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变电站雷击事故会对系统安全运行产生影响。文章总结了雷电放电的基本特性和参数,阐述了雷电能量进入变电站的不同方式及其产生的危害,介绍了变电站直击雷、雷电侵入波的主要防护措施。总结了进线段和变压器的雷电防护措施,介绍了二次设备防雷设计的原则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500kV级变压器线圈段间油道雷电冲击击穿电压的试验结果。采用逐级升压法对线图模型进行了试验。得到的试验击穿电压的概率分布与试验程序及油过原始的雷电冲击击穿电压的概率分布有关。应用最大似然性原理处理了数据。假设检验的结果表明,段间油道的雷电冲击击穿电压遵循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分布式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思想和一个基于此模型的500kV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4.
输电线路雷电屏蔽若干问题及雷击仿真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现有的雷电屏蔽理论-电气几何模型(EGM)和先导传播模型(LPM)的不足,对雷击物理过程和输电线路绕击分散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输电线路雷电屏蔽及其模拟理论的一些新认识,建立了考虑放电分散性和输电线路雷击仿真将此用模型用于500kV ZM1-39型线路在平原地段的绕击率的计算,计算结果与运行情况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变电站侵入波过电压监测装置的基本原理,结合仿真和现场实测波形的对比,提出了一种利用变电站母线CVT回路电流实现母线过电压监测方法,为研究电力系统过电压产生的机理、过电压防范和电气设备绝缘配合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丰富、翔实、科学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6.
变电站电压无功优化控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电网的终端变电的二次母线(10kV或35kV)的接线特点,以母线电压和网损作的目标函数,以有载调压变压器和并联电容器作为调节手段,推导出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器的控制规律,并着重分析了抽头变化、并联电容器的投切效果与系统网络参数的关系。此外本文还论述了VQC变电站电压无功能控制器的硬件、软件设计思想、主要特点及采用的新技术;介绍了现场运行的情况;提出了VQC-Ⅱ型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器对VQC-Ⅰ型  相似文献   

7.
500kV紧凑型线路导线非线性运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如何利用超高压输电线路紧凑化新技术,来提高输电线路单位走廊面积传输的电力容量。讨论了平原和山区两类气象条件下,对500 kV 紧凑化线路导线的分析。应用了Newm ark 方法对导线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及应用非线性有限元动力计算方法对相邻导线靠近的最小距离进行计算。得出相邻导线在外荷载特别是风荷载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如何设计安装间隔棒。计算结果表明,对500 kV 紧凑化线路导线的非线性分析,得出的安装设计间隔棒的结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对±500kV直流输电系统换流变压器投入时涌流所产生的暂态饱和过电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Calahan算法,计算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和限制措施的作用。计算结果较已知的计算与实际更为接近。所提出的方法和结果可供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含变压器和大电容的小阻尼系统的运行和绝缘配合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110kV长厦无人值班变电站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的现场试验,从实际出发,具体介绍了备自投装置试验的接线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兰文锐 《甘肃科技》2002,18(5):16-16
1 引言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取代或更新常规变电站是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是要将常规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全部更新是不可能的。白银供电局为达到推进电网技术进步和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 ,只能对常规变电站进行“四遥”改造。改造后的变电站必须既具备先进的“四遥”功能 ,又不能影响原来有人值班变电站的基本功能。为积累经验和逐步推广 ,首先对 110kV王家湾变电站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2 调度自动化系统设置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重新定义了数据库 ,修改了工作站画面 ,在前置机上增加了DNP3.…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国际通用的图形化电磁暂态计算程序ATP-EMTP对1 000 kV特高压系统雷击过电压进行了建模与仿真研究,分别建立了杆塔、输电线路、避雷器模型;进行了雷击杆塔及其母线、杆塔接地电阻对雷电过电压影响,以及变电站母线处安装避雷器对过电压的影响、串联电感对雷电过电压影响的仿真研究.仿真计算表明了避雷器在变电站防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给出了过电压的分布、变化规律,为高压变电站雷击保护研究及其优化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可行的工程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降低架空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的角度,分析了10 kV架空配电线路中导线三角形排列和垂直排列情况下耦合导线的安装位置.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大地是否为理想导体,耦合导线安装在架空配电线路相导线之间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架空配电线路上的感应雷过电压.  相似文献   

13.
