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科技潮》2006,(1):53-53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科学家认为,在500万年后、1亿年后和2亿年后,地球环境将发生三次大的变化,甚至有人预洲.“那时候,人类已不适宜在地球上居住,一些新的物种将会出现,成为地球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科学界一直相信,氧气在30亿年前便已出现在地球上,但是2000年时,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地质化学家James Farquhar发明了一种与硫同位素有关的技术,将氧气出现的年代定格在距今24亿年前。在一个化学反应中,相同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这些变化依赖于同位素的质量。然而Farquhar发现,在距今24亿年前,3种硫同位素之间的同位素变化却不依赖于同位素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寒武纪 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之前(统称为前寒武纪),地球生命还非常单一,可到了寒武纪,地球突然热闹了起来,几乎一瞬间,现代各种动物的祖先都出现了。这个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物种大爆发”。 之前的每次穿越,各种各样的动物总能hold住全场,成为最大的亮点。于是孩子们不禁好奇起来:这么多千奇百怪的生命,都是从哪儿来的呢?所以,这一次玉米博士决定带他们去一趟寒武纪,找找地球生命的“老祖先”。  相似文献   

4.
《科学世界》2005,(5):8-8
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2.5亿年前,稀薄的空气可能迫使动物从高纬度地区撤离,聚集到低地,对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已有的科学证据表明,38亿年前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就有了原始生命的存在。然而,自38亿年原始生命的开始到5.2亿年的寒武纪复杂生命动物大量出现,生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直到距今7.5亿到5.2亿年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地球才完成了从没有可见生命的荒芜状态向生物繁茂的现代蓝色星球状态的转变。在地球历史上这一非常关键的转折发展时期内,动物在地球上首次出现,其复杂的多样性(相当门一级分类水平)在寒武纪早期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过现代的水平,这一快速的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大爆发与生命起源、智…  相似文献   

6.
《创新科技》2005,(11):56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又会是哪些生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呢?美国“探索频道”组织国际权威的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当惊人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在一连串组合拳般的打击下,地球于2.52亿年前发生了最大的灭绝事件。最新研究表明,随着巨大火山爆发喷涌出大量二氧化碳,进而使海洋变得更为酸性,几乎全部的海洋生物都从这颗行星上消失了。这也是地球史上5次生物大灭绝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项研究是旨在查明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的  相似文献   

8.
对青海东北部湟水各地高阶地上的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通过多环境指标综合分析,发现其间夹有三层古风成砂,它们反映了自1.2MaB.P.以来本区经历的三次极干冷气候事件。根据古地磁测年及^14C测年推算:最早一次极干冷事件出现在1110KaB.P.,基本与大姑冰期I期相当,可与深海氧同位素38阶段对应;第二次极干冷事件出现于140KaB.P.,大致相当于倒数第二次冰期,与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对应;最未一次极  相似文献   

9.
40多年前的一项科学预测 近年来,对于20亿年前位于现在非洲加蓬共和国奥克洛铀矿区的天然核反应堆在众多的科普杂志和网站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标题醒目如“谁启动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令人惊叹的史前文明”、“史前超文明之谜”、“寻访史前人类的足迹”、“史前发生过核战争”、“地球人类的多次灭绝与诞生”、“史前的高度文明”、“外星人的杰作”、“外星人的遗迹”……真是千古疑谜,众说纷纭。《环球科学》2006年12月发表了有关文章,希望解释20亿年前奥克洛核反应堆的真象,但仍然含混不清,公众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萨拉乌苏河流域酒坊台剖面中普遍发育的钙结核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各岩性组中同位素分布特征差异较大,无明显线性关系。利用钙结核中碳同位素值推算了不同岩性组中C_3和C_4植物的相对贡献量,结合孢粉数据,探讨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植被演变情况,这与邻区的黄土高原研究成果基本吻合。同时,利用氧同位素和温度的经验公式,定量恢复了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的温度变化,其中末次间冰期表现为相对温暖的气候特征。总之,利用钙结核的碳氧同位素可作为定量恢复古温度、古植被的一种有效方式,但需要注意与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马义 《小学科技》2010,(10):34-35
大自然里有各种各样的飞行动物,如昆虫和鸟类。昆虫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飞行家",在3亿年前已升空飞行。鸟类要比昆虫晚出现1亿多年,但它们有坚硬、灵活的翅膀,是地球上最出色的"飞行家"。除了昆虫和鸟类之外,还有一些没有翅膀的动物,它们也能"飞行"。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算不上是飞行,只能说是滑翔。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的资助下,以我国年青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为首的一个中美科学家研究组于2005年5月13日在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了“6亿年前的地衣”,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中美科学家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方面又取得重大进展.合作者是美国维吉尼亚工学院肖书海博士和堪萨斯大学T.Talyor.  相似文献   

