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豆科根瘤菌剂的生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科植物一生所需氮的1/2~2/3都来源于固氮菌从空气中固的氮,根瘤菌从豆科植物吸收养料,同时根瘤菌从空气中固氮提供给豆科植物,因此,土壤中有效根瘤数量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阐述提供根瘤菌菌剂的生产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及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木本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为其宿主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氮素,这些根瘤菌在分类地位上可归入不同的属、种,说明它们的多样性及与木本豆科植物共生关系的混杂性。另外从木本豆科植物上分离的根瘤菌还有较强的抗性,是宝贵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当然了,任何战争一旦开战,肯定都是两败俱伤,植物和细菌也一样。所以在开战前,它们会先来一场友好谈判,尽可能化敌为友。不信你瞧,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就握手言和啦!豆科植物干脆直接敞开门,让根瘤菌寄居在自己的根系处。这么一来,根瘤菌会向植物“进贡”充足的含氮物质,这是植物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而植物也会把自个儿制造出的含碳物质,提供给根瘤菌。于是,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互惠互利、和平相处,哪儿还用打什么仗啊!  相似文献   

4.
以模式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为视角,介绍近年来在结瘤信号途径中筛选到的能够与已知关键调控蛋白相互作用的新蛋白,综述了相关新蛋白在共生结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结瘤早期信号转导途径,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和利用华东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种质资源多样性,对从华东地区豆科木本植物根瘤分离获得的23个菌株进行了16S rDNA全序列分析,并与相关参比菌株的16S rDNA序列进行了比较及聚类分析,建立了23株华东地区豆科木本植物根瘤菌的发育树状图,这一分析结果与来自形态学的鉴别结果吻合,初步确定了23株豆科木本植物根瘤菌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6.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有关的基因涉及根瘤菌基因和宿主基因,根瘤菌基因有结瘤基因(nodD,nodAB-CIJ和hsn基因),根瘤菌细胞表面结构基因(exs,lps和ndv基因)和固氮基因(nif和fix基因);宿主基因主要是结瘤素基因(ENOD和NOD基因)。根瘤菌结瘤基因表达后诱导产生结瘤因子。在根瘤发育过程中,这些基因在根瘤菌与植物之间进行着信息交换,并且具有不同的表达水平。结瘤因子和植物激素对它们进行着调节。  相似文献   

7.
花生根瘤菌诱变株感染大豆结瘤和固氮龙敏南,许良树,张凤章,曾定(生物学系)根瘤菌在共生固氮过程中会放H2,放H2是种能量浪费.Evans等[1]研究表明:利用具有吸氢酶活性的根瘤菌[HUp+]接种豆科作物能提高固氮效率、增加作物产量.豆科植物根瘤菌的...  相似文献   

8.
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初步探索了生物固氮目前的研究进展,并着重研究了豆科植物根毛与根瘤菌接触到最后形成成熟的可以固氮的根瘤组织的途径,为将来把非豆科植物,特别是禾谷类农作物转变为固氮植物的可行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豆科植物取氮有道,靠和根瘤菌形成的共生关系固定大气中的氮。固氮过程的关键在于有一个促使根瘤菌的进入同时又有拒绝土壤中大量不受欢迎的入侵者的分子识别系统。1990年,该识别系统中的一种成分被确定了。这种成分虽然形式各异但学名都叫结瘤因子(NOD)。NOD是由根瘤菌产生的,它是根瘤菌攻破植物根毛锁从而进驻植物体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加肥源、节约能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的豆科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报道,在我国已发现的豆科植物约有160属1400种(杨民权,1983)。虽然,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豆科绿肥最早的国家,而且栽培面积也很广(孙醒东,1958),但是,栽培利用的仅是豆科植物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已引起严重的气候变化。辽宁省作为人口、经济大省,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本文采用1989~2009年辽宁省相关的统计数据,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应用EViews6.0软件并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辽宁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策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已引起严重的气候变化。辽宁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展低碳经济。采用1989~2009年辽宁省相关的统计数据,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应用EViews6.0软件并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辽宁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山东省滨海、近海区域为研究范围,论述了该区砂矿资源的种类、储量、品位、赋存形态、地域分布等特征与空间分布状况,并从研究区的基岩类型、气候条件、地貌类型、海岸状况及矿物性质等方面对砂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砂矿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但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俱乐部是世界通行的培养击剑后备人才的最有效的一个途径.随着击剑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和普及,击剑俱乐部也在辽宁兴起与开展起来,并为辽宁击剑后备人才的培养增加了新生力量.通过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辽宁省目前的8所击剑俱乐部,记录辽宁省击剑俱乐部的分布、场馆面积、剑道、剑种、附属设施以及会员和教练的基本情况,分析会员在击剑俱乐部的运动时间、训练特征以及比赛和交流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的击剑俱乐部均属商业性质且主要集中分布于沈阳、大连和鞍山,俱乐部的规模普遍不大,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会员以学龄儿童为主,缺少成人会员,男性多于女性,运动时间多为课余;俱乐部宣传推广不够,营销经验不足,省内俱乐部之间的比赛和交流次数太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大连七顶山黄土剖面的光释光(OSL)年代、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粒度特征等数据,综合分析辽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于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的堆积形成时代为距今125ka。在末次冰期早期(MIS4-5d),86-113ka,沉积物质量磁化率介于6.97-24.14×10-8m3kg-1之间,平均值为14.699×10-8m3kg-1;颗粒粒径较细(3.89-5.22准);硅铝率平均值6.756;风化淋溶系数0.4-0.73之间;退碱系数均值0.333;镁铝比均值22.901。与末次冰期晚期相比,质量磁化率值较高,化学元素各项指标值较低,明了该阶段辽南整体气候环境较为干冷,但并未达到末次冰期晚期程度。而在末次冰盛期时(22-31ka,MIS2),磁化率平均值为6.974×10-8m3kg-1,明显低于末次冰期早期,粒度均值处于3.47准-4.77准之间,主要以颗粒较粗的细砂、粗粉砂为主,粒度明显变粗,硅铝率平均为6.998;风化淋溶系数均值为0.829,退碱系数值0.66,镁铝比值均值28.725,各参数比较一致地表明该阶段研究区整体处于干冷的气候环境之下,堆积作用较活跃。而在末次冰期中期(MIS3)时,OSL年代31-86ka,该区气候条件以温暖湿润为主,黄土遭到侵蚀。  相似文献   

