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遥感技术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遥感技术能提取和解释出地面及地下肉眼难以发现的古遗址。采用以高光谱遥感为主要遥感技术手段,在长安-扈邑研究区进行地下文物遗存考古,通过对高光谱热异常、老航片立体解译微地貌等多种遥感手段综合分析,确定了9个规模较大的异常区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其中8个进行了实地钻探验证,勘探证实了其中7处有古代墓葬或其它遗迹存,表明运用多重遥感技术寻找地下古代文化遗存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西安神禾塬地区高光谱遥感考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传统考古技术相比,遥感技术能快速、低廉地对大范围地下文物遗存进行探测和制图.但从以往大量考古遥感实践来看,遥感考古往往只是在地表残存一定遗迹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对于地表没有残存痕迹的考古遗址,其遥感分析往往会无功而返.考古学家最需要的是在没有地表残存痕迹情况下的考古遥感探测技术.本文通过陕西长安县神禾塬高光谱遥感考古试验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考古遥感技术--高光谱遥感考古,它通过探测和识别微弱的地物光谱异常,实现了在没有任何地表"常规"考古线索情况下的地下文物遗存探测.  相似文献   

3.
遥感--现代考古研究的第三只"眼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代遗迹遗址遍布各地,仅依靠传统的考古方法和手段远不能满足我国考古工作的需要.而遥感技术大量运用到考古研究中,为考古工作带来了巨大活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仅从遥感技术的功能特点简要地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考古研究的方法和原理,及其在考古研究中具体应用,其目的在于推动遥感考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城市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是一种通过高级影像处理技术来复合多源遥感影像的技术,其目的是将单一传感器的多波段信息或不同类别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综合,提高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解释的可靠性,以形成对目标的完整一致的信息描述,把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和非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应用,是遥感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利用上海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卫星的遥感数据及没时期上海城区发展的地图数据,制作了上海市城市发展态势图,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广义遥感环境考古的技术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交叉学科的角度,提出广义遥感环境考古理念并从技术层面上进行探讨,定义广义遥感环境考古技术是:基于信息学、地学、考古学与历史生态学理论,从航天、航空以及地面地球物理(如电场、磁场、力场、地震波等)方法获取地表及地下历史遗迹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处理、融合,进行影像的宏观分析到地球物理的地下微观探测,进而识别遗迹 (址 )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结合测年技术、孢粉分析以及化学和物理的鉴定技术等,得到对古人类生存的古生态环境的虚拟与数字化的重建。通过对考古学发展与变革的考察,得出广义遥感环境考古出现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对广义遥感环境考古内涵、技术工作思路、技术整合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影像以其高空间覆盖、高分辨率和无损探测等优势在考古遗址的发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卫星遥感影像的处理主要包括基于像素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基于像素的影像处理方法能够在宏观上识别考古遗址的整体外貌,而面向对象的影像处理方法能够从地物的几何形态、纹理特征、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把握不同遗址类型的特征,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分类识别.阐述了基于像素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在考古遗址识别上的应用,并以良渚大型遗址群为例,利用高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的多光谱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TerraSAR-X雷达影像和高精度的数字表面模型(DSM)识别并提取了作为良渚遗址群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墙和城内的台地,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对考古遗址进行甄别,并将识别结果与良渚古城已有的考古资料进行了对比,遗址识别吻合度达到83.84%.这一识别结果证明了该研究思路的可靠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提高考古遗址的识别精度和准确性、全面把握遗址的分布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考古遗址剖面研究正在突破传统文物考古研究的学科局限,应用孢粉学、地质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和新技术新方法,提供研究人类历史有意义的信息.通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剖面中各种元素、粒度等指标的综合研究分析,区分了剖面各种指标对人为影响、自然影响的响应程度,并且利用主要受自然影响的指标恢复了5 050~4 000 cal.aB.P.间尉迟寺遗址地区的气候变化历史.在与经典亚洲夏季风指标对比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气候变化与原始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古遗址剖面气候研究中使用代用指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空间聚类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上海地区遥感图像的解译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建立了在多种空间因素影响下确定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流域分配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聚类中的K-均值法对研究区内的水系污染状况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上海地区13种常见蝴蝶的幼虫进行了采集、饲养、鉴定,对每种幼虫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寄主进行了描述,并附有整体图片,此外,还编写了上海地区常见的13种蝴蝶幼虫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汉至唐时期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陕西省汉至唐时期历史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古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地形特征上,陕西省古遗址集中分布在坡向为正南、西南和东南,海拔450m左右,坡度0~10°的平原区。点线分析发现古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10km的范围内,表明古遗址有线性分布的特征。核密度分析显示汉至南北朝时期遗址点集中分布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其他地区分布比较散乱;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平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14C数据和遗址分布特点与环境演变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得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中原文化北上,东部文化西进,新石器文化稳定发展;气候转为干冷时,新石器文化向东向南迁移.气候恶化导致北方地区"文化事件"频发,许多新石器文化发生更替现象.