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既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大庆精神是大庆城市文化的根基、特色、主流。继承与弘扬大庆精神,是当前提升大庆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庆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弘扬大庆精神提升大庆文化品位,要以实体形式为依托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打造大庆精神品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精神情感,升华大庆市民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大庆城市文化的精髓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涵不断延伸扩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价值观的视阈来分析企业家精神的实质,进而探讨大庆城市文化对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积极影响,可以为大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大庆精神和北大荒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它们诞生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之上,已经成为龙江人的两面旗帜,充分体现了龙江人创业、创新、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和光辉历程。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极具创造性的文化力。从文化力这一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解析两种精神文化力的内涵、产生的根源和作用机理,对于进一步完善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的理论体系,发挥两种精神文化力的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庆是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之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特殊问题。近些年来,市政府和油公司领导与文化管理部门殚精竭虑,付出了十分艰苦的努力,使油城的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庆的城市文化建设水平,应在城市特质、区域历史、文化品位、民众生活、资源一体、展示平台、文化产业、旅游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庆精神乃大庆这座城市的文化旗帜,其内涵阐释发端于石油大会战,凝练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拓展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浪潮,历经了"基本内涵——新赋内涵——时代内涵冶的阐释轨迹。与此同时,大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伴随着城市发展战略与产业布局的调整,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也随之发生转型,其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也呈现出历史性与时代性,历经了"街居制——社居制——街社制冶的嬗变轨迹。非常巧合的是,大庆精神内涵阐释与大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之嬗变在时间、空间及理念三个维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然而,二者的高度相契看似巧合,实则具有内在逻辑与关联,是社会治理领域"知行合一冶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大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以大庆精神为理论指南针,大庆精神以大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为实践检测仪,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合力推进大庆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大庆精神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一部优秀石油文化的文明史。“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庆精神的特征性目的;大庆精神的超越性与前瞻性使大庆精神富有现实价值;大庆精神突出的开发功能、可持续功能、协调整合功能更使其在新时期构建和谐大庆、创建百年油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大庆二次创业中,面对复杂的形势、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铁人文化,赋予铁人文化新内涵,形成文化优势,进而打造大庆特有的地方文化品牌,为二次创业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8.
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在振兴东北、转型发展中必须"传承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1],就大庆而言就是要强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引领作用,以此为切入点增强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因为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制度优势,也是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灵魂主线和释放巨大潜能的精神财富。为此首先要明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黑龙江精神更具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庆的根与魂,是大庆市民的文化因子。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强化大庆人的文化自信,塑造好行动自觉的底色基调,与时俱进地丰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思想文化内涵,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强化其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安佳 《科技资讯》2014,(26):220-220
石油高校以为祖国培养石油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不但要求过硬的专业技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构建大庆精神为核心的体育文化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大庆精神为指引,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庆精神通过体育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传承更为鲜活。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明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要坚定"四个自信"。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时期,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基本内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与创新。进入新时代,深入研究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哲学思想、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为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修财 《科技信息》2007,(33):312-312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对于身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祥地的大庆人来说,坚持长期宣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更是宣传、文化部门责无旁贷、光荣而神圣的战略任务。大庆宣传、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这项神圣的使命,当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传工作的排头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大力提高宣传工作质量,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巨大作用,促进大庆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庆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理论和价值尺度的反应和写照。大庆精神"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科学求实"的实践态度、"主人翁"精神的担当意识、"挚爱大众"的道德人格特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重义轻利"的道德境界、重公轻私的价值原则、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质、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顺乎民意的价值理想、为民谋生的价值取向等优秀人文精神的哺育滋养,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必须继承的精神财富,是无比宝贵的政治资产和文化资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对提升大庆人文品质,对于大庆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大庆一次创业中如此,在二次创业中同样如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化为大庆人文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发展文化市场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文化产业是我国未来发展最迅猛、利润最为可观的产业。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城市精神、文化产业、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对大庆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可以说明地方高校服务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广阔的空间。在总结大庆师范学院多年来服务大庆市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学校挖掘自身潜力,依托人文社科领域的比较优势,是服务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技术使各种文化资源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整合与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得以不断延伸和拓展。在底子薄、基础差、发展迟缓滞后的不利条件和形势下,西藏文化产业要实现通过5年发展,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以上。文章提出实施西藏文化产业精品内容战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使艺术与高科技联姻,打造西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园区;把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把文化工程做成惠民工程;加强西藏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开发和培训,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姚腾霄 《科技信息》2008,(9):149-149
本文在把握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北京民营企业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北京民营企业在创意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庆诗派是大庆诗词创作群体的目标性建设,以大庆石油诗、黑土田园诗和北部边塞诗为主,已经形成具有大庆地域文化的美蕴特色。诗派的历史继承性和现代气息的独特性,标志这一诗词创作群体的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19.
大庆精神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基本方法是大庆精神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从大庆精神学术史的角度看,人们开展大庆精神的研究主要是在追问大庆精神"从哪里来""是什么样""有什么用""存活在哪""怎样有用"等五个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大庆精神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大庆精神的研究,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主要采用了背景材料列举的方法、基本要素分析的方法、口述史的方法、文化生态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大庆精神是我省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它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此,在探索大庆精神融入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当性、整体性和合理性原则,构建大庆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保障机制,营造大庆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软性环境,改革大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建立大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