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内可逆逆卡诺循环传热温差引起的不可逆损失分析,提出确定内可逆逆循环不可避免损失的方法.利用推导的公式和平均温度的概念,可以对实际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温差传热引起的可避免和不可避免的损失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为减少可避免的损失、改进循环和提高循环的效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的不可避免(火用)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内可逆逆卡诺循环传热温差引起的不可逆Yong损失分析,提出确定内可逆逆循环不可避免Yong损失的方法.利用推导的公式和平均温度的概念,可以对实际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温差传热引起的可避免和不可避免的烟Yong损失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为减少可避免的Yong损失、改进循环和提高循环的Yong效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低温多效蒸发(LT-MED)海水淡化装置中流动阻力对传热温差的影响,基于考虑阻力损失的LT-MED热力过程数学模型,计算了各项流动阻力引起的温差损失在装置各效蒸发/冷凝器中的分布,分析了蒸发/冷凝器数量、平均表观传热温差对阻力引起的传热温差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表观传热温差一定时,每效蒸发/冷凝器内各项阻力随蒸发/冷凝器序列数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相应温差损失逐渐增大;随蒸发/冷凝器数量增加,管内凝结和除沫器流动阻力引起的温差损失所占比例均上升,而管束流动阻力呈下降趋势;装置中阻力引起的传热温差损失比例随蒸发/冷凝器数量增加、平均表观传热温差增大而增大,且相当可观,对装置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在500t商业冷库模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设计的氨制冷系统中设置了一台DWN-25型卧式壳管式冷凝器作为冷凝热回收装置.本文对该双级压缩、多蒸发温度回路以及双级压缩带中间负荷的制冷系统进行了yong分析计算,并计算了设置该热回收装置后的经济效益以及yong效率增值,还通过比较各设备部件的yong损值对所设计系统的合理性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斯特林制冷机传热温差的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对含有热阻和回热损失的斯特林制冷机的传热温差进行优化分析.并讨论在最佳传热温差下循环的熵产率,获得一些对实际制冷机有指导意义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制冷工质与变温热源传热特性的基础上,对工质与热源匹配性能指标C进行重新定义,并结合不可逆损失Ni与匹配性能指标C和最小传热温差△Tmin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计算,得到了提高循环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描述能量品位高低的热力学函数-yong(有效能)及其若干应用,着重介绍了yong在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孔介质发动机,建立了热力学理论模型,引入等温膨胀比,对经典的闭式和开式多孔介质发动机的热力循环过程进行分析,推导出多孔介质发动机热效率、循环功的计算公式,并采用压缩比系数建立了闭式和开式多孔介质发动机热力循环的关系.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传统发动机和闭式多孔介质发动机两种类型6种循环的理论热力过程,探讨其热效率、循环功随不同参数的变化及其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在理论热力循环中,闭式多孔介质发动机比传统发动机在循环功上有着较大优势,认为高速柴油机循环更适合采用多孔介质技术实现高效燃烧和超低排放.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制冷循环的不可逆因素中,本文重点讨论了蒸发器、冷凝器中的传热温差对制冷循环热力完善度的影响,提出了蒸发器经济传热温差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0.
湿空气透平循环流程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换热器的位置与数目、体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原则、减小传热温差、避免带有显著温差的传热过程及充分利用每一个温度等级的能量等方面,分析了循环冷却水非等温混合流程的不足,提出了湿空气透平(HAT)循环冷却水等温混合流程,并对该流程的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得出了HAT最高热效率循环流程.还分析计算了该循环的热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运用能量守恒和(火用)分析方法,对冷中子源氦制冷逆布雷顿循环过程进行热力分析和(火用)分析.找出了系统(火用)效率和各部件(火用)损失随着压缩机压比、膨胀机等熵效率、跑冷量、换热器冷热流体平均温差变化的规律,并提出减小循环跑冷量、换热器内冷热流体温差,以及提高压缩机压比、膨胀机等熵效率、物料分配均匀度以提高循环性能和系统(火用)效率的措施.基于换热器内部冷热流体温差分布对循环性能影响的分析,设计了膨胀机预冷循环方案,该方案的(火用)效率相对于基本循环提高了24 %.  相似文献   

