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目的:比较辐照巴马香猪无细胞真皮与辐照人无细胞真皮移植动物实验效果.方法:以机械去表皮法制备无细胞真皮与人无细胞真皮辐照(剂量30 KGy)处理后移植于W istar大鼠全厚皮肤缺损创面进行比较.结果:辐照处理的巴马香猪无细胞真皮与人无细胞真皮在大鼠创面愈合过程相似,愈合后创面收缩率差异不显著.结论:辐照处理的巴马香猪无细胞真皮与辐照处理的人无细胞真皮移植于W istar大鼠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恢复效果无显著差异,可作为人无细胞真皮的替代品进一步用于烧伤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辐照巴马香猪无细胞真皮与辐照人无细胞真皮移植动物实验效果.方法:以机械去表皮法制备无细胞真皮与人无细胞真皮辐照(剂量30 KGy)处理后移植于W istar大鼠全厚皮肤缺损创面进行比较.结果:辐照处理的巴马香猪无细胞真皮与人无细胞真皮在大鼠创面愈合过程相似,愈合后创面收缩率差异不显著.结论:辐照处理的巴马香猪无细胞真皮与辐照处理的人无细胞真皮移植于W istar大鼠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恢复效果无显著差异,可作为人无细胞真皮的替代品进一步用于烧伤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为材料制备3D打印血管支撑补片(又称支架),用于动物模型腹壁缺损的修复.优化了3D打印可植入补片的设计和实验工艺条件.对制备的3D打印补片的机械强度、表面形态、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进行了测试,并与猪小肠黏膜下层(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PSIS)补片和PLA补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3D打印补片的缝合载荷、抗拉强度、亲水性和降解率均显著高于PSIS补片和PLA补片.同时,对3D打印补片的细胞相容性进行体外评价,结果表明细胞活力好且无毒.以大鼠作为动物模型,对3D打印补片的生物相容性和腹壁重建效果进行体内评价.结果表明,缺损区域修复良好,无明显感染、血清肿、血肿等情况发生.综上,证明了所制备的3D打印ADM-PLA-ADM补片比PSIS补片和PLA补片具有更好的组织再生性能, 3D打印补片可实现腹壁缺损的无张力闭合.因此, 3D打印ADM-PLA-ADM补片有望应用于腹壁重建.  相似文献   

4.
胶原基真皮支架的结构和性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除胶原外的其他主要材料、支架的孔径和孔隙率以及交联度等.采用离心—冷冻法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梯度孔结构的真皮支架,表征支架的孔径和孔隙率,并以细胞培养检验其生物相容性,其中采用扫描电镜对上中下3部分支架结构及孔径进行表征,并通过细胞培养生长实验检测该支架材料的细胞粘附性能,以达到表征离心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离心力对支架的微观结构产生了影响,支架的致密程度从下到上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孔径上:上层孔径52±27.8μm,中层孔径57±8.7μm,下层孔径49±40.4μm.同时,细胞粘附实验表明,致密的下层更适合细胞的粘附生长.  相似文献   

5.
