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西医以实证科学为基础,以分解、还原为主要方法,分工越来越精细,获得了许多医学上的成就,也治愈了许多疾病,但是强调治病,对人的因素重视不够,在维护整个人体健康方面遇到了某些困惑。 中医把人看成“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从辨证恒动的观点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实施综合、整体治疗,也获得许多医学上的成就,治愈了许多疾病,但是主要凭感觉,取象比类等方法诊治病人,缺乏实证科学的基础。 半个多世纪以来,提倡中西医结合,有一定成效。在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依照“突破还原论,发展整体论,达到两者辩证统一的系统论”的哲学理念,提出了中西医的结合点——人体生态系统。人体生态系统是以人体系统为中心与人体之外的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的复杂系统,针对“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运用综合集成创新的思路,提出了创建新医学——人体生态医学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9,(24):F0002-F0002,F0003
人是由元素组成的,人的生、老、病、死无不与元素平衡有关。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长寿的疑难杂症的突破,有待于元素平衡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体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生命现象是不可分割的。健康与疾病是生命的两种状态。健康是宏观层面的问题。人得病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系统失衡所导致的体内环境恶化,而不单纯是细菌、病毒、癌细胞。西医从疾病的角度入手进行干预,采用对抗性手段毒杀细菌和病毒、手术、放化疗。综合集成健康医学在战略上是从健康角度入手,在策略上是进行辨证施治,在方法上是采取非对抗手段对人体系统进行调理,从而实现扶正祛邪和阴平阳秘的目的。即,治病和防病。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医学发展四大预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启德 《科技潮》2005,(6):36-37
在19世纪末的时候,曾有人预测20世纪医学发展的前景,但没有人想到后来会出现化学药品,更没想到我们会有基因工程。20世纪80年代,一家大医药公司组织了20多位知名医学家预测医学的发展前景。他们预测到2000年时,一是艾滋病、麻疹将被消灭;二是癌症的治愈率提高到2/3;三是多数状况下冠脉搭桥术将被微创技术或溶栓药物治疗所取代。这只是预测13年后的事情,偏差竟然那么大,要是预测100年又会怎么样呢?197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Bur-net预言生物研究在未来并不会给医学带来多大的利益,即使它们能带来利益,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与后…  相似文献   

5.
人体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良性肿瘤对人体健康为害不大,对生命也不构成威胁,所以称之为“良性”。恶性肿瘤则不但危害健康,而且威胁生命。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恶性肿瘤只要一旦发现,就毫无治疗办法,所以也叫绝症。虽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癌症有的已可以根治,有的则可延长人的生命,然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与治愈率低的基本情况仍未扭转。癌症是由人体内正常细胞恶变和外部各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除头发、指甲外,任何部位的组织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癌变,大大小小约有百余种。目前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寿命的…  相似文献   

6.
刘存 《科技潮》2000,(8):150-150
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教研室研制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新型重组人体肿瘤坏死因子—NC(rhTNF—NC)"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开辟了癌症治疗的又一新模式,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攻克癌症是医学生物界乃至社会各界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长期以来,手术、放疗和化疗统称为传统的三大治疗癌症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治疗癌症研究,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生物治癌已成为  相似文献   

7.
李文娟 《甘肃科技》2013,29(7):127-128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晚期癌症患者中有60%~90%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这不仅给癌症患者的生理带来不适,并且对精神、心理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为了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提高对癌病的治疗效果,对癌症患者的疼痛评估及止痛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亢丽艳  任旭东 《甘肃科技》2008,24(9):159-161
目的:观察晚期癌症重度疼痛的患者止痛治疗中应用癌症三阶梯药物、硬膜外腔注射乙醇的止痛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120例重度疼痛的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A组患者晚期癌痛镇痛满意率达35%,缓解率达46%,肢体麻木、肌无力发生率0,呼吸频率、深度及受抑制发生率9%,治疗时恐惧感发生率0,恶心呕吐发生率30%,腹胀便秘发生率70%,其它几种副作用发生率11%。B组患者晚期癌痛镇痛满意率达90%,缓解率达96%,体温、脉搏、血压于治疗后一过性增快增高,但均于治疗后2-4小时恢复正常,肢体麻木发生率6%,肌无力发生率9%,呼吸频率、深度及受抑制发生率3%,治疗时恐惧感发生率10%,腹胀便秘发生率3%,其它几种副作用发生率9%。结论:上述A方法治疗癌症晚期疼痛效果欠佳,B方法能有效治疗癌症晚期疼痛。  相似文献   