12.
氯化铵回收的三效降膜蒸发系统的(火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箱和灰箱模型对氯化铵回收三效降膜蒸发系统进行了[火用]分析,找到了系统[火用]损的关键,即二次蒸汽的消耗引起的外部[火用]损.对各效蒸发器采用白箱模型,分析了蒸发器[火用]损的主要环节,结果表明,对于一、二、三效蒸发器,传热温差引起的[火用]损率分别为77.64%、68.59%和75.87%,降低传热温差引起的[火用]损是提高蒸发系统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浓缩热引起的[火用]损也是不容忽视的,应提高系统的真空度,采用低温蒸发路线.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黑箱和灰箱模型对氯化铵回收三效降膜蒸发系统进行了分析,找到了系统损的关键,即二次蒸汽的消耗引起的外部损.对各效蒸发器采用白箱模型,分析了蒸发器损的主要环节,结果表明,对于一、二、三效蒸发器,传热温差引起的损率分别为77.64%、68.59%和75.87%,降低传热温差引起的损是提高蒸发系统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浓缩热引起的损也是不容忽视的,应提高系统的真空度,采用低温蒸发路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析的内燃机排气余热ORC混合工质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非共沸混合工质可以降低ORC系统的不可逆损失.为此,建立了内燃机排气余热ORC模型,分析了不同组分非共沸混合工质toluene/R141b在不同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下的热效率、效率和损失.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工质的效率均低于纯工质;纯toluene的热效率和效率最高.使用混合工质,一方面可以拓宽工质选择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温度滑移,混合工质可以更好地与热源匹配,减小不可逆损失.  相似文献   

15.
对换热器的热量(火用)损失和(火用)效率进行了分析。指出为取得较高的(火用)效率,传热单元数和水当量比应仔细选择,它们有一最佳值。对换热器进行了热经济学优化计算,得出换热器最佳参数与燃料种类、发热量、价格、换热器传热系数、烟气进换热器温度和换热器单位传热面积投资有关,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原油储备能力的增加,原油库的生产能耗将进一步增大。对于油库这种由储油罐、输油泵、加热炉等用能单元按照一定拓扑关系连接组成的总能系统,热力学佣分析方法可从能质角度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反映能的真正价值和利用程度。论文首先采用序贯模块法确定油库系统各单元模块的节点参数,然后根据工艺流程的特点,建立了系统佣分析的灰箱模型,给出了正平衡佣效率、佣损系数及反平衡佣效率的计算式。对某油库进行佣分析的应用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加热炉的佣损系数为73.99%,是油库佣损最大的设备;在其各项佣损失中,换热佣损失高达47%。因此,提高油库佣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加热炉换热过程的能级匹配。  相似文献   

17.
流体入口温度对换热器热力学性能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Yong分析方法,分析了高低温换热器的热力学特性,给出了高低温温换热器Yong效率的计算式在考虑了和不考虑压力Yong损失这两种情况下,系统地讨论了冷热流体入口温度高代温换热器Yong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分析对流换热过程中传热及流动两方面的性能,建立定量分析换热性能的(火用)损失率关系式,并利用它确定各种基本换热过程在给定条件下的最佳使用范围,以及比较各种换热方式的性能差异,为工程上采用换热过程提供综合性能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多效蒸发系统热力学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计入溶液沸点升高(温差损失)这一重要因素的前提下,以系统最小总传热损失为热力学优化目标函数,得出多效蒸发系统的最佳参数及相应的传热面积和生蒸汽量。经实例验证,优化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合成革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材料,但传统的基于燃煤导热油为热源的合成革生产过程是一个高耗能、重污染过程,对合成革生产线供热系统的“煤改气”是合成革行业实现低碳环保的重要环节。为使合成革生产线“煤改气”达到既环保又经济可行的目的,需要进行合成革生产线供热系统的传热传质及耗能分析。为此,本文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建立了适用于天然气末端供热系统的火用损分析理论模型,进行了合成革生产线天然气供热系统热力参数的实测工作,利用所建理论模型分析计算了实际干法生产线供热系统的火用损率。结果表明供热系统的火用损主要集中于天然气燃烧、烟气混合传热、过流通道的沿程阻力和尾气排放四个方面。通过改进燃烧器结构、改善换热方式、优化风道风排结构以及利用尾气预热燃烧器助燃空气等措施,可有效降低供热系统的火用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