聚乙烯醇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和戊二醛与聚乙烯醇(PVA)形成缩醛化聚乙烯醇膜,再将肝素键合到聚乙烯醇上形成肝素化聚乙烯醇膜(H—PVA),生物相容性测试表明,涂层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性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在血液凝固实验中导管凝血时间可达到3h,而空白组(医用聚氯乙烯)凝血时间在lh以内;活性部分凝血时间(APTT)试验表明接枝肝素后的缩醛化聚乙烯醇中没有肝素游离到血液中;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试验表明细胞生长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2种新型多孔纳米陶瓷支架材料(hydroxyapatite,HA和tricalcium phosphate,TCP)的生物相容性.从人4月龄胚胎骨膜组织中分离培养出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periosteal-derived osteoblast,POB),采用人胚骨膜成骨细胞与2种陶瓷支架的体外复合培养,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及生理功能表达情况.发现人POB在HA和TCP表面生长繁殖良好,并发挥成骨功能.材料对细胞的增殖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0.05).实验表明: 2种新型多孔陶瓷支架材料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晶胶模板法在载玻片上制备了无机多孔铈基材料,并对其物相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以人体胃癌细胞(BGC-803)为模型细胞,评价了无机多孔铈基材料对BGC-803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将BGC-803细胞在浸有无机多孔铈基材料载玻片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分不同时间段对BGC-803细胞的在无机多孔铈基材料载玻片上成活率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BGC-803细胞在无机多孔铈基材料上具有较好的黏附特性,无机多孔铈基材料对BGC-803细胞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迁移研究结果表明,无机多孔铈基材料的孔结构虽然可提高细胞黏附特性,但会引起小范围内细胞集落化,显示出在组织再生工程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无机多孔铈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便利用其作为生物支架材料应用于生物医学组织工程领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检测电气石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将电气石粉按不同的比例复合到水凝胶中并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共培养,采用光镜、荧光染色、MTT法评价电气石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与不同含量电气石/水凝胶复合材料共培养均能够正常生长增殖且形态良好,电气石所具有的良好体外细胞相容性可用作组织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细胞周期检测作为生物相容性评价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法,观察不同质量分数羟基磷灰石浸提液对L-929细胞的细胞学形态的影响,同时采用MTT比色法评价羟基磷灰石对L-929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羟基磷灰石浸提液对L-929 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浸提液对体外培养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对细胞生长和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质量分数材料浸提液的细胞毒性为0~1级;随羟基磷灰石浸提液质量分数的升高,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50%、75%、100%羟基磷灰石浸提液组能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G2/M期细胞比例,能增加L-929细胞DNA的合成,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细胞周期检测是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一种可靠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聚乳酸(PLLA)和羟基磷灰石(HA)两者复合时界面相容性差的问题,采用硅烷偶联剂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对HA颗粒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热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OTS-HA/PL-LA多孔复合材料.扫描电镜结果表明,OTS-HA/PLLA多孔复合材料中改性HA颗粒的分布较均匀,PLLA和改性HA颗粒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得到了改善.孔隙率测试表明,OTS-HA/PLLA多孔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均大于90%,适合骨修复材料对孔隙率的要求.细胞培养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细胞在材料表面能正常黏附、生长、增殖,具有良好的细胞附着形态和细胞增殖率,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脱细胞生物敷料对小型猪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巴马实验用小型猪24头,雌雄不限,体质量(15±3) kg通过铜锭制备大小为4 cm×6 cm的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使用脱细胞生物敷料,空白对照组使用脱脂棉纱布。术后1、2、3、4周统计创面愈合率和愈合时间,并进行临床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创面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分析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试验过程中动物全部存活,且无创面感染情况发生,试验组术后创面干燥,2周结痂,3周脱痂并长出被毛;空白对照组术后1周创面表面局部有渗出,其余部位干燥,2周结痂,4周脱痂并长出被毛。创面愈合时间试验组为(20. 83±0. 75) d,空白对照组为(27. 33±0. 82) d。2周和3周时两组创面愈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术后3周皮肤各层结构清晰,烫伤面基本愈合,4周时皮肤各层结构完整;空白对照组皮肤各层结构和附件的形成与试验组相比皆滞后6 d左右。术后1周、2周和3周两组创面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和羟脯氨酸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脱细胞生物敷料能够有效促进烫伤创面愈合,可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2.
葛根黄酮对糖基化终产物致细胞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的作用,以及葛根黄酮对AGEs致VEC损伤的修复.以体外培养的新生小牛胸主动脉VEC为材料,检测了AGEs (4 g/L)作用于VEC 24 h后,细胞内一氧化氮(NO-2/ NO-3)、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脂褐素(LPF)含量的变化;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泄漏量;AGEs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及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AGEs (4g/L)可使细胞增殖率、LDH、MDA及LPF含量显著升高(P<0.01),NO-2/ NO-3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细胞形态收缩变形,胞内出现脂滴和空泡.同时加入葛根黄酮,可使以上指标及细胞形态均接近或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葛根黄酮可作为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外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类人胶原蛋白HLC(Human—like Collagen)对于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细胞生长周期及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体外细胞培养法,选用BHK-21细胞系为实验对象,进行MTT检测、LDH测定、流式细胞分析、形态学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MTT检测表明0.2,0.3g/LHLC对于细胞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HLC对于细胞培养液中LDH浓度无显著性影响;经0.1,0.2,0.3g/LHLC作用后的细胞凋亡百分数变化不大,进一步作周期分析,也无显著影响;形态学观察表明0.3g/LHLC对于细胞形态有加长作用。结论HLC可能通过影响细胞膜、增强细胞贴壁生长而促进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5.