9.
过去被医学界定为不治之症的晚期深部癌症,如今有了新的克星!这是3月11日机械电子工业部在湖南大学召开的《人体深部无损伤热疗机》科研鉴定会传来的喜讯.该机对肺癌、胃癌、食道癌、直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深部癌症均有显著疗效.1991年10月至1992年10月,在临床试用中收治的9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经热疗和放疗结合治疗后,有3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合适的康复期癌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从本院随访室已电话取得联系的癌症康复期患者共374人进行了健康教育信息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360张,并进行整理统计。76%的患者需要医务人员为他们提供健康教育帮助;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提高生活质量知识的需求为最多,其中如何减少情绪困扰(90.1%)、康复(76.2%)、疾病症状控制(59.3%)和营养支持(56.8%)为病人首要需求,另有12.8%患者希望获得性健康信息。不同年龄、生存期对健康教育需求有差异,不同生存期、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者所需求的内容不同。结论癌症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应走医院、家庭、社区一体化和心理、生理、行为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持续高发的慢病严重影响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近年来生命科学和传统医学及当代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前的慢病高发现状反过来提示人们,必须采用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思维模式重新思考慢病的病因学问题,方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慢病防控难题。在长期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测试与体验,陆续形成了饥饿源于菌群及慢病源于菌群的系列新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菌心说学说(简称菌心学说)及其相应技术。本文系统阐述菌心学说的观点,以及基于该观点形成的慢病起源的新认识,同时提出有效的慢病防控方案。以往中医主张"天人合一",西医主张"人类基因异常导致慢病",在菌心学说框架下所形成的肠道菌群异常(通过导致人类基因异常)而导致慢病的新医学体系,恰好对应了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版本(中医对应于"医学1.0"版本,西医对应于"医学2.0"版本,新医学对应于"医学3.0"版本)。  相似文献   

