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InSAR/GPS集成技术在常州-无锡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军  李振洪  武健强 《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1):1267-1271
精确监测地表形变是地面沉降防控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年来该研究领域面临的难题.GPS和InSAR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两种空间大地测量监测手段,在区域地表形变监测方面都显示出了各自的优势及良好的应用前景.文中根据二者技术特点,分析了InSAR/GPS集成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方案可行性,并以常州-无锡地区为例开展了同步观测试验,利用GPS数据来建立大气改正模型,从而削弱InSAR干涉图像中大气影响,提高了InSAR形变量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沉降监测技术的空间采样率及监测精度,分别采用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s,PS)、短基线集法(small baseline subsets,SBAS)和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多时相In SAR(stanford method for persistent scat-terers-multi-temporal In SAR,Sta MPS-MTI)技术,以覆盖上海地区的25景Envisatasar数据为数据源,获取了该区域2007-2010年期间的年平均沉降速率图。同时将3种方法获取的高相干点个数进行对比,Sta MPS-MTI技术的空间采样率比PS方法提高了17. 2%,比SBAS方法提高了546%。与PS、SBAS方法相比,Sta MPS-MTI技术获取的结果精度略高于PS和SBAS技术。结果表明,相对于PS和SBAS方法而言,利用Sta MPS-MTI技术监测城市地面沉降可以增加高相干点的测量精度与空间采样率,进而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面沉降自动监测及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联通管原理,通过多个测点连通,运用分层标及应用压力传感、数码传换技术来自动测量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水位,并联网实现同步监测、网络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将监测数据并入地面沉降信息系统,进而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地面沉降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常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对德国的TerraSAR数据(RAW)进行处理,监测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区煤矿地面沉降,获取监测矿区内地面沉降发生的位置及范围,结合实验分析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在地表形变监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由于昆明近几年城市建设发展、地铁兴建、地下水开采等,导致地面出现严重的沉降现象,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十分必要。本文利用覆盖昆明地区的30幅Sentinel-1A影像,分别采用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获得两组昆明市主城区的地表沉降信息,并通过交叉验证分析和时序分析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和较高一致性,研究区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存在地面沉降问题,且最大年沉降速率可达到-39.258 3 mm/a。  相似文献   

6.
采用InSAR技术对大通煤矿沉陷区进行监测,得到了该矿区2014年10月至2021年11月的地面沉降变形情况和年均沉降速率等信息.结果表明,矿区主要沉降变形区集中在东北部和东南部2个片区,其沉降速率最大超过220 mm/yr; 2017年后矿区沉降变形范围和变形量值都呈显著下降趋势且沉降变形逐渐平稳,前期治理工程对控制矿区沉降变形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为高寒矿区防灾减灾及治理工程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施工活动和地下水开采等频繁人类活动对城市地表稳定性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基于2018年3月~2021年12月的Sentinel-1A数据,结合永久散射体干涉技术中利用振幅离差指数提取高相干点的方法,采用小基线集干涉技术,获得了广汉市的地面沉降速率和沉降时序,据此分析了广汉市沉降的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广汉市接近90%的地区未出现严重沉降现象,小汉镇、金雁街道、三星堆镇和向阳镇出现小规模沉降,施工区及其周边沉降相对严重,最大沉降速率为-31 mm·年-1。此外,沉降主要出现在2018~2020年,建筑施工活动和降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地面沉降分析中几个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处理的方法。重点讨论了地面沉降数据处理中参考基准的稳定性以及如何使用变形分析的方法选择参考基准。认为地面沉降量只是一个参考值,并不是唯一的判定标准,提出了地面沉降漏斗的3个判定标准,并通过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秦皇岛市东港路二期改扩建工程(港城大街-东山街)路堑结构U形槽工程的基坑降水工程为例,分析基坑降水对周围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地面沉降计算模型在基坑降水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省通州湾地区YD002钻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地面沉降DFOS(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ing)系统,对该地区第四纪沉积层的变形及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监测,并依据监测数据对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目前的主要变形来源为抽水层上部承压含水层组垂向释水造成的土层压缩变形,地层整体呈压缩趋势,且各压缩层变形与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相较于传统分层标,DFOS技术能够更加精细化地测量土层垂向的压缩-回弹变形。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筑物沉降永久散射体干涉雷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对城市建筑物构成巨大威胁,对城市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德国合成孔径雷达(TerraSAR-X)1,m空间分辨率的雷达影像,使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技术,以天津塘沽渤海石油新村和东沽石油新村为研究区,研究不同类型建筑物(建造时间、层高及地理位置等)的沉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建筑物在沉降率和沉降时间过程上具有较强的时空分异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天津塘沽滨海新区建筑物沉降风险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地面沉降的现状入手,找到了引起太原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提出了防治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太原市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开采背景,分析了地面沉降的现状及所造成的危害,提出了太原市防治地面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市地面沉降的机理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太原市地面沉降的机理,沉降部位的特征作了探讨,据沉降特点,概化了太原市地面沉降地质模型,初步预测了太原市地面沉降,并就此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太原市地面沉降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的成因,并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全国地面沉降灾害的类型及演化规律,提出了防治地面沉降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对矿区开采沉陷所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某一矿区的开采沉陷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数据,在GIS平台下,开发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原型系统,实现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范围和准确影响面积等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和特征的自动获取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21~200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次从动态性、可计量性、综合性、稳健性和可分性等评估原则出发 ,综合运用终值法、影子工程法、重置成本法、工程费用法、灾情比较法、间接损失与直接损失比例法和权重分解法等评估方法 ,对 192 1~ 2 0 0 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科学评估 ,其经济损失高达 2 94 3.0 7亿元 ,平均年损失 36 .8亿元 .  相似文献   

19.
高层建筑群诱发地面沉降物理模拟的灰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典型的高层建筑群和上海地区代表性地层,建立了高层建筑群诱发地面沉降试验的物理模型,采用前后处理方法,针对模型试验获取的非等时数据,建立了非等时距GM(1,1)预测模型,通过模型试验数据的拟合和分析来检验预测精度.多测点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试验数据的拟合分析和沉降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的地面沉降预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区域性地面沉降问题,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建立了地面沉降预测模型.该模型克服了BP神经网络模型存在的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的缺点采用后验差检验法对模型拟合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很好地拟合与泛化能力.应用该模型对地下水位影响强度进行了分析,表明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存在一致响应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