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声舒适是评价建筑室内环境的重要部分,听觉诱发电位是声环境舒适度评价的客观生理指标,听觉诱发电位信号的时频能量特征可以用来评价声环境的舒适性.小波包分析可以探究听觉诱发电位信号时频能量分布规律,分析时运用的小波基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为了更好地研究听觉诱发电位信号的时频能量分布,比较了5种小波基函数的时域特点和幅频特性.对16名正常成年人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实验,将所测16组听觉诱发电位的平均值进行小波包时频能量分析.结果表明,dmey小波分析结果在时频分布上可与实际信号的能量信息相匹配,可以减少各个频带信号分解后的失真问题.选择dmey小波对听觉诱发电位信号进行处理,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听觉诱发电位信号的时频能量分布,为声环境的舒适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观察组患者选用动态脑电图结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监测,对照组患者选用常规脑电图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评估结果和预后评估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真阴性和真阳性的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假阴性和假阳性的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错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准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够有效增加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提高评估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早期诊断和预防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方法:对50例高血压病Ⅲ的病人进行脑极超,脑干听[秀发电位和头部CT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反应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脑彩超最敏感,其次是反应脑动能改变的脑干听觉的诱发电位,而反应脑器质改变的头部CT敏感性较差,结论:脑彩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作为早期诊断和预防脑血管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普通大学生与体育系大学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1)人体左右两耳脑干听诱发电位各波间没有明显差异;(2)体育组峰潜伏期、波间时程(除Ⅰ、Ⅱ和Ⅲ—Ⅴ)较普通组延长,波幅较普通组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方法:使用国产广州威迭公司WD-4000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9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异常率为65.21%,其中以Ⅲ~Ⅴ波间期延长显著。其次为Ⅲ~Ⅴ/Ⅰ~Ⅲ波型改变。异常率分别为59.11%和53%,同时本检查还显示1侧耳异常.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测定时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双耳交替刺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描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描记技术研究的进展情况,讨论影响测量精度与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兼顾测量精度与效率的双耳交替刺激方法。  相似文献   

7.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声觉器官受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生物电,反映了相应感觉通路及神经元群的活动,可用作听力阈值的客观判断,也可对多种耳疾和脑部病变作出诊断,因而成为当今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介绍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L)与刺激声强(I)之间关系曲线的作用,及其拟合建模和回归算法优化,还用实测数据对选定的拟合曲线模型进行了回归方差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8.
用二维延时重构技术重构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时间序列,并用Grassberger-procaccia算法计算了正常人与有听觉障碍病人的关联积分C(r)。  相似文献   

9.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形分形建模,验证与算法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声觉器官受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生物电,反映了相应感觉通路及神经元群的活动,可用作听力阈值的客观判断,也可对多种耳疾和脑部病变作出诊断,因而成为当今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介绍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L)与刺激声强(I)之间关系曲线的作用,及其拟合建模和回归算法优化,还用实例数据对选定的拟合曲线模型进行了回归方差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0.
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受试的听觉系统在具有一定特征的短声刺激作用之后,在其颅顶上检测到的一系列反应波,在电测听和神经电生理上具有独特的临床意义。研究中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高输入阻抗、低噪声与高共模抑制比的BAEP四大器,建立起一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系统,在系统的数据分析过程中采用了平均叠加、小波变换等算法,并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规一化系数加权平均算法。经实际检测实验表明,本系统在没有屏蔽室和专用接地线的条件下对受试均成功地检测出了BAEP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混沌动力学方法与分形方法对气功态下的诱发电位信号进行处理.给出了受试者在接受声音刺激后,在其头皮上所获取的不同脑功能状态下的一维时间一幅值响应和频率响应以及由时间序列重构的相空间曲线.实验结果发现脑功能的改变将引起其分形维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声舒适度与听觉诱发电位的关系,使用诱发电位仪记录了不同频率和不同声压级刺激下的听觉诱发电位。结果表明:随着声音频率的提高,诱发电位的波峰越密集,这与声音本身的频率特性相匹配;随着声压级的增大,诱发电位幅值增大,这解释了人体主观烦恼度随着声压级增大而增加的现象。在不同频率和不同声压级刺激下,Ⅴ波较其他波形稳定,说明人体脑桥上段或中脑下端对声音特性更敏感。该研究可为不同声环境下人体声舒适度机理研究做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小波变换实现听觉诱发电位的单次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运用小波变换进行听觉诱发电位单次提取的原理,方法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次试验信号,经小波变换及相关分析后,可从带自发脑电干扰的信号中提取诱发电位信号。小波变换分析与传统的叠加平均方法相比,可减少试验次数,缩短检测周期。  相似文献   

14.
AresearchonthelargestLyapunovexponentofBAEPtimeseries¥FengJiuchao(DepartmentofPhysics,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Chongqin...  相似文献   

15.
声音可以通过骨传导与空气传导两种方式被人的听觉系统所感知.区别于常用的空气传导方式,骨传导方式中声音通过颅骨的振动直接刺激听觉神经,具有抗干扰、频带宽、不受中耳疾病影响等特点.本研究设计了声音两种传播方式下的听觉脑电诱发实验,从波形分析、脑电地形图以及脑网络分析三个方面入手对诱发的脑电信号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可诱发出P300、N200波形,且骨传导方式下,幅值显著高于空气传导方式.两种方式下的脑网络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诱发电位是具有重复出现特性的非平稳信号这一特点,利用时间序列自适应滤波技术对听觉诱发电位进行动态跟踪,时间序列自适应滤波技术将非平稳的听觉诱发电位进行分段处理,每段用一个专门的LMS自适应信号增强滤波器来实现,实验表明,利用这一新方法不但能够得到优于常规平均技术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能不断地跟踪诱发电位的变化轨迹,提供变化的细节,为临床诊断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失匹配负波(MM N)是一种由刺激变化所诱发的听觉诱发电位成分,其过低的信噪比造成检测和提取比较困难。提出利用独立分量分析(ICA)方法对多导听觉诱发电位信号进行多次分解,根据MM N产生的生理机制及其信号特征,设计合理的独立分量选取原则,提取MM N。该方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能有效提高信噪比。在真实数据的处理中,仅用传统方法20%左右的实验时间,实现MM N成分波的提取。这将促进MM N在认知神经科学及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ceding auditory stimulus on the audi-tory-evoked potential (AEP) of the succeeding stimuli, whenthe human subjects were presented with a pair of auditorystimuli. We found that the evoked potential of the succeedingstimulus was inhibited completely by the preceding stimulus,as the inter-stimulus interval (ISI) was shorter than 150 ms.This influence was dependent on the IS1 of two stimuli, theshorter the ISI the stronger the influence would be. The in-hibitory influence of the preceding stimulus might be causedby the neural refractory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