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高考移民"已经成为挑战我国高考政策公正性和社会正义信仰的严重社会问题,当前"高考移民"有三个动向,并对"高考移民"现象进行政策分析,警示"高考移民"现象导致的"公正"信仰危机,同时提出政策矫正方案。  相似文献   

2.
《奇闻怪事》2013,(7):23
在高考中,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其实在科举盛行的古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说。而且,你会从这些高考移民中,找到熟人呢!  相似文献   

3.
据人民网报道,从今年高考录取工作开始至今,新疆已查出891名不符合报考条件的“高考移民”,他们被取消了报考资格。 无独有偶,曾取得897分的海南高考理科状元李洋因是湖北的“高考移民”而无法入读重点院校,据悉,海南因移民考生屡禁不止所造成的状元“缺失”也不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顿·胡森提出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和结果均等论)为分析高考移民现象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高考移民现象普遍存在有其客观需求。在教育机会均等的大背景下,对于高考移民现象予以合理的引导,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5.
水库移民的妥善安置是移民社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结合当前水库移民社区发展的实际,以巴结社区为个案,分析维持水库移民安置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为实现移民安置社区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开展水库移民生计问题的研究,既是对移民是否实现妥善安置的问诊,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和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目标研究的重要议题。立足于学者们已有的移民生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对我国水库移民生计问题进行总体上的概括,从贫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可持续生计3个方面与移民生计问题的关联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从研究成果、研究核心、分析框架以及研究的空缺评述当前水库移民生计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对水库移民生计问题研究的重点与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库移民生计问题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移民能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对当前居住文化的变迁,关系到生态移民的成败.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的基础上,对红寺堡区弘德村生态移民居住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搬迁初期,移民面对新的居住文化产生诸多不适,主要是由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经济生活的改变引起的;经过长时间的调适,生态移民的居住文化适应程度不断提高,但适应情况具有差异性,这主要与移民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风俗习惯有关;同时,政府在生态移民居住文化调适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旨在为宁夏生态移民文化重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归纳总结三峡工程移民信访工作的成绩和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三峡工程移民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信访特点及信访原因,进行了移民信访工作的思考,提出了在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新时期搞好移民信访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非自愿移民的主要方式是后靠移民和外迁移民,在实践上后靠移民的比重又大于外迁移民.学术界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起步虽早,但却存在重外迁移民研究而忽视后靠移民研究、重政策层面研究而忽视学术层面研究、重经济发展研究而忽视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等方面的问题.今后应为在后靠移民与外迁移民的比较研究、后靠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后靠移民的跟踪观察和分析、利用多学科的优势来研究后靠移民问题等方面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工程移民与生态移民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的同一性主要表现为:移民规模进一步扩大,移民问题越来越复杂;引起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改变和重建;主要对象是农民;核心是维护、保障和增进移民的合法权益;基本机制是政府主导机制、移民主体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移民成本应该由社会来共同负担.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工程移民是非自愿性移民,生态移民是自愿性移民;工程移民是人权侵犯性移民,生态移民是人权保护性移民;工程移民是区域经济发展性移民,生态移民是区域生态重建性和消除贫困性移民;工程移民是问题最难解决性移民,生态移民是问题相对难解决性移民;工程移民是遗留问题多移民,生态移民是遗留问题少移民;工程移民是制度保障相对完善性移民,生态移民是制度保障相对滞后性移民.  相似文献   

11.
政审有广狭两义,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当中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可归为广义的政审,具有为高考录取筛选把关的性质和作用。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高考“政审”的规定在性质上属于高考录取工作的前置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内含着高考“政审”的正当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为高考“政审”提供了一定的规范依据。高考“政审”构成了对公民受教育权的限制,运用宪法比例原则予以考察,可以得出目前该项制度总体合宪的结论,但具体实施细节应有所改进。将来在教育法律法规中可对高考“政审”制度作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F省新高考改革主流媒体报道的分析,新高考改革的媒介话语主体主要来源于政府、高中、高校、媒体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与社会部门。这些话语群体多数为新高考改革的确定型、预期型以及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是新高考改革政府利益、升学利益、招生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相关者,拥有主流媒介所赋予的定义权,意在通过媒介沟通协同治理新高考改革的公共事项。各类新高考改革利益相关者参与媒介议程建构,在媒介议程设置、政策议程设置以及公民参与技术层面体现出合理性,但利益相关者共同体内部的媒介话语权分配却呈现出明显的职权差异、地区差异以及学校差异。究其本质,新高考改革赋予不同主体身份的科层制权威、魅力型权威等判定权威类型是其诱因,其中科层制权威是形成沉默大多数和固化身份秩序的关键。为促进新高考改革利益相关者媒介话语权分配的内部均衡,需要关注的均衡策略主要是促进媒体层面新高考改革媒介话语权的赋权增能,以及促进新高考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媒介议程建构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自高校统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要改善毕业生的就业难现状,不仅要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吸纳能力,更要强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4.
对2012年高考数学北京理科第19题,利用蝴蝶定理研究其解法,给出考题的新解法,揭示考题与蝴蝶定理的内在关系,并给出考题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方光宝 《科技信息》2009,(13):28-29
近年来,高考复读现象逐渐转变为病态的高考复读热现象,该现象的出现必然尤其客观和主观原因,同时它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和积极的影响。本文拟就分析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高考基于立德树人导向追求公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但是其价值取向却遭遇现实拷问,根源在于新高考公平问题和科学选才问题是非结构化社会问题。新高考改革涉及主体众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价值诉求、制度设计、运行机制和信息联通皆呈现碎片化状态。因此,在整体性治理理论视域下针对新高考改革存在的碎片化问题提出可能解决路径:一是构建新高考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网络,使新高考改革回归公共性,凝聚高考改革共识;二是做好新高考改革顶层设计,完善高中和大学配套性制度;三是健全新高考改革协调、信任和可持续机制,促进跨层级、跨部门和跨领域协作,建立整体性治理机制;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高考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增进不同主体间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科学公平选才。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到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迈入“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具体分析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迈得更为健康有力,也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能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8.
对江西省高考体育改革实施“4+综合技术”项目考试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江西省2000年高考体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为不断健全与完善江西省高考体育的办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北京、上海两地区当地群体与随迁子女群体之间就异地高考问题的激烈争论,建立了异地高考两大对立群体之间的静态博弈模型,解释了随迁子女群体希望在当地参加高考,而北京、上海本地群体坚决反对的原因.又通过建立教育部与北上广等地当地政府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指出教育部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博弈是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从而为学者们从定量的角度提出解决异地高考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从教育部、当地政府、考生和家长这3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实现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特殊的教育专业之一,而高考体育运动技能测试又是必备的条件.为进一步落实提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精神,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做为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重新审视高考体育运动技能测试项目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科学的规划出两者间的集合点,是本课题的研究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