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世纪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具有鲜明的讽刺艺术。作家通过对小人国的书法、大人国的散文风格、飞岛国的构词法和慧驷国的语言的描写,对18世纪英国语言学方面的缺陷进行讽刺;通过转换叙事视角的方法,对英国的立法者、议员、大臣、教士、法官、军官等进行讽刺;通过对数字和比例进行夸张性描写,对人的自负、傲慢、渺小、卑鄙等人性的缺陷与污点进行讽刺。  相似文献   

2.
英国十八世纪学者塞缪尔·约翰逊以他所编撰的《英文辞典》而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于1755年公开发表的《致切斯菲尔德爵爷书》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为后世所流传。该书文风典雅庄重,句句暗含弦外之音,堪称十八世纪讽刺文体的典范。本文从修辞学入手,重点就反讽、排比、反问和低调陈述等几方面对该书进行文体分析,以揭示文风对该书主题的深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认同斯威夫特对社会、人性“掐臂见血”的辛辣批判,也欣赏他使用的“反讽”这一修辞策略,而更感兴趣的则是两者的结合,这契合了周作人思想性格、人生哲学与文学趣味中“流氓与绅士”、“铁与温雅”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刘颖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6):103-105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他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从人物形象、情节和话语角度多次反讽了圣经中的意象.正是这种反讽从反面体现了这个剧本与圣经的关系,从而使作品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反讽,做为一种美学范畴或思想感情评价,是文艺作品传达作家意念和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与通过荒诞等手法直接暴露现象与本质矛盾的讽刺不同,“反讽通过嘲弄突出出来”。“反讽的主体从生活情景前后一贯的联系中摆脱出来”,于故事之外,引发读者的理性思维,而作家本人却不把自己摆在明显权威的地位上。反讽与讽刺虽有联系,但其意念指向更为复杂多样。反讽在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亚里斯多德和一些诗人悲剧家,都利用反讽手法,衰达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相似文献   

6.
《名利场》(Vanity Fair)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萨克雷(Thackeray)的代表作。他继承并发扬了十八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菲尔丁、斯摩莱特等人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地吸收了欧洲其他各国作家的创作技巧,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英国贵族、资产阶级最本质的特征作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7.
江漪 《科技信息》2010,(27):234-234,247
反讽既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又是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反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关注。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反讽,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解释了反讽,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反讽的讽刺功能、礼貌功能、彰效功能和幽默功能。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讽刺贯穿其创作始终.研究者除了发现其艺术来源之外,也应该关注其思想和精神来源.鲁迅不只是为国人译介摩罗精神,他选择的是精神界的启蒙、改造和战斗,讽刺是其武器.他有意识地读取的"摩罗精神"的本质是叛逆、反抗、战斗精神,这符合讽刺精神所需内核,也有功利性质的一致性,并且在自己反对旧文化的文学实践中转化为讽刺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鲁迅读取的摩罗精神与他的讽刺精神在文学上存在着相关、转化、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V.S.奈保尔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一直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和境况。"自我追寻"和"家国寻根"的主题贯穿整个创作的过程,这一主题在他的讽刺长篇小说《模仿者》中得到了极富哲理的诠释。本文从小说的主题中凸显出来的殖民地人和移民者在强势宗主国文化下所表现的"幻想破灭的惆怅感"、"身处他乡的疏离感和回归故土的无归属感"以及"漂泊流放的虚无感"为切入点作深入探讨,揭示出现代社会是个荒谬、混乱、毫无理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主体破碎,自我遭到扭曲和肢解,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写作中.由现实真实所构成的语境和创作主体所叙述的文本真实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距和间隔,从而构成语境(现实真实)对文本真实的压力,使读者从中悟出文本中所言非所是的讽刺意味,这便是反讽,也就是说,反讽是现实真实与文本真实间的差距所形成的讽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