运行,比较了水解酸化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组合工艺(H-SBR)和接触氧化与SBR组合工艺(O-SBR)两套设施处理制革废水的效能。结果表明,接触氧化与SBR组合工艺能有效处理制革废水,在接触氧化HRT 24h、SBR曝气5-7h的条件下,COD和氨氮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3%和74%,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73和42mg/L。采用水解酸化与SBR的组合工艺对预处理后的制革废水进行处理,在水解酸化HRT 24h、SBR曝气5-7h的条件下,COD和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仅为70%和5%,虽然COD可降低到500mg/L以下,但氨氮高达163mg/L左右,且需配套臭气处理设施。  相似文献   

17.
吴顺丽  张世娟  安浩平  苏展 《河南科学》2013,(12):2331-2333
针对肉联厂中污水处理过程的独特性,提出了实现污水处理达标率、污水处理和处理时效及成本等综合生产指标优化的一种模糊控制方法,通过动态控制药剂混凝量实现污水分离,该方案确保了出水COD的浓度达标,有效地节约了项目成本.  相似文献   

18.
污水处理已趋于多样化,生化处理是较为常规的处理有机物的方法,但是从动力学理论上探索其本质动力学参数关系却是屈指可数.本文通过模拟污水生化处理系统,推导出有机物去除率同有机物降解速率常数、活性污泥浓度及水力停留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合湘潭某污水处理厂工艺试验数据,把有机物实际去除率与理论去除率作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此模型能够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小流域污染源分散,污染类别繁杂,传统净化工艺水质处理效果不明显等存在的问题,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方法,以沈阳满堂河作示范流域,通过对DL微生物菌剂室内模拟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河水治理。研究结果表明,DL生物复合菌剂能有效净化污水。水温在15~20℃时,COD平均去除率64.2%。但菌剂的活化受温度影响很大,水温在13℃以下COD平均去除率仅为25%。水温环境偏低抑制菌种的繁殖和生命代谢过程即影响DL菌种对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20.
含油污水是集悬浮固体、油、溶解气及盐于一体的多相体系,有较强的腐蚀性,易结垢,外排会污染地下水,玻坏生态平衡.故含油污水处理日益受到重视.污水处理方法较多,混凝沉降是重要方法之一,它应用化学剂与污水中的悬浮体形成絮体从水中滤除.聚电解质是重要的污水处理剂.文章阐述了聚电解质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指出无机聚电解质处理污水时对PH值有特定要求,絮凝以电荷中和及捕集为主,所得絮体小且易碎;有机聚电解质对PH值无特定要求,絮凝以吸附及桥联为主,絮体大且牢固.二者复配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