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禹偁所著诗文改变了唐末五代雕绘纤弱与宋初奇僻艰涩之习,被誉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王禹偁还善于发现、奖掖人才,孙何、丁谓就是他奖拔扶携的著名后进.孙何、丁谓齐名,为文宗韩、柳,且丁谓诗宗杜甫,王禹偁第一次与他们交往便一语中的,以"直从韩柳到孙丁"概括二人的文风及成就.王禹偁对孙、丁的奖拔招致时人攻击,但他竭力盛赞并维护二人,孙、丁在当时的名气之大与王禹偁有直接的关系.王禹偁中年早逝,不知道丁谓以后的所作所为,但他生前也已觉察出了丁谓的问题,并曾与丁讨论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2.
论王禹偁对欧阳修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偁和欧阳修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和王禹偁一样,欧阳修不满晚唐五代以来士风之不振,以儒家十分积极的入世态度,投入变革现实的斗争。他们极力倡导君子风范,以求道取义的名节观念、行道救时的责任意识和守道不屈的人格精神为主要内容。欧受王的影响,重视儒学传统,更注重儒道致用的品格;对文的作用给予更多的重视,更强调文的平易自然。作为重建儒学信仰和推动诗文革新的先驱,王禹偁对欧阳修和宋代士大夫人格精神的熏陶和诗文创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王禹偁一生三黜,第一次即淳化二年因道安状告徐铉事被贬商州,这对他的人生及创作都是具有深刻影响的一件事。事实上,在本案中王禹偁等被贬,跟道安这个人没关系,跟这个案子暴露出来的政治矛盾有关。太宗处理王禹偁等,与其说他是回护道安,未若说是道安一案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强化其威权、实现其某种政治构想的梯航。在此事件中,王禹偁等不谓不冤,道安不谓不勇,太宗不谓不智,但也有其各自相反一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力探讨王禹偁的四六文创作及其特色问题。认为王禹偁的四六文创作追求是远溯三代、两汉文风、直接贞元、元和风格的,上承元、白,可谓开宋四六之先。王禹偁制诰类四六文以得体庄重、宏丽典赡为主,而表启类四六文则工对简洁,情事兼优。用常语常典、用古文写法做对偶文章是王禹偁四六文的主要特色;同时,善于融裁、用事精当也是其显著特色。元之独开有宋风气,王禹偁四六文是骈文宋调的初创。  相似文献   

5.
冯永堂 《科技信息》2007,(32):154-155
叶梦得是宋代文学史被忽略的人物,是宋代历史研究遗落的角落.在群星璀璨的两宋文坛上,他本应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纷争繁复的两宋之交,他原有青史美名.但因为"元奸党案"他得罪了当时的文人清流,又因为他秉直不屈的个性和忠君爱国的思想却因"元奸党案"而被当时的文人所不齿,难以青史留名.在两宋时期,文化的高度繁盛也使他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从吴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叶梦得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作为宋初的重要诗人,王禹偁对"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禹偁的诗歌开始关注现实,实现了对"白体诗"自身的否定,对其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这类诗歌作品的出现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王禹偁开始注重诗歌技巧,这是其开启"宋诗"的另一条途径;王禹偁初开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新风气,它们后来成为"宋诗"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日本学者的宋代科技史研究,有以下5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时间较长,每个阶段研究重点不同;二是内容丰富,研究领域广阔;三是研究群体以科技史家、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等为主;四是三种研究方法并重,即日本考据学研究法、“唐宋变革”研究法和西方科学史研究法;五是成果显著,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开始用社会史、文化史以及考古学、人类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宋代科技史.  相似文献   

8.
鲁迅宋元话本研究的主贡献,在于他揭示出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线索,将宋代话本的源头向上追溯到了唐代,他首次明确了“话本”的定义,论述了宋代的“说话”四家,并对宋元话本的重作品进行了评介。鲁迅的宋元话本研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对于白话文和白话小说的提倡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唐瑛先生的学术专著《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宋代文言小说成就不高的偏见,同时在如下几个方面显示出较高的学术价值:一是还原了宋代文言小说的丰富性和艺术性;二是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三是坚守了文学研究的文学性立场。  相似文献   

10.
本与乐天为后进——王禹偁与白居易的师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初,王禹偁为诗坛盟主。他全面地继承了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优良传统,成为白居易最好的“后进”。这种继承,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在理论上,他有与白居易相近的现实主义创作论;在实践上,他的诗歌,无论是通俗化风格,还是现实主义精神,抑或艺术创作手法,都与白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王禹偁对白诗的学习,并没有流于简单地机械地模仿,而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