13.
Fe同位素地球化学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e同位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影响Fe同位素分馏的因素主要有生物有机作用和无机作用两种方式,研究证明,生物有机过程可以使Fe同位素产生大的分馏效应,因此根据Fe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可以推测古环境中生命活动的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作用也可能产生大的分馏效应,并可用于研究沉积物源的变化和古海洋环境的演化,Fe同位素有可能成为地球科学中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刚刚诞生时的地球和现在的地球左侧的插图为大约46亿年前的原始地球.它的表面上有因星子撞击而产生的“岩浆海”。右侧图为现在的地球。可使高层建筑发生剧烈晃动的地震,其成因可以追溯到原始地球时代。  相似文献   

15.
《科技知识动漫》2011,(1):46-46
恐龙化石最早被发现于欧洲,以后在北美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不断地被发现。后来,科学家在南极洲也找到了恐龙化石。这些发现说明,几亿年前的地球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大陆,恐龙可以自在地四处漫游,因此它们几乎遍布地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6.
大洋碳循环的地质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品先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1):1361-1370
地球表面各圈层中,大洋是碳循环活跃而容量最大的碳储库,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元古代大气圈的氧化,引起了海洋碳酸盐沉积的型变和有机碳δ13C变重;中生代早、中期钙质骨骼浮游生物的繁盛,导致了海水碳酸盐沉积向深海转移和海洋碳同位素加重;元古代末期和新生代晚期的大气CO2浓度急剧减低,又使得无机碳与有机碳同位素差值大幅度减小. 大洋碳储库的地质演变史反映了地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是认识地球系统变化机制的重要切入点;认识地球表层系统中碳循环在地质尺度上的变化,是查明温室效应如何影响人类生存环境长期趋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现代地球化学利用元素、同位素和方程式这三个强有力的工具来研究不同的地球和环境过程。本书主要讲述了方程式在地球化学很多重要方面的用处。  相似文献   

18.
月球是最适合于天文研究的对象之一,宇航员和机器人在月球上安置了许多探测仪器,还将月球岩石带回地球的实验室让科学家们进行分析,因此人类对月球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尽管如此,地球的这个邻居依然还有许多谜团仍未揭开。1、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大约在45亿年前,曾经有一  相似文献   

19.
对130ka以来陕西洛川黑木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碳酸盐中银同位素进行的系统测定显示.在末次间冰期期间87Sr/86Sr平均值为0.71136,末次冰期期间87Sr/86Sr平均值为0.71079.古土壤碳酸盐的87Sr/86Sr比值明显高于黄土碳酸盐的87Sr/86Sr比值.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研究表明,黄土和古土壤碳酸盐87Sr/86Sr比值的变化是现出一个由本次间冰期到未次冰期的约10万年的周期,在这个周期变化的总趋势之上又覆盖了一种波动周期约在2.5ka~2.7ka的高频波动变化.它与小冰期年龄(LittleIceAge)大致吻合.黄土碳酸盐87Sr/86Sr比值的这种高振幅和周期的变化.表明它可能是一种反映东亚夏季风变化的高灵敏度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的地球上生存着远超过100万种动物。这些动物可以大致分为38个大类,它们差不多全都是在距今5.4亿年前被称为“古生代寒武纪”的时期一起出现的。这一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研究者们所称的“进化大爆发”或者“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