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山沉香和沉香两种溶剂提取物的HPLC、TLC色谱特征和UV光谱特征的分析,建立山沉香和沉香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UV、HPLC和TLC法对山沉香和沉香的两种溶剂提取物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根据TLC和HPLC鉴别结果可知,山沉香和沉香的两种溶剂提取物没有共同的特征斑点和共有峰,这说明两种药材中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山沉香和沉香的UV扫描图可知,两种药材的UV图完全不一致。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HPLC、TLC和UV法,可用于鉴别山沉香和沉香,结果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2.
分析含沉香方剂治疗虚喘证的用药规律及沉香后下用法的适宜性。利用《中华医典》(第5版)电子数据库,提取含有沉香的组方,经2位临床中药师和中医肺病科副主任医生2轮筛选,对含有沉香方剂治疗虚喘证时的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沉香后下用法的适宜性。纳入含沉香方剂治疗虚喘证处方85首,涉及中药180味。其中使用频数居前5位的单味中药为附子、木香、肉桂、槟榔、八角茴香,具有强关联规则组合的前3味药物依次为:沉香-附子-肉桂、沉香-附子-肉苁蓉、沉香-附子-巴戟天。并分析古籍中沉香的用法,结果表明:在古籍中沉香的用法多为磨汁,拌和用之。沉香在治疗虚喘证时多与附子、肉苁蓉、肉桂等合用,据此,临床中药师可通过分析含沉香的方剂治疗虚喘证的用药特点和用药规律,对患者进行用药监护和用药教育,此外,古籍中沉香的用法与历代《中国药典》中有不一致之处,沉香后下的用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3.
张成安 《大自然》2013,(6):52-53
传统中药沉香得名于其味道,为瑞香科沉香属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又名土沉香、牙香树等)含有树脂的木材。中医学认为沉香香气清凉,主辛散疏通,入肾、脾、胃经,是一味珍贵的药材。据《中国药典》记载:沉香味辛、苦,性微温,具有温中止呕、  相似文献   

4.
正沉香的产地、种类和鉴别知识,以及对入门级收藏者的珍贵建议。沉香文化要传承下去,必须让沉香进入我们的生活,进入产业。听说沉香的形成对自然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郭雪:沉香的行成过程中也充满了偶然,称得上是大自然的馈赠。沉香种类不同,珍稀程度亦不同。一般而言,沉香品级是依产地、香气及树脂的含量而分级;同一种沉香树,在不同产地,往往香气差异颇大。沉香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自古便有"岭南结香、岭北不结香"之说。"百炼成成绕指柔",沉香对生长环境要求之苛刻,生成之珍贵,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通常,19℃~34℃是沉香树最佳的生长温度。沉香产香不易,而对于其结香采香通常有砍伤法、半断干法、人工接种香法、凿洞法这么基本的四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10月31日,第四届中国沉香文化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办。来自国内外多位杰出学者、专家为论坛作演讲报告,涉及沉香文化、应用保护、科学研究等议题。近年来,中国沉香文化论坛产生的学术成果,对沉香的历史、文化、科学、产业等问题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届论坛对沉香的学术讨论涉及多个方面,如祖元刚(东北林业大学博导、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主讲:琼脂天香——浅析中国沉香文化现状;李路滨(中国林业科学院教授),主讲:我国花卉与香草应用的传统概述;HARRY(印度尼西亚科学院教授),主讲:东南亚沉香分  相似文献   

6.
从沉香中筛选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成分,指导以沉香小分子作为SARS-CoV-2潜在阻断剂和抑制剂药物的研发.根据沉香已知的化学成分,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SARS-CoV-2的3CL水解酶(3CLpro)为靶标,通过结合打分值以及与靶蛋白受体的相互作用模式,获得沉香中具有潜在抗SA...  相似文献   

7.
2012年11月26日,首届中国沉香文化博览会暨沉香文化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开幕。来自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参展机构代表出席了开幕式。本次博览会得到了文化部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由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和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承办。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随机森林算法在树木水分预测模型中高维度变量筛选困难及精度较低的问题,研究基于递归特征消除(RFE)与随机森林(RF)的融合算法,构建幼龄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可见光图像与叶片含水率的估测模型,探索适合幼龄沉香生长的水分条件,为实现沉香幼苗水分亏缺程度的无损监测提供可行方法。【方法】以2年生的名贵树种沉香为研究对象,用相机获取4种不同水分梯度下的幼龄沉香可见光图像,提取15种图像特征,利用递归特征消除法筛选沉香叶片最优的图像特征子集,然后结合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沉香叶片含水率的预测模型,最后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将RFE_RF模型与常规随机森林(RF)以及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LSSVM)相比较,检验模型的可行性。利用递归特征消除和随机森林融合(RFE_RF)算法筛选出幼龄沉香叶片图像的标准红光值(INR)、饱和度(S)、矩形度(ER)3个特征,并以此作为模型自变量。【结果】与重度水淹胁迫相比,幼龄沉香对于长期重度干旱胁迫更加敏感,且干旱时间超出2周时幼苗叶片严重受损,威胁沉香生长;沉香最适叶片水分生长范围为50%~65%,适度增加水分,有利于沉香生长。基于RFE_RF融合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敏感度、特异性、误报率和精度分别达到88.64%、85. 31%、14. 39%和91.62%,优于LSSVM模型效果;与RF预测模型相比其敏感度提高3.34%、特异性提高10.87%、误报率降低36.83%、精度提高13.39%。【结论】基于RFE_RF融合算法建立的沉香叶片颜色、形状特征与含水率的模型,解决了随机森林过程中高维度变量选择问题,提高了RF在林木水分预测模型中的精度,实现了沉香幼苗叶片含水率的无损估测和诊断,为珍贵树种在经营管理中对水分进行准确管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知沉香者说     
沉香,不仅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香料和药材,也是顶级的雕刻材料。伴随香文化的繁盛,在焚香的同时,慢慢衍生出利用沉香进行雕刻的艺术创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建省仙游地区陈氏家族在沉香领域有着较高的声誉。陈氏家族经常来往于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并与当地多位工艺师深入交流探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经验积累,其对各个国家的沉香及其特点有了很深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Roxb.)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观察.在沉香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样式,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并从导管分子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角度进行了讨论.还发现沉香导管分子中存在着奇特的样式.  相似文献   