儿茶素对溶血卵磷脂胆碱所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以体外培养的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为材料,研究了溶血卵磷脂胆碱(LPC)和氧自由基(OFR)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伤,及儿茶素对VEC的保护。结果显示:当VEC与LPC(6ug/ml)或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X/XO)(10umol/L 200umol/L)共孵育24小时时,表现为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泄漏量增多,细胞内过氧化脂质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细胞生长减缓,存活率下降;当加入不同浓度的儿茶素后则可明显抑制LDH的泄量,降低MDA含量,细胞生长正常,存活率提高。表明LPC与X/XO对VEC有损伤作用,而儿茶素则能通过抗氧化途径抵抗LPC与X/XO至VEC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糖尿病细胞模型的内皮细胞(VEC)和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凋亡的影响,检测糖尿病模型中的VEC和VSMC的代谢产物,为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早期诊断的代谢性生物标记前体物的筛选提供实验依据.通过模拟糖尿病血液环境,分别建立糖尿病VEC和VSMC的细胞模型,采用M丌法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和生长变化,并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簇(ROS)的活性.结果显示:高糖培养短期内诱导VEC和VSMC增殖,且VEC24h达到最大增殖速率,VSMC在48h达到最大增殖速率,但高糖长时程作用导致细胞凋亡,细胞形态变化显著;30mM高糖培养48h后,VEC细胞的LDH、ROS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凋亡率明显;而白藜芦醇亚甲胺(RMI)可翻转ROS及LDH的升高,减少细胞在模拟糖尿病内环境中受到的损伤,提示培养VEC24h及VSMC在48h时间点收集细胞代谢气体可作为质谱分析数据.糖尿病细胞模型中ROS、LDH显著升高,诱导细胞凋亡,暗示糖尿病严重患者血液的血糖、血酮严重失常,酸中毒明显,推测其代谢性前体物质可能为丙酮酸、LDH等,呼吸气体中丙酮及CO2可作为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早期诊断的候选物质.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几种癌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 ,用光学显微技术、DNA凝胶电泳和Northernblot方法 ,研究了去除生长因子 (FGF和血清 )和蛇毒诱导的两个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系统中 p53、c H ras、c myc和bcl 2基因的表达 .发现去除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 ,p53基因表达显著增加 ,c H ras和c myc基因表达无变化 ;蛇毒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 ,p53基因表达显著增加 ,c H ras和c myc基因表达无变化 .在正常生长和凋亡细胞中均未检测到bcl 2基因的明显表达 .实验结果表明 :p53基因参与上述两种细胞凋亡诱导系统的分子调控 ;c H ras基因只参与去除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 ,而不参与蛇毒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 ;这两种细胞凋亡诱导系统均与c myc基因表达无关 ;未见bcl 2基因明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过程 .  相似文献   

18.
利用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进行手性分离的研究越来越多,因此手性固定相的合成也就成了该项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问题.在手性固定相的合成中氨丙基硅胶作为手性固定相的键合基体,其性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性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分别利用国产和进口分装的氨丙基硅胶作基体,合成结构完全相同的手性固定相,结果表明进口的氨丙基硅胶合成的手性固定相的性能优于用国产氨丙基硅胶合成的手性固定相,并论述了可能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激发机体初始免疫反应和调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至今对猪DC的了解较少.本研究从猪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分别加入150ng/mLpGM-CSF和100U/mL pIL-4,体外培养6 d后诱导出大量DC,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其细胞表面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呈毛刺状.猪DC的体外获得将为进一步研究许多病毒性疾病的致病机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之间存在着肌内皮间缝隙连接,进行电和化学的信息传递,以协调血管的舒缩活动。电信号可以从内皮细胞到平滑肌细胞进行传递,相反,也可以从平滑肌细胞到内皮细胞进行传递。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乙酰胆碱、缓激肽、第二信使等物质亦可引起内皮细胞或,和平滑肌细胞细胞膜的超极化或去极化,参与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