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东部非洲的气候资料计算了可能蒸散量与土壤水分平衡,并分析了年降水量、年可能蒸散量及两者之间的比值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分布情况,探讨了东部非洲的自然带与气候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勐仑山地小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西双版纳东南部勐仑自然保护区热带森林系统的九个代表不同生境的样区中,于1992年2月至4月旱季,从其土壤中分离到16个属的小型真菌,其中优势菌属14个,共535个菌株统计单位.以香农指数为山地小型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标,对九个样区的山地小型真菌多样性进行对比.用相对离散度(η)度各优势种数目分布的均匀性,用平均度指数(E)比较优势种平均度.结果表明热带森林系统中原生植被和保存较好的次生植被下山地小型真菌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优势种数量分布集中,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3.
农田蒸散是形成土壤干旱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陶祖文的彭曼修正公式对冀东地区的唐山、秦皇岛、乐亭、遵化等地3~11月的可能蒸散与可能实际蒸散进行了计算,并与本省南部的曲周做了可能蒸散量的对比分析。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按《干旱分析方法的探讨》一文给出的华北地区干旱指标,用唐山农业气象站1980~1989年观测旱作地段的土壤湿度资料,对当地干旱的发生与干旱的指标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4.
戴肖杰  范晓梅  闵彤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5):10688-10700
在利用遥感数据进行蒸散计算时,常因云雨污染和单一传感器限制,导致影像数据缺失严重,特别是在一些景观破碎化程度高的地区,较难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蒸散序列。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基于增强型时空自适应融合模型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数据集,结合地表能量平衡系统模型采用先估算后融合和先融合后估算两种方式估算了区域2020年高时空分辨率的蒸散时间序列,探讨了融合算法和蒸散模型相结合的可行性和估算精度。结果表明:ESTARFM算法性能较好,融合反射率与实际反射率的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SEBS模型估算的显热通量与通量站数据的均方根误差仅为57.8 W/m2,融合模型估算的水面蒸发与蒸发皿折算数据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3;黄河三角洲蒸散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其中夏季蒸散量约占全年的40%,不同地物类型的年蒸散量差异明显,约在548.2-1289.9 mm/a之间;蒸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受海陆分布和土地利用的影响显著,沿海的滩涂和水体蒸散量最高,自然植被明显高于人工地物;ESTARFM算法与SEBS模型的耦合方式对蒸散结果,先融合后估算方案的蒸散精度更高(R=0.88;RMSE=0.36mm/d),有效提高了蒸散的时空分辨率,更适用于黄河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5.
用东部非洲的气候资料了可能用量与土壤水分平衡,并分析了年降水量,年可能蒸散量及两者之间的比值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分布情况,探讨了东部非洲的自然带与气候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兰州市银滩湿地2011年3—10月沉积物中硅藻群落结构以及演变特征.每月中旬在湿地样点采集8个沉积物样,同时测定样点水体温度、电导率和pH值.共鉴定出27属,126种及变种硅藻,Navicula和Nitzschia两个属出现的频率最高.各个月份的硅藻优势种、个体形态、种群数量及结构有较大的差异.其中,3月份以Navicula pupula为优势种,4月份以Navicula simplex为优势种,5,8,10三个月Navicula veneta在表层沉积物中含量最高,6月份Cymbella pusilla丰度最高,7,9两个月的优势种为Navicula viridula var.rostellata.而从7月以后湿地硅藻属种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Nitzschia palea,Cymbella affinis,Cymbellaventricosa,Navicula veneta,Navicula viridula var.rostellata等成为了主要硅藻属种.受黄河7月以后水位上升的影响,外源污水可能大量进入湿地水体,湿地大部分处于弱有机污染状态.通过对硅藻属种及pH、电导率、总有机质质量分数和温度环境变量之间的去趋势对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pH是影响硅藻属种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变量,能解释较多的硅藻属种分布特征;次要的环境变量是电导率、有机质质量分数受水体的影响,表明湿地水体有机污染物有外源输入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电加热流动热力系统为例,提出了一种以静态模型为基础.以热流率作为补偿的智能PID控制处理动态模型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由于热流率的变化而引起的温度波动,在应用中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蒸散发分布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晓寅 《自然科学进展》2005,15(10):1266-1270
利用NOAA AVHRR资料,选取Priestley-Taylor公式作为计算蒸散发的模型,对黑河流域的蒸散发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有关资料对多种地表参数和蒸散发进行了验证,分析了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黑河流域蒸散发的遥感估算和一些地表生物物理参数的反演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文中所采用的方法估算蒸散发是可行的.寒漠、冰川、沙漠和戈壁等植被条件较差的地区的蒸散量极低.弱水三角洲和古日乃湖盆作为下游植被较好的地方其蒸散量有别于周围地区.中游绿洲的蒸散量与绿洲发展程度具有密切关系.河流两岸天然绿洲,明显与周围沙漠和戈壁区分开来.高覆盖度草地和沼泽蒸散量最高,其次为中覆盖度草地和林地.  相似文献   

9.
对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狗牙根、结缕草和野牛草6种常见草坪草草坪的蒸散量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充分灌水的条件下,冷地型草坪的蒸散量显著大于暖地型草坪(P〈0.01);三种冷地型草坪问差异较小;暖地型草坪中狗牙根和结缕草的蒸散量显著高于野牛草(P〈0.01).限制灌水条件下,6种草坪的蒸散量差异均显著(P〈0.05或0.01),其顺序为: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狗牙根〉结缕草〉野牛草.结缕草蒸散量在一天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温度维持在较高时由于气孔关团导致蒸腾降低从而蒸散量降低.五种草坪草脯氨酸含量顺序为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结缕草〉狗牙根.  相似文献   

10.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扫描探针式显微镜。本在简略地介绍了PSTM的工作原理及实用系统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光纤探针的制备和扫描偏移、耦合误差的定理计算这两具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析扫描偏移及耦合误差的理论计算方法,并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应用自行研制的PSTM系统、成功地对光栅、鱼鳞片等样