12.
 通过总结心身医学起源与发展历史,概述现代医学心身疾病治疗现状,阐明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心理因素对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但现有心身治疗手段仍存在很大局限。回顾了中医学中的心身医学理念及特色,指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自始至终秉承了心身合一的思想,五行针灸便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个代表性针灸学派。梳理了对五行针灸这一自然疗愈针灸学派的的源流、传承及诊疗特色。基于现代心理学回归东方这一背景,展望了五行针灸未来的发展。指出东西方两种文化必然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五行针灸这一源于中国的心身疗愈方法定会与蓬勃发展的心身医学一道携手前行,更深入、更有效地帮助受心身疾病困扰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的科研进展,包括近20年国内外中医药临床注册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在治疗传染性疾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及应用进展、新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及“一带一路”促进中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分析表明,近20年来的中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创新成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保障,中医药历史性地进入了世界主流医学体系,其国际影响力正在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4.
微循环是西医判断人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癌症患者大多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它和癌的转移、复发与恶化成正相关的关系。经络状态是传统中医辩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中医经络现代研究肯定了体表穴位与脏腑功能的相关联系,当人体的健康状态发生变化时,相应的经络穴位的伏安特性(V-A)也随之而产生明显的变化。郭林新气功的呼吸导引、势子导引和意念导引强调的正是在气功态下对人体经络有意识的锻炼疏通,所谓“经络通,百病消”。采用显微摄相机、MCIMPS系列微循环图象处理及多参数测量系统,连续三年对坚持练郭林新气功的数十名患者进行微循环参数和血液粘度的跟踪检测。自1995年起又增加了用JXT-2经络穴位图示诊断仪同时检测上述患者的经络V-A特性曲线。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望对郭林新气功疗效检测提供可靠的定量判据,从而为人体生命科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慢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不仅对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病仍然缺乏良策,而且新药研发速度也并没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得到提高,进而导致欧美以及中国医疗改革举步维艰,反过来提示当代医疗模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结合国际上的研究进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基于大量志愿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慢病的菌源性学说”,倾向于认为人体慢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紊乱造成的,同时证明可通过纠正胃肠道菌群紊乱显著改善包括便秘、肥胖、糖尿病等在内的慢病症状。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心理活动的菌源性学说”,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除了与大脑密切相关之外,还与人体共生菌群密切相关,甚至不排除人类心理活动有可能是微生物菌群通过人体大脑控制下的机体行为所展示出来的一种表现。进而提出新医学理论和菌心说学说,认为人菌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而人菌失衡是慢病的根源,而且人菌失衡的关键在于人体和菌群之间的碳源竞争。菌心说学说认为相对于人体的躯体和大脑而言,由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所构成的“心脑菌脑”有可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中心和重心,而人体则有可能是被设计为菌群微生态系统提供生存与发展作用的场所和工具。基于这一观点,不仅可望实现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领域的新突破,而且还有可能实现对人类心理活动以及精神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的认知与升华,对于重新认识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将有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感染性少、弱精子症疗效,对73例存在不同部位生殖系统感染的少精子症或弱精子症引起的不育症患者应用相应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均给予中药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间隔3个月后复查精液常规,随访生育情况一年.结果:少精子症组随访中有9例妻子妊娠,妊娠率为33.3%.其中1例因剧烈活动妊娠2个月流产.弱精子症组随访中有17例妻子妊娠,妊娠率为37.0%,其中1例无明显原因妊娠2个月后流产.治疗前、后两组精液各项参数明显改善(P<0.05).说明中、西药结合治疗感染性少、弱精子症起到标本兼治的疗效,少精子症、弱精子症妻子妊娠率均高于自然妊娠率,精液参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论神篇目很多,从神的含义、形神关系,到神的作用、神的病证以及治疗养生等,阐述详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医神学说,对研究中医心身医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Two-way feedback of human body was published in 1992. The sensation of two-way feedback of body is a special system of human reaction, which maintains and regulates symmetry and balance of human body. The human twoway feedback reacts to human health. For human overall health and delay decrepitud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imulations (passive acceptance and initiative interventions) and relevant influences in human body and the stimulative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stimulation and an example of two-way feedback in human body are given. And lay a foundation of prevention, medical treatment and hygiene of human overall health.  相似文献   

19.
大豆食疗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起源于远古,发展于周、秦和唐、宋,特别是1949年以后,大豆食疗已趋于鼎盛。中国大豆食疗的特点,一是政府重视,二是内涵丰富,三是技术精化。大豆食疗具有充饥和治疗的双重性,方法的简廉性,应用的广泛性,地域的差异性。祖国医学认为,大豆性味甘、平,疗效特点能健脾利湿,益血补虚,润燥消水,清热解毒。适用于脾虚气弱,消瘦食少,贫血乏力,湿痹拘挛,水肿,小便不利,妊娠中毒,疮痈肿毒等症。黑大豆对于头晕目眩,视物昏暗,须发早白,泻痢腹痛,腹热药中毒,饮酒过多等症也有疗效。因而,在中国,大豆有“豆中之王”和“植物肉”的美誉。 在本文中,作者专门论述了利用大豆及其配料治疗或预防常见病的食疗方法,如补肝肾养血,利尿消肿,治疗关节炎,降血压,治疗糖尿病,防治单纯性甲状腺炎以及高血脂和癌症等疾病。讨论了治疗或防治上述疾病的药物配方,制作方法,食用方式,功能效应,主治疾病及辅治疾病,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20.
体外实验方法对于药理学研究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细胞、亚细胞、分子等水平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时,但此方法对于中药而言,存在许多问题。中药血清药理学作为一种新的体外试验方法,其实验结果被证明更加可信,与整体实验的相关性更好。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需要,中药复方有效成分是否能通过血脑屏障并产生效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的提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更为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带来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