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鼓吹乐是民间从事民俗活动的主要艺术形式。闽西各地鼓吹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长汀公婉吹是鼓吹乐的一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曲牌结构、板式变化、旋律音调、表现手法、乐器音色、乐器制作等方面具有与众不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西安地区民间流行的长安古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各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以原生态形式完整保存下来了千年宫廷和都市音乐,使历史遗产以鲜活的姿态展示在国人面前.宋代长安古乐通过民间斗乐、朝山进香等活动得以在民间以各种形式传承至今.研究长安古乐在历史时期的民间传承方式,有助于今天研究长安古乐史以及促进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正文水鈲子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岳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乐种。之所以被称为鈲子,一是因主奏乐器是一种钹面直径约20厘米,重约3公斤的小钹,当地人称为鈲子;二是因为击打小钹所发出的声音"鈲"而得名。文水鈲子起源于嘉庆年间当地人"接麻衣仙姑"的祈雨活动。当时祈雨活动声势浩大,形式多样,鼓乐声声,舞姿翩翩,呈现出一派龙腾虎跃的热闹场面。在这盛大的民间巡游  相似文献   

4.
原生态音乐在音乐品种、音高观念、演唱的声音观念等方面不存在"高级与低级"、"优与劣"的具体分数见分晓的可评比问题,而应是通过展演来推介、传承民间原生性乐种。  相似文献   

5.
丽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纳西人喜文嗜乐的风俗,将纳西古乐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使之成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从纳西大研古乐会文化均商业发展现象看,要减少演出场次,深入民间挖掘、整理、抢救更多的宝贵曲日及后备成员。守住纳西古乐的独特性,并通过交流和传播不断地加以弘扬。  相似文献   

6.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2,29(2):137-140
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与固有的蒙古文化相撞、融合而逐步形成的。蒙古地区传佛教的音乐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质点。“经箱乐”即是其器乐文化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形成于蒙、汉民族宗教音乐相互交流的历史进程。“经箱乐”是喇嘛乐师班在民间丧事上演奏的器乐曲,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唢呐、鼓、镲、钹等,有一套固定的演奏曲牌。  相似文献   

7.
潘宏义 《科技信息》2009,(13):136-136,140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纳西族大型古典乐曲《白沙细乐》(纳西语称《崩时细哩》),是纳西族最古老、在民间流传最为久远的一部民族管弦乐曲,被音乐界专家称之为“中国幸存的少数大型古典乐种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内涵,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也为其保护传承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中在探讨旅游经济背景下,《白沙细乐》所面临的保护和传承危机.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秦王破阵乐》作为唐代大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不仅对与唐有关的周边国家有影响,而且从宫廷传至民间,一直在今天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保留曲目中,还能看到它的存在。从其产生源流、传播路径、遗存现状及存在原因等方面开展探讨,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保护和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乐辅音是介乎乐元音和噪辅音之间的一种辅音,不仅具有辅音的性质,亦具元音的许多特点及功能。给出了乐辅音的定义、家族,分析了乐辅音的性质、特点与功能,并简述了乐辅音在语言中出露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底,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江苏省扬州市申报的十番乐——邵伯锣鼓小牌子名列其中。但据笔者调查了解,如今很多当地百姓却对这一民间器乐品种并不熟悉。由此说明,邵伯锣鼓小牌子作为一个地方性乐种,其生存状况正面临着挑战,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同时,也敲响了传承与保护的警钟,亟待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及音乐学界能对此给予大力扶持和高度关注。为全面了解这一民间器乐品种,笔者利用节假日对其进行了实地  相似文献   

11.
大理古洞经音乐,不但曲调优美,词牌丰富,而且音量宽广,音色甜润,旋律欢快多变,有一种喜庆吉祥,催人上进的魅力,因而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群众十分喜爱.它既具江南丝竹之“雅”,又有广东粤乐之“乐”;既含宫廷音乐的庄隆吉庆,又显民间音乐的欢快抒情;大理洞经音乐主要是古器乐合奏曲,在整个合奏过程里,各种乐器配合得既贴切和谐,又保持着各自的鲜明特性,协同组成甜润深广的音律效果,形成自己的独持风格,因而赢得音乐界和外国朋友的高度赞誉,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百戏是起源于先秦,兴盛于两汉,流传于汉以后,历代传演不衰的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幻术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汉代百戏演出盛况空前,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始终伴随着禁毁的声音.从西汉中后期开始,史书中不断有禁毁百戏的记载,究其原因,大抵是为政者遵循儒家礼乐制度的思维惯性,对人主在上的规诫和对宫廷奢侈佚乐的谏禁,说到底还是尊雅黜俗的礼乐意识在作怪.  相似文献   

13.
壮族民间戏剧历史悠久、表演精彩、发人深省,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展现出消灾除难,避祸趋福,不畏强暴,英勇善战等价值展现;通过寓德于乐,以乐养德,言传身教,修身养性等方式,传承壮族民间戏剧、发扬壮族伦理思想,有利于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壮族人们内部的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明代诗学对"真诗在民间"这一命题都表示了热情的肯定,但各家的理论前提显然不同.李梦阳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包含了多方面的意蕴.首先,"真诗乃在民间"的理论前提是诗、乐一体说.其二,这一命题含有扬<风>诗而抑<雅>、<颂>的意味.而李开先、冯梦龙则从为民歌俗曲争地位的角度肯定"真诗在民间".袁宏道从倡导"性灵之真"的角度肯定"真诗在民间",亦各具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民众艺术 ,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本文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深层内涵所  反映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以及它在我国民间 ,以至社会各阶层的实用性进行探讨 ,以说  明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纳西古乐神话是在丽江致力发展旅游业的社会形势和宣科先生的鼎立宣传形成的。在由资源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作为文化商品的纳西古乐与曾经是纳西人生活一部分的丽江古乐已经有了本质的差别。纳西古乐神话只是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中一种营销手段、一种宣传结果。我们必须把作为商品的纳西古乐与原生的音乐相区别,不能让前者以后者的名义妨害了后者的生存。为此,必须整合市场、政府和民众三方面力量,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是民间思维方式的表现。官方意识在民间信仰中的渗透、统治阶级对民间信仰的改造和利用。有助于民间信仰取得合法地位,但却使民间信仰丧失了自身的一些成分——如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从而把民间信仰演变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国新文学史上民间想象的四种模式 ,试图找到这四种想象方式之间的复杂文化关联。我们认为 ,一方面 ,民间社会被读解为亟需改造和启蒙的领域 ;另一方面 ,民间社会又被当作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源泉 ;与此同时 ,从民间社会生活中发现质朴和充实 ,并从中找寻到建构一个富有生机的中国的想象资源。  相似文献   

19.
"坐、立二部伎"是唐代文化的产物,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坐、立部伎"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或一种音乐制度大约产生于隋代,完备于唐玄宗时期.唐代"坐、立部伎"属于"燕乐"乐种,到唐德宗时期,"坐、立部伎"走向衰退."坐、立部伎"与多部乐之间是并列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是逐步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很可能按乐种分布和按坐、立分布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0.
以民间信仰为载体繁衍起来的民间结社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一种错综复杂的亚文化形式.文章采用社会学和历史学比较的方法,从中日民间结社的社会角色的差异入手,解析中日民间信仰在衍生体系方面的重要差异,进而剖析民间信仰与民间结社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