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和主电路设计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提出了一套主电路设计方法,首称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三相PWMVSR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了三相PWM VSR的等效电路模型,然后根据上述模型分别对三相PWM VSR的交流侧和直流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着重分析讨论了交流电感、直流电压、直流电容等参数的选择,这对三相PWM VSR的主电路设计有着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d-q坐标系下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VSR)数学模型与前馈解耦状态方程,分析了基于d-q变换与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三相VSR双闭环控制系统,针对传统的PI控制器在负载特性、VSR工作模式发生变化时,容易引起超调,使控制系统不能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这一问题,对传统三相VSR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功能,设计了BPNN自适应PID控制器,实现PID控制器参数最优化;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基于BPNN自适应PID的三相VSR控制系统仿真电路,得到了三相VSR工作模式变化和负载突变时的仿真波形,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系统设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VSR)的控制通常采用双闭环控制,如何能够既便捷又准确的得到双闭环控制系统调节器的参数成为越来越关注的课题。文章根据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高频特性,建立了三相VSR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的简化数学模型。根据设计要求,提出了三相VSR双闭环控制的整定方法,并通过仿真试验对该整定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甚短距离光传输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甚短距离(VSR)光传输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对VSR光传输实现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简要论述.以12信道并行垂直腔面激光器(VCSEL)光发射及接收模块为例,讨论发射模块中12通道并行VCSEL阵列驱动电路及接收模块中前置放大器和限幅放大器集成电路的实现.测试结果表明,驱动电路每信道输出调制电流超过30mA,电路速度高达每通道3.125Gbit/s.前置放大器和限幅放大器工作速度达2.5Gbit/s.  相似文献   

5.
针对HT-7U核聚变真空装置拼焊过程中产生的焊接变形,通过应用振动时效(Vibratory Stress Relief,VSR)工艺,以消除拼焊处残余应力.介绍了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原理,并通过振动过程中动应力分析和VSR工艺前后残余应力的测量,了解拼焊处动应力和残余应力的分布状况,实验结果表明VSR工艺消应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分析稳态条件下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VSR)交流侧矢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矢量关系的单相VSR4象限运行时的交流侧电感参数的设计方案,给出了忽略交流侧电阻且只考虑基波分量时交流侧电感的计算公式,并论证了交流侧电阻对电感参数取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振动时效技术及其在大型焊接结构件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当前振动时效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应用实践,介绍了振动时效(VSR)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大型焊接结构件上应用的技术特点,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DSP的VSR变换器SVPWM信号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实现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系统,并将其应用于电压型整流器(Voltage Source RectifierVSR)触发系统中。相比较于其它脉冲宽度调制技术,采用的SVPWM具有算法简单、适用于数字实现、电压利用率高、开关损耗小以及硬件电路简单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基于DSP的SVPWM脉宽调制系统达到VSR触发系统的要求,为VSR装置正常、有效地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VSR)的非线性数学模型,针对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强耦合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该坐标系下的电压和电流双闭环控制算法,其中电压外环采用滑模控制算法,电流内环采用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控制策略,最后建立了仿真模型并与传统PI控制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复合控制方案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使VSR既具有变结构控制良好的鲁棒性,又能实现无功电流和有功电流的解耦控制,系统能保证很高的功率因数,输出电压恒定,能适应负载的扰动和非线性变化,具有很好的静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反馈线性化和滑模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三相电压型脉宽调制(PWM)整流器(VSR)的非线性数学模型,针对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强耦合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该坐标系的电压和电流双闭环控制算法,其中电压外环采用滑模控制算法,电流内环采用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控制策略,最后建立了仿真模型并与传统PI控制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该复合控制方案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使VSR既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又能实现无功电流和有功电流的解耦控制,系统能保证很高的功率因数,输出电压恒定,能适应负载的扰动和非线性变化,具有很好的静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消除铝合金预拉伸板中的残余应力,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振动时效工艺参数对残余应力消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铝合金预拉伸板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振动时效才能有效消除残余应力;对于共振时效,激振产生的较大振幅能更有效消除残余应力;激振时间对激振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振动时效技术在HT-7U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大底板、真空装置等能源工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振动时效后构件的残余应力下降,变形减小,工艺费用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应用动态机械分析仪(DMA)采用激光焊接小试样,通过对基于应变幅度的阻尼多次测量,模拟材料振动时效过程,连续3次的振动测量试验表明,不同激振力(应变)幅值下,阻尼变化不同.激振力较大时,阻尼的变化有一个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焊接规范对阻尼有明显的影响,试样焊接速度越高,阻尼越大.  相似文献   

13.
材料的应力应变特性角度和位错理论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大型数控机床床身振动时效的机理;针对大型数控机床床身的特点,确定了振动时效的工艺方案,进行了振动时效的生产应用.振动时效的结果表明:振动时效能有效地消除和均化机床床身的残余应力,缩短机床床身的制造时间,解决大型数控机床床身制造过程的变形问题,稳定大型数控机床床身的尺寸及精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振动时效法,在国内目前最大的钢岔管模型(1:5.25)上进行了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实验研究。分别用磁性法和盲孔法测试了激振前后钢岔管焊缝周围残余应力的分布与变化,对消除效果作出了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振动时效法消除钢岔管焊接残余应力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低应力预处理对焊接接头疲劳寿命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给出了低应力预处理对金属焊接接头疲劳寿命影响的规律曲线,论证了在低应力预处理作用下残余应力峰值下降,因而使疲劳寿命得以提高的机理。提出了用低应力预处理来提高焊接构件疲劳寿命的新技术,并给出了技术工艺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振动时效技术的不足,为解决多维激振作业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在3-UPU并联结构支架基础上串联3条机械臂的混联式多维振动时效机器人,拓展了末端执行器的自由度及工作空间。运用ADAMS对并联支架进行运动学分析;基于D-H参数(Denavit-Hartenberg parameters)对机械臂进行建模,并对串联机械臂进行正运动学求解,运用MATLAB对机器人机械臂Ⅱ的工作空间进行求解,解出激振器工作空间的范围。验证了机械臂末端执行器工作区间的可行性。多维振动时效机器人机械臂拥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提高了振动时效的工作效率,机械臂间相互协同满足多维振动时效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7.
振动时效消除压力容器的焊接应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青海大学学报》2002,20(2):40-41,50
文章通过对压力容器的焊接应力分析,阐述了振动时效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振动时效消除金属构件残余应力效果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盲孔法对几种大型焊接结构进行了未时效,热时效,振动时效前后的残余应力测试分析,证明了振动时效在降低和均化焊接残余应力上,比现有的热时效工效果更好,振动时效是一项可行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在静止坐标系中搭建三相电压型脉宽调制(PWM)整流器的一般数学模型,推导其在旋转d-q坐标系中的简化模型,基于d-q坐标系的双闭环前馈解耦控制方法,提出了三相PWM整流器的系统设计方法,讨论了比例积分控制器和主电路元件的设计及其参数选择中的关键技术,给出了一个PWM整流器的设计实例,并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其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PWM整流器性能良好,所建模型、控制方法和系统设计方法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