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曾欣 《科技咨询导报》2008,(34):214-214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尤为重要。以艺术体操运动员为切入点,从人文关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博 《世界知识》2008,(18):20-21
作为竞技体育,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但作为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全球性体育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则更在于全球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倡导平等和谐地参与,反抗战争和霸权,关注贫穷,以及推动全民运动的进步。这些更多地是由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小国来演绎的。  相似文献   

3.
徐旭 《韶关学院学报》2013,34(4):103-107
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把握好发展的主线,导致在20多年后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发挥所期望的效果.以人文关怀为视角,重新思考这一命题,认为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以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前提,通过剖析当前体教结合的困境,提出体教结合模式改革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竞技体育中正偏离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正偏离行为者身体的角度对竞技体育中正偏离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政策.即对正偏离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对其指导的价值体系和规范进行审视;对运动员多一些人文关怀;要依赖社会、教练员、运动员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竞技体育的理想是是建立公平的竞赛环境,在公平性的基础之上的,运动员发挥最大的运动潜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在竞技过程中更加重视医务监督,充分保障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的医务监督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何把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医务水平提高的优势应用到竞技体育的发展上,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理工类高校女生课余体育现状及其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理工类高校女生在课余体育中属于特殊群体,她们的课余体育需求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具体体现在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对女生缺乏人文关怀,学校体育资源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以及女生体能上的弱势导致其课余体育参与机会不平等.为提高理工类高校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率,提出三条措施:一是完善高校课余体育内容;二是加强高校课余体育组织;三是注重适合高校女生的课余体育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7.
“阳光体育”语境下残疾人体育教学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本身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是转变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办学的内涵与层次,提高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残疾学生作为一种有着特殊需要的群体更应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在残疾人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因素,必将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面开展.但遗憾的是,我国残疾人体育教学中仍然只是以"体"为中心,"体"、"育"相离,人文关怀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而这些缺失无形当中成为阳光体育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8.
陈琳 《科技信息》2009,(14):254-255
竞技体育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特别是在学校这个连续的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竞技体育和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加以重新审视。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本文就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做出探讨,使竞技体育能更有效地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将再一次掀起竞技体育的热潮.将竞技体育的内容纳入教材之中,不仅是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简述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历程并在人文视角下反思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分析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人文关怀,提出了构建学校体育人文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现象,以竞技体育文化为内核的奥林匹克运动超越了一般体育文化的范畴,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更说明了竞技体育文化的特殊性。随着现代社会的整体进步,竞技将更贴近人性,更能表现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力量与价值,存在方式与独立尊严。此文从竞技体育的文化本质、竞技体育文化的民族精神、竞技体育文化的人本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崭新并不断完善的文化体系,为更深入地分析竞技体育文化的内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业余体校一直为竞技体育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业余体校的培养模式难以解决学训矛盾,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要求,体教结合的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符合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体育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竞技体育结合高校是培养我国体育人才的一种新的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问题,实际上涉及探索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与教育体制如何改革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由解析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构建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模式,目的是倡导回归文化教育母体,做好"体教结合",培养文武双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正日益走向繁荣和兴盛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仅仅体现在奥运会金牌数量等中国竞技体育的强大,同时更体现在中国体育文化在全世界的话语权.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竞技体育大国崛起之路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力求通过体育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阐述,重新审视中国体育价值观迷失的原因所在.认为中国体育文化强国的发展是要寻求一种动态的文化生态平衡,既要保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又要不断的吸收其他国家体育文化的精华;既需要保持对外开放,又需要保持中华民族特色;既要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又要体育文化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6.
竞技体育是当今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由于竞技体育自身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竞技体育对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重新审视竞技体育对体育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竞技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理念的有效体现.正确理解竞技体育的内涵、国家的体育教育政策和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并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能促进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联系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规律,对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分析与总结。认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协调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应该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为促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而不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同时,正改变着人自身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从科技伦理视野出发,透视和剖析了竞技体育中所出现的"人的自然性的消退"现象,试图寻找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相互具有包容性的结合点:竞技体育中科学技术的使用既要有所畏惧又要实现科学技术的伦理"软着陆"。  相似文献   

19.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的校园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应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理念。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价值、健心价值、竞争价值、人文价值、激励价值、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上。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中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和城邦制度是其产生的重要基础.这4个因素在共同的作用下把古希腊人的认识引领到一个自由、开放、平等和法治的现实世界中,人本身成为古希腊思想的核心所在,而竞技体育只有在这一背景下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