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文化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已经变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改变和决定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据此,从毛泽东的文化观分析入手,指出毛泽东的文化观已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面对新形势,只有积极应对,才能使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才能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经济、文化3个方面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和谐"内核。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政治理论的和谐内核蕴含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关系、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人民的自由权利等的论述中;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经济理论的和谐内核蕴含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的论述中;新民主义社会论文化理论的和谐内核蕴含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科学的文化、大众的文化等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观,奠定了我军军事文化优良传统的深厚基石。其中,毛泽东建军思想奠定了独具特色的人民军队思想道德文化基础;毛泽东军队文化建设思想融入了我军军事文化的血脉;毛泽东的典型宣传实践催生了我军军事文化符号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我国国情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二者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邓小平的国情思想是毛泽东国情理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并纠正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于中国国情的某些错误观点的分析和认识 ;同时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并深入研究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情理论体系 ,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经济文化的行动指南。一、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5.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成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同志从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想与实践作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多从静态的文化观入手。静态的文化观掩盖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社会再生产功能。从文化社会学视角观察,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应该从学术性和自主性两方面入手,以适应其作为社会再生产机构的占位。  相似文献   

7.
文化本质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凡是超越人类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就是文化,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器物层、制度层和精神层。文化有广义文化观、中义文化观和狭义文化观之分。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在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去适应、利用、改造客体即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同时对人心理社会自然产生影响的持续过程和相对稳定的成果。它是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福山的经济文化观是他“社会信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从国家、社会间在经济组织方式、企业管理特点上的差异入手 ,向上追溯了它的文化成因 ,向下指出了对于国家在新时期进行世界性经济政治竞争的影响。考虑到靠国家推行“社会工程”本身的弊端 ,一个国家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福山的观点虽有很多可商榷之处 ,但它确实能推动我们进一步去反思我们的现代化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规划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出了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和“两为”方向与“双百”方针。从总体上看,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且还是注重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并坚持走自己道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文化教育的辩证认识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文化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强调文化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另一个是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强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的。基于此,毛泽东系统论证了文化教育的两个最核心内容:一是社会发展与文化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文化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两个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毛泽东又对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了一定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马修·阿诺德是第一位将"文化"这一概念明确地置于其理论中心位置的人。他生活在物质丰富但精神信仰缺失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面对精神断裂和社会巨变,阿诺德推崇以文化衔接新旧世界的裂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阿诺德所言的文化与宗教有着错综的关系,这与其文化观也是不可分割的。从马修·阿诺德文化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文化观中文化的品格及文化与宗教、文学的关系三方面来详细考察阿诺德对"文化"的阐述,由此来发掘文化概念的最初渊源,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确立的民族文化观,分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的历史使命.阐明了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维护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权利,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其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主张在兼收、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进行了阐述,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结构研究范式上经历了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转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分模式的过程,又在更高起点上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分模式回归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的过程。这种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转换,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出发而自觉实现的。江泽民经历了我们党在社会结构研究范式上两次转换的过程,并在第二次转换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跃进时期,毛泽东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面临千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遵循坚持以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中心、坚持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等原则.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民主平等、纯洁公平、自足富强、活力完美,并提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上的具体目标.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和主要任务,毛泽东采取了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改革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等举措.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实践活动中的诸多矛盾关系的反映而已。本文即从此视角出发,对文化本质进行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思考,认为文化具有主观目的性、客观实在性、社会历史性等特征,是诸种实践关系的思想结晶与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当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建筑文化观",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加速建筑文化与环境、与民族、与社会、与时代的交融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毛泽东、邓小平堪称是运用系统论思想的典范。由于客观环境、主观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他们的观点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区别。他们都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他们对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先富与后富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有所区别;他们都提出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但他们对经济要素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结构关系的认识有所不同;他们都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适应国际安全环境和发展环境,但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的认识有差别。当前,党中央提出的社会和谐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的系统论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刘苗苗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Z1):118-121
文章从比较教育之文化特征视角,对文化的定义及特征,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新时期比较教育文化观的发展,现存比较教育文化观的误区等方面进行了共时与历时的学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李东海 《科技信息》2012,(9):305-305,318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价值做一些初步的探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