16.
利用辽宁省气象台站的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以及Yamamoto检测法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利用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地统计方法重建不同时间序列上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了这种变化对其他方面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气候有暖干化趋势,暖化期主要体现在春冬两季,干旱期体现在夏冬两季;气温有突变,并主要表现在夏季;年均温度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年降水由东向西方向都有逐渐递减的趋势.气温和降水的趋势系数存在空间变异性,将可能导致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加大.  相似文献   

17.
彭跃 《科技资讯》2013,(2):158-160
辽宁省是我国的燃煤大省,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住居全国前列,这为境内酸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前体物来源。但酸雨现象是大气化学过程和大气物理过程的综合效应,其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辽宁省主要污染物排放与酸雨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大部分地区降雨DH值与当地污染源的致酸性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辽宁省酸雨的形成受本地污染源致酸性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较大。但在局部地区,酸性物质排放量与降雨pH值之间负相关关系不明显,碱性颗柱物的排放,气候、地形等因素可能是影响这些地区酸雨成因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辽宁省ET0的变化特征,本文以辽宁省56个站点1954-2016年的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对该地区的ET0进行推算,并利用干旱指数综合分带法,将辽宁省分为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并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分别选择4个气象站,对其ET0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多年平均ET0大致呈下降趋势,但该趋势不明显,倾向率仅为-0.0001mm.10a;全省1954-2016年日均ET0的多年平均值为2.382mm,日均ET0在(2.380±0.300)mm的范围内波动。8个站点中喀左站、朝阳站、康平站、桓仁站、沈阳站和鞍山站ET0呈极显著下降趋势,阜新站和大连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对ET0的年际变化影响较显著的气象因素是相对湿度、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9.
辽宁猛禽迁徙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是猛禽迁徙的重要停歇站,是候鸟进出东北的咽喉之地。基于辽宁在研究猛禽迁徙上所具有的优越地理位置,于1996-1889年3-5月、9-12月连续三年在大连老铁山和锦州绥中地区对辽宁省猛禽的迁徙规律做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是我国猛禽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共有2目、3科、23属、42种,占我国猛禽种数的45.7%;多数为旅鸟,占辽宁省猛禽种数的近一半。猛禽迁徙不像其他鸟类那样成群迁徙,而是单独迁飞或组成保持相应距离的松散群迁飞。春季迁徙始于2月初,止于5月初,高峰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迁徙始于9月上旬,止于12月,,高峰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猛禽迁徙的最适天气条件是晴朗、少云、能见度好、三级以上的东北风或西北风。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排球后备力量培养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辽宁省排球后备力量培养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辽宁省排球运动后备力量运动员人数、分布区域、身高的数据分析,认为辽宁省排球后备人才资源在国内具有优势,但目前中小学排球运动开展状况不理想,从事后备力量培养的教练员专业理论水平薄弱以及排球运动场馆设施不完善,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改变现状,以促进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