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有机超强碱和氟代醇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合成4种可调性离子液体,用于CO_2的吸收.采用在线红外光谱和13 C核磁光谱分析可调性离子液体与CO_2的反应机制,并对可调性离子液体的CO_2吸收性能及物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压下,可调性离子液体的CO_2摩尔吸收量最高可达0.97mol·mol-1,降低吸收温度和增加吸收压力有利于CO_2的吸收,阴离子的结构对CO_2摩尔吸收量的影响强于阳离子;CO_2与阴离子反应的同时,伴随着可调性离子液体的结构从氢键离子对向自由离子转变;CO_2的吸收促进可调性离子液体极性和离子强度的增加,导致低极性的正庚烷在可调性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性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聚离子液体存在的对CO_2的吸收量低且吸收和解吸速率慢等问题,采用交联剂并分别结合不同干燥方法(冷冻干燥、超临界CO_2干燥、普通干燥)合成了一种交联型季铵盐类聚离子液体,进而采用高压石英弹簧法测定其对CO_2的吸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得的聚离子液体相对结晶度低,具有较高的CO_2吸收量,在298.2K、0.21MPa下对CO_2的吸收量最高达0.024g/g,而在5.0MPa下高达0.127g/g.在298.2K下5.0MPa的高压合成气(H_2/CO/CO_2)中对CO_2的变压吸收分离结果显示,该聚离子液体具有性能稳定、吸收和解吸速率快及对CO_2选择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以吡啶、溴代正丁烷为原料合成了溴代N-丁基吡啶离子液体([bpy]Br),使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运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对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离子液体[bpy]Br的液态温度为99.3~238.0℃。实验研究了离子液体[bpy]Br对CO_2的吸收性能和离子液体再生后对CO_2的吸收负荷。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bpy]Br质量分数的增加,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负荷增加;随着吸收温度的升高,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负荷减少;随着通入CO_2流量的增加,离子液体吸收CO_2达到饱和的时间缩短。离子液体再生后对CO_2的吸收性能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离子液体的特点和吸收CO2的研究成果,并对影响离子液体吸收CO2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各种离子液体吸收CO2性能的差异,着重介绍功能化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特点,突出其在固定CO2方面的优势,同时对离子液体吸收CO2机理进行讨论,并探讨了离子液体吸收CO2所面临的问题与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在离子液体阴、阳离子上添加功能基团,达到更好地吸收SO_2的效果,以1,1,3,3-四甲基胍和三氮唑为原料,合成了三氮唑胍盐离子液体(简写为[TMG][Triz]),对其脱硫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离子液体[TMG][Triz]的脱硫性能及脱硫机理。结果表明,离子液体[TMG][Triz]具有良好的脱硫及再生性能。在常压、20℃条件下,1mol离子液体[TMG][Triz]吸收2.964mol的SO_2;随着温度的升高,离子液体[TMG][Triz]的脱硫能力逐渐下降;摩尔吸收比随着SO_2分压的增加而增加;130℃条件下,对吸收饱和后的离子液体进行解吸,解吸率达到95%以上。研究表明,离子液体[TMG][Triz]对SO_2的吸收同时存在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2种作用,研究结果对提高烟气处理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固定CO2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CO2在离子液体中高溶度机制进行阐述.系统分析了咪唑盐型、功能型和聚合型离子液体以及支撑离子液体膜吸收固定CO2的反应实质,并指明了离子液体固定CO2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离子液体的特点和吸收CO2的研究成果,并对影响离子液体吸收CO2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各种离子液体吸收CO2性能的差异,着重介绍功能化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特点,突出其在固定CO2方面的优势,同时对离子液体吸收CO2机理进行讨论,并探讨了离子液体吸收CO2所面临的问题与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8.
