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该在建设中注重发掘历史文化内涵。继西湖南线改造后,新湖滨与杨公堤景区改造完成在即,秀美景色日益彰显,西湖之品位已在提高,但西湖景观尚有不足之处。近日踏上苏白两堤,感觉景观如昨,没有什么变化,犹如一幅美景画尚嫌不足。众所周知,西湖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尤其是苏、白两堤,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名人的功绩,而且给西湖文化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线。“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谁开湖堤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苏东坡筑苏堤,不仅为西湖增秀,而且以他的辉煌文采,为西湖留下了可以探景溯源的历史遗踪,作…  相似文献   

2.
龚玉和 《科技智囊》2008,(6):I0014-I0017
开发钱塘船菜文化,将西湖旅游延伸到郊区邻县去,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议题。杭州自古就是旅游天堂,从吴越国、北宋开始,各地游客源源不绝地来到杭州。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湖旅游软硬件的增加,每年更是吸引一大批中外游客涌来。特别是节假日,西湖旅游人满为患。如何将西湖游客分流到周边县市去,让邻县居民也分享西湖旅游资源,弘扬著名的钱塘船菜文化,将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引伸到近郊邻县去,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几个世纪以来,杭州西湖都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西湖之美像一位永葆青春的女神,从古到今,一直顺应着时代的发展需求。由西湖景观发展而来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而且还表达了一种中国传统精英文化。文章简述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发展沿革和政府的保护措施。该文化景观通过对原始地貌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吸引外部投资,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在刺激地方就业的同时,不仅提升了市民的责任感,还宣传了景观的文化价值。文章通过对其规划要素的分析,探寻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价值得以留存至今,生生不息的可能性,探讨在文化基因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4.
张岱的《西湖梦寻》多被视为其散文代表作之一,但该书中有不少文字并非出自张岱本人之手,例如该书有大量文字直接引自前人《西湖游览志余》。鉴于这个原因,虽然《西湖梦寻》仍是张岱晚年的重要散文作品,但该书更值得研究的是张岱在明清易代之际,作为明朝遗民的特殊心态下的文化思考,该书至少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文化价值:它保存了明清之际西湖一带的自然、文化风貌;它反映了江南一带的名士文化;它是张岱坚持儒家文化信念的明证。  相似文献   

5.
龚勤 《杭州科技》2008,(5):16-16
10月5日上午,由浙江省、杭州市科协主办,省市城市科学研究会承办的"西湖环境综合保护"论坛在西湖边召开.专家们针对"西湖环境综合保护"这项本世纪(也是西湖历史上)最全面的环境保护和整治工程,从学术研究角度,对该工程涉及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文民俗、名胜古迹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提供科学研究论据,为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建言献策.作为2008浙江暨杭州市科协年会的重点活动,论坛受到了广大科技、城市工作者和在校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城市的文化品位是人们经常在谈论的话题,西湖的改扩建过程中能否很好地注意这一点,将直接影响到建设的质量,专家学者之所以坚持一些观点,其实质也还是这个问题。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种认识,一种城市建设和文化意义上的层次,一种大家风范和大手笔。杭州靠什么来吸引中外客人,西湖独特的魅力又在哪里,论山,它不及黄山,论水,也不及桂林,但又为什么常为人们所向往?仔细想来,西湖的吸引力是自然的美与人工的美、伦理的美的结合,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成就了这一方山水。尤其是唐宋以来,西湖之誉日渐隆盛,个中既有帝王将相…  相似文献   

7.
《杭州科技》2007,(5):32
10月28日下午,第七届西湖文化研讨会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举行.原全国人大常委、省人大副主任毛昭晰、杭州市政府张建庭副市长和来自市科协、市社科联、市旅委等单位领导以及全市学术界近150位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西湖游船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游船文化的经典与代表。建国以来,西湖游船旅游业的发展,较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游船数量、规模、品质、旅游人数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目前游船总数已达896条,拥有游船单位达25家,年游客量约400万人次。当前,杭州旅游休闲业正在向国际化发展,作为其最经典内容之一的西湖游船业,如何继承传统,强化个性,提高档次,增加魅力,为海内外游客服务,是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⒈强化民族特色,讲究命名艺术现今的西湖游船,主要形式还是传统的手划船与画舫,个性明确,很受…  相似文献   