11.
CGC-MS法测定白木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白木香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CGC-MS)联用仪对白木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经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出40个峰,共确认了其中的31种成分,占总油量的91%.其主要成分是5-甲氧基-2-甲基-2-苯基-四氢呋喃(11.9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05%)、n-棕榈酸(9.90%)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ISSR)技术和核糖体RNA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技术, 对不同地区白木香的遗传变异、亲缘关系及分子鉴定进行研究. 共筛选出7条ISSR引物, 扩增得到80条带, 其中多态性条带的比率是58.8%. 白木香9个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是0.0733~0.4213, 居群间遗传差异不大; 筛选出的引物IS-8可以进行白木香种内和种间的鉴别. ITS序列在白木香种内的变异很小, 只有6个变异位点, 种内遗传距离为0.0%~1.1%. 根据白木香ITS的序列特征可准确鉴别白木香与近缘种. 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得到的UPGMA聚类图不一致, 但大致趋势相同, 说明ISSR标记与ITS序列分析均可用于白木香遗传变异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但ITS序列分析技术在种内遗传变异研究的分辨力不及ISSR高.  相似文献   

13.
采集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4个省9个居群的174个白木香样品,分别测量其10项形态性状,并进行方差、相关和聚类分析.文中还以欧式平均距离10为阈值,采用UPGMA法将白木香聚成了4组.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在白木香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广泛的变异性,居群间F值在6.520~13.867之间,而居群内F值在24.033~94.081之间.居群内平均方差分量为52.62%,说明居群内的变异是白木香表型变异的主要部分.白木香居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3.38%,说明居群内的多样性程度大于居群间.多重比较还表明,白木香各居群间的变异系数和相对极差均无显著性差异.另外,各地理因子中,海拔对性状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年均气温和年降雨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离析技术、显微观察和组织化学鉴定等方法,对白木香的木质部结构及组织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质部由5部分组成:髓心、内涵韧皮部、木射线、导管、纤维管胞。内涵韧皮部呈多孔型均匀分布;木射线单列(双列少见)异型Ⅲ;管孔排列为径向管孔团、复管孔、管孔链和单管孔;导管侧壁有互列纹孔式和附物纹孔;纤维管胞侧壁有单斜附物纹孔;径列条及栓塞首次在白木香中发现;进一步证实淀粉、还原性糖和挥发性成分在不同年龄的木质部里含量及储存部位存在差异。本研究为沉香的形成提供基本的解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以rDNAITS区为分子指标,对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的有性和无性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证明冬虫夏草的无性阶段是中国被子毛孢Hirsutelasinensis.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相对较低的培养温度(5~12℃),从西藏那曲当年产风干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分离得到菌株C21,综合其菌丝形态学特征及5.8S rDNA和ITS间区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证实菌株C21为冬虫夏草菌的无性型,即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  相似文献   

17.
依据《药典》中的溶出度测定法进行冬虫夏草纳米粉胶囊、冬虫夏草粗粉胶囊及冬虫夏草药材的体外溶出实验.实验显示,冬虫夏草药材在10 min时溶出最多,冬虫夏草纳米粉胶囊及冬虫夏草粗粉胶囊都在40min时达到溶出最高点,而纳米粉溶出度高达100%.结果表明,装入胶囊的冬虫夏草粉比未装入胶囊的冬虫夏草药材,溶出度稳定,且冬虫夏草纳米粉溶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实验室条件下西藏冬虫夏草幼虫对温度、湿度、病害等条件的生理反应以及西藏冬虫夏草幼虫的食性情况,文章对西藏冬虫夏草幼虫的外部形态及其对温度和湿度的反应及食性等方面进行观察,并绘制出西藏冬虫夏草幼虫生长曲线。结果表明:①实验室中培养西藏冬虫夏草幼虫的最佳温度范围为12℃-14℃;②西藏冬虫夏草幼虫最喜啃食红萝卜,其次为土豆和莴笋;③西藏冬虫夏草幼虫对温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当温度达到20℃时,幼虫完全失去活动的能力,并且此时幼虫身体表面容易感染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