用自制的氯铝酸盐离子液体催化邻二甲苯与CO2的羧化反应合成了2,3-二甲基苯甲酸。考察了氯铝酸盐离子液体种类、反应温度、CO2压力、氯铝酸盐离子液体的质量、活化预处理等工艺条件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60℃、压力3MPa及加入12g[BMIM]Cl·2AlCl3的条件下,2,3-二甲基苯甲酸收率可以达到75%。氯铝酸盐离子液体可以替代AlCl3粉末催化羧化反应。并采用红外乙腈分子探针表征离子液体的Lewis酸性,结合羧化反应结果,可以得出:氯铝酸盐离子液体中的AlCl3摩尔分数越大,Lewis酸性越强,催化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线性伏安、塔费尔动力学和电化学交流阻抗的表征手段,研究了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Bmim]Br)和碳酸丙烯酯构成的电解液中,离子液体对CO_2在Ag片电极电还原过程中的活化作用机理。线性伏安和塔费尔动力学测试表明:以[Bmim]Br作电解质时,CO_2电催化还原的起始还原电位正移,并有效促进CO_2被还原为CO_2~(·–)。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发现:咪唑阳离子[Bmim]~+在Ag片电极上发生吸附,并与CO_2~(·–)相互作用形成了[Bmim-CO_2]_(ad)中间体,降低了电催化还原CO_2反应的活化能,促进了CO_2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以醇胺、[bmim][BF4]、H2O的混合液作为CO2吸收液,利用建立的CO2吸收-解吸实验装置,考察了此吸收液连续捕捉CO2的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离子液体,此吸收液具有吸收效率高、黏度低的优点;相对于醇胺水溶液,此吸收液的醇胺流失量少,解吸所需能耗低。实验结果表明此吸收液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常压流动吸附法研究了活性炭吸附剂在二氧化碳/氮气体系中对二氧化碳的动态吸附性能,比较了其吸附量、吸附穿透曲线和吸附性能的差异,研究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表面官能团对其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煤的性质影响活性炭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二氧化碳的吸附量与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有关,但孔径分布是主要的因素。吸附剂的孔径分布在0.5~1.7nm范围内时,有利于对二氧化碳的吸附;经多次循环吸脱附后,吸附剂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量略有减小并达到恒定值,孔容小和孔径分布窄的吸附剂的吸附量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12.
热解炭结构对炭/炭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控制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条件,得到粗糙层、光滑层、过渡结构、各向同性等几种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热解炭.通过金相观察、石墨化度、摩擦磨损性能的测试,得出:热解炭的微观结构对炭/炭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有较大影响;制动过程中形成的薄膜使摩擦因数降低;粗糙层结构的炭/炭复合材料石墨化程度高,摩擦因数高,线型平稳,且随着压力的增加,其力矩上升明显,是一种优良的摩擦材料;光滑层结构的炭/炭复合材料石墨化度低,摩擦因数低,磨损小.  相似文献   

13.
用碳沉积法对空分用炭分子筛的孔隙结构进行了调整。首先用煤焦油馏分油的有机溶液浸渍原料炭分子筛;然后在氮气保护下进行热处理,使吸附的烃类分子热裂解积碳从而实现炭分子筛孔隙结构的调变。研究了碳沉积条件对炭分子筛的空分性能、微孔孔容及对O_2、N_2气体在炭分子筛中扩散的影响,结果发现,碳沉积减少了炭分子筛中孔径大于0.40nm的微孔数量,降低了O_2、N_2分子在炭分子筛中的扩散速度;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炭分子筛的空分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碳材料——碳化物衍生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碳化物衍生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碳化物衍生碳的制备方法、结构与组成、在摩擦学及能源领域的应用,预测了碳化物衍生碳在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16.
0Introduction Epinephrine(EP)isanimportantcate cholamineneurotransmitterinthemammaliancentralnervoussystem,whichissecretedbythesu prarenalglandalongwithnorepinephrine.Itisgen erallyusedtotreathypertension,bronchialasthma,organicheartdisease,andincardiacsurgeryand myocardialinfarction[1].VariousmethodshavebeendevelopedforEPstudy,suchascapillaryelectro phoresis(CE)[2],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 tography(HPLC)andflowinjectionanalysis(FIA)[3].Numerousobservationsontheelectro chemicalbehavio…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电阻仪及自制的波导管,分别测试了不同含量的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粉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电磁波的屏蔽效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其对电磁波的屏蔽效能与复合材料中导电材料的含量密切相关,且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粉的加入量存在一临界阈值.并且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加入量的临界阈值远远低于碳纳米粉的临界阈值.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碳基体结构,提高碳/碳(C/C)复合材料综合性能,针对沥青基C/C复合材料中纤维束内及纤维束间不同碳基体结构微区,利用显微Raman光谱、原位纳米力学测试、Micro-CT、扫描电镜(SEM)和压汞仪对碳基体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基体呈片层结构沿纤维、纤维束表面取向堆积排列,在纤维、纤维束表面区域及纤维束之间碳基体中存在一定孔隙、裂纹等缺陷;纤维间基体的石墨化程度是沿着纤维表面向中心区域逐步增强,靠近纤维表面区域基体的弹性模量高于纤维间区域的弹性模量。C/C复合材料中碳基体形成过程存在渐次性和差异性,从而影响C/C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保护全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迅速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应承担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责任,而碳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低碳发展之路上的必然选择,如何发展碳会计和应用碳会计是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共识,建设韧性城市也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和新途径。梳理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韧性城市研究进展;总结了美国波士顿、丹麦哥本哈根、加拿大温哥华等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经验,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应将低碳韧性理念纳入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而促进“双碳”目标和韧性城市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