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随着中日经济交流的深化,日企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日企对人才的要求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过去单一的以语言、文化为主的日语型人才已不能满足需求。培养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成了现今职业日语教育的主要任务。商务日语教学应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日语的同时,导入和加强日企经营理念,培养在日企工作必备的职业技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日本企业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婷  殷秀珍 《科技信息》2012,(1):441-441,46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日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社会迫切需要既精通日语又有相当广的知识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的高级日语人才。在这种大势所趋的条件下,高校开始担当起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日语人才这一历史重任,高校的日语专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而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高校人才的培养,要有一种新的思路,注重实用,加强听力口语的场景的训练.为企业及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日语复合型人才。我们基于这一观点,从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日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建立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以在华日企为研究对象,从动态的角度,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产模式以及企业制度变化对日语的影响分析,发现新形势下日企对日语能力的要求在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4.
柴宝华 《科技信息》2011,(11):I0289-I0289
随着近几年高等院校教育扩招,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加深,日语人才相对紧缺,很多高校纷纷开设日语专业课程。而且,人才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企业强调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对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的较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适应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本文从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应用日语专业教学与普通高校传统日语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地方高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实用型的职业人才。地方高校基础条件相对较差,不能盲目按照普通高校的模式进行应用日语专业的建设,而应该围绕实用性要求,灵活利用多种条件进行特色办学,有重点地进行日语教学。  相似文献   

6.
200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与北京、天津的区域融合进一步加强,生态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廊坊开发区和北京、天津的日资企业数量很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廊坊的一些高校的外语系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但其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日资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应适当缩减日语专业的招生规模,在理工科专业开设日语选修课,形成理工科专业加日语的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廊坊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日文图书是高校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大量有关日本语言、历史、地理、文学、经济的知识和信息,是日语专业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资源. 分析了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及日文图书的利用现状,指出应通过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日文图书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日语专业师生的作用来实现日文图书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文  白双 《科技咨询导报》2010,(30):152-152
本文以我国9所高校本科288名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对当前大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知,日语专业学生学习日语途径多样化,其中,网络自主学习是同学们课堂之外学习日语的主要途径,相对于课本等相对滞后的学习内容而言,网络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更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并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及自主性等特点,是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有益延伸。  相似文献   

9.
论日企的人才需求和商务日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绮霞 《科技信息》2009,(22):4-4,6
从目前我国高校商务日语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在学生了解国际经贸知识和相关用语方面有所突破,但在外语与商务教学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还远未达到社会和市场的期望。本文在分析日企对商务日语人才所具备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第二课堂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日语专业,横观其课程设置不难发现基本上都有专业课程日语外刊选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通过该课程从内容的选取、上课的模式等角度探讨一些新的改革措施,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学习更好地紧跟时代的脉搏,理解异质文化差异,全面提升日语综合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