9.
杭州西溪,虽然被我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称之为西湖的“副湖”,但其山水文化品质却是与西湖截然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才使之产生卓而不群的自然文化价值。而认识西溪湿地不同于西湖的山水文化品质,应当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基础。为此,笔者特对西溪湿地的山水文化品质作一初步探索,以利西溪工程。西溪是自然与人工的妙造。千百年来,人们依据西溪山水的特性,尊重自然,巧妙地强化了其独特的山水文化品质,使之与西湖既拉开了距离,又并美于世,互为补充,难能可贵。具体地说,西溪湿地的山水文化具有如下个性:1.原始质朴,野趣横生的美学品…  相似文献   

10.
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该在建设中注重发掘历史文化内涵. 继西湖南线改造后,新湖滨与杨公堤景区改造完成在即,秀美景色日益彰显,西湖之品位已在提高,但西湖景观尚有不足之处.近日踏上苏白两堤,感觉景观如昨,没有什么变化,犹如一幅美景画尚嫌不足.  相似文献   

11.
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应该引导文化产业在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保护文化资源,让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形成良性互动。要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就应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传统体育——那达慕文化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那达慕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变迁及发挥那达慕文化资源优势等方面的论证,认为对那达慕文化资源的振兴与开发,应注重挖掘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既要积极抢救即将消失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也要努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从而实现那达慕文化与社会经济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文化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闽西文化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要素支持缺乏、文化资源开发粗放、文化资源分散分割、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开发和保护不协调等问题.开发闽西文化资源,促进闽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拓展闽西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平台;优化闽西文化资源开发的整合机制;构建闽西文化资源开发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一种资本参与经济活动,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文化资源是一种内生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具有本体性、历史性和效用性特征。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在妥善、合理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整体、深度、可持续地挖掘文化资源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从而构建和谐社区,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旅游资源进行经济价值评估,是旅游资源市场化的直接需要,也是改革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实现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的必然要求。作为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初步阐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唯一性”、“真实性”、“认识的不确定性”和“破坏的不可逆性”的含义,得出了文化旅游资源也是舒适型资源的结论,为舒适型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喜洲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其发展古镇个性的重要倚仗。为避免其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过程中出现困境,可在找准古镇定位的基础上,实行文化资源的"CI"管理,集中展示其文化资源是当前适宜的文化营销选择。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具有丰厚的满族文化资源,尤其是满族历史遗存、民俗风情与民间文化独具魅力。如何在有效保护满族文化的前提下,将满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是辽宁省建设文化强省进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发满族文化资源既要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充分动员民间力量,挖掘满族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与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8.
自然旅游资源的化意蕴是旅游资源化的重要内容。珠江源头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奇特而丰富,且有着深厚的化意蕴,主要表现在自然景观命名的化意蕴、自然景观特色概括和提炼的化手段、自然景观科学内涵挖掘的化方法、自然景观价值确认的化意义等方面。挖掘和提升珠江源头地区自然旅游资源的化意蕴是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旅游利用视角将甘肃非遗资源整合为5种类型,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5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其旅游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 甘肃省非遗旅游资源可整合为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知识实践类和民俗节庆类,5类资源结构差异明显,工艺美术类占比最高.2) 甘肃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由陇海-兰新轴线,历史文化悠久地区和多民族聚居区向周边区域梯级递减的分布特征.3) 时序格局上,四批非遗资源分布特征各不相同,总体上经历了先集中后分散的演变过程,各市州呈现出稳定增长、波动增长和“高开低走”三种类型.4) 旅游发展对非遗资源空间分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从内容和时空格局两个角度提出了非遗资源旅游化利用方式,以期为非遗资源旅游利用研究拓展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鄂尔多斯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利用情况,阐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的根本目的,探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