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叠加在中国北方地区资源、环境的地带性特点以及新石器文化分布的背景之上,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文明形成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文物古迹景观现状分析与建设研究,是北京市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文物古迹景观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立足现状,以维修为主”和兴建两处“古都缩微”相结合的文物古迹景观建设方案,以使北京市文物古迹景观构成更为完整,为2000年北京奥运会提供一个更为完美的城市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享有“丰产之地、古居之都”的丰都是兴义市百万人口城市建设拓展的重要区域.张口洞古文化遗址是“兴义人”古文化遗址的核心地带,在此建设“兴义人”古文化遗址公园,条件具备、区位优越、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地调查与记录及挂牌保护的方法,对福建省浦城县29个主要地点的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普查,记录古树名木7 491株,共计83种,隶属于29科61属。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浦城县古树名木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浦城县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关于芜湖古城内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芜湖古城始建於明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费时六年完成的明代芜湖城。城区内现保存的各类文物资源近30余处(有些资源与我国历史上名人有关联)。主要有古代、近代建筑、古碑刻以及由南门湾、花街、南正街、儒林街和肖家巷组成的明清传统街道网。2000年,市政府决定恢复建设“芜湖古城”,力争做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建设好芜湖古城,打响“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块牌子。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物犯罪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物保护法》及文博学界将文物视为人类制造物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遗物遗迹。这种界定的不足在于它同刑法的规定不甚协调。走私文物罪的对象应包括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倒卖文物罪的对象不限于珍贵文物,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是单一的行为。在涉嫌文物犯罪中,被委派作鉴定的专家应来自与文物行政部门无隶属关系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铜器的显微组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总结了28年来作者对中国考古发掘出土逾千件铜器显微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铜及铜合金有纯铜、砷铜、锡青铜、铅青铜、铅锡青铜、黄铜、铅黄铜、银铜、砷白铜及镍白铜等;它们的显微组织显示了铸造、冷热加工组织以及室温长期埋藏条件下铜合金组织发生的变化,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显示的特征等;与现代铜及铜合金金相图谱有诸多不同.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铜及铜合金金相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Sampula cemetery was located about 14 km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Luo County in Xinjiang Khotan,China,belonging to the ancient Yutian kingdom.~14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is cemetery was used from 217 B.C.to 283 A.D. Ancient DNA was analyzed by 364 bp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hypervariable region I (mtDNA HVR-I),and by six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sites of mtDNA coding region.We successfully extracted and sequenced intact stretches of maternally inher- ited mtDNA from 13 out of 16 ancient Sampula samples.The analysis of mtDNA haplogroup distribution showed that the ancient Sampula was a complex population with both European and Asian characteristics.Median joining network of U3 sub-haplogroup and multi-dimen- sional scaling analysis all showed that the ancient Sampula had maternal relationship with Ossetian and Iranian.  相似文献   

19.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Sampula cemetery was located about 14 km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Luo County in Xinjiang Khotan, China, belonging to the ancient Yutian kingdom. 14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is cemetery was used from 217 B.C. to 283 A.D. Ancient DNA was analyzed by 364 bp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hypervariable region I (mtDNA HVR-I), and by six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sites of mtDNA coding region. We successfully extracted and sequenced intact stretches of maternally inherited mtDNA from 13 out of 16 ancient Sampula samples. The analysis of mtDNA haplogroup distribution showed that the ancient Sampula was a complex population with both European and Asian characteristics. Median joining network of U3 sub-haplogroup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all showed that the ancient Sampula had maternal relationship with Ossetian and Iranian.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模式起源,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作了人类文明同源课题研究,提出人类文明起源模式为远古中国阴阳易学的学术观点。课题从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把“天”和“太阳”叫做“干”的语言切入,通过中国云南抚仙湖水下远古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注重阴阳易学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当时的易学观念主要以数字“十”和三角符号出现,普遍见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在此基础上展开甲骨文、金文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关王权记载的比较研究,同样发现阴阳易学哲理对文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无不蕴藏着“干”的读音分别是“太阳”和“天”的两重内涵,这种读音和语义分明是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语言中的意思。这种读音有考古文物佐证和支撑,是阴阳易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反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对侗台语民族先祖建立的吴、越古国的记载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本文是课题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