对某35 kV变电站雷电导致熔断器炸裂事故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设避雷针、更换接地体、接地体与主接地网并接,以及并联安装保护间隙等防雷措施.采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ATP-EMTP对接地电阻和保护间隙前后的防雷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避雷器接地体与主接地网连接、熔断器并联安装保护间隙等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雷电过电压幅值.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直流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换流站设备上产生的过电压,对高频谐波进行抑制,提出在±500 kV换流站出口处加装一组L-C型辅助防雷滤波装置.首先,分析了L-C型辅助防雷滤波装置的结构原理和防雷保护特性,并对其进行参数选取.其次,研究了直流侧进线段和换流站各设备的建模方法,在PSCAD/EMTDC中搭建±500 kV换流站直流侧雷电过电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针对算例分析了雷击故障和换流站直流母线短路这两种情况,提出应该对L-C型辅助防雷滤波装置采用一定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其安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设计变电站设备的闪电绝缘时,并未考虑由于冲击电晕效应使入侵波在沿传输线上传播时发生的衰减和畸变,因此对于电气的绝缘要求过于严格,对于交流传输线产生的电晕的研究十分的有必要。在电晕模型中加入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传输线的杆塔模型和绝缘子闪络模型;这一模型更好地模拟出了实际的电晕对传输线的影响过程。利用上述原理建立了基于ATP-EMTP仿真软件应用实际的传输线上的电晕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发现,由于电晕的存在,雷电波波头时间被拉长而且幅值减小,即波形发生了衰减和畸变。雷击点距测量点的距离越远、波头时间越长、畸变现象越严重。考虑了绝缘子闪络和有杆塔时模拟得到的输电线路有电晕情况下的雷电压波形,结果显示幅值小了79.8%;对于指导输电线路终端设备安装电涌保护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方法研究了远离雷击通道的雷击输电线产生的辐射场.建立了输电线的数值计算模型,推导出了输电线的FDTD计算格式;对雷电激励源的加入作了详细讨论;最后分别仿真计算了雷击自由空间的单根导线和实际的三相高压输电线后,雷电过电压波沿线传播过程中在输电线周围产生的瞬态辐射场.计算结果表明:线路上的雷电过电压波引起的瞬态辐射场对环境的影响是明显的,瞬态辐射场中的高频分量可能对沿线附近的通讯设施和电气电子设备产生干扰或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过电压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目前变电站所电容补偿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装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将过电压保护的交流回路由母线PT接至放电PT,解决了过电压保护可靠性差、电容器投入率低的实际问题,并提高了电容器保护的集成度。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直击雷保护是变电站防雷保护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变电站直击雷保护一般采用独立避雷针或构架避雷针 ,常规构架避雷针多安装于构架上。该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阐述了 35 k V线路终端安装构架避雷针的可行性。 35 k V变电站采用线路终端塔顶安装构架避雷针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防雷保护装置的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10 k V配电线路临近变电站直击雷和感应雷过电压计算模型,提出了临近变电站线路段防雷保护措施,获得了直击雷和感应雷作用下变电站入口过电压的大小,分析了不同措施的防雷性能和对变电站入口过电压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安装母线避雷器后,变电站入口过电压幅值可大幅度下降;架设避雷线可有效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直击雷和感应雷作用下,变电站入口的过电压峰值可分别下降73%和28%左右。安装绝缘线后,避雷器数量和安装位置对耐雷水平和变电站入口过电压的陡度影响较大,当避雷器安装位置位于绝缘线两端时,对变电站入口过电压的抑制效果较好,可使变电站入口感应过电压峰值下降52%左右。研究可为架空配电线路临近变电站的保护方案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冲击系数及其拟合计算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合适的冲击系数是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设计的关键。采用模拟试验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冲击系数的影响。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冲击系数随冲击电流幅值的增加而减小;随接地体几何尺寸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电阻率增加而减小。本文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计算不同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系数的经验公式。模拟试验得到冲击系数值与文献中提供的现场实测结果吻合得较好。研究成果可以为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的设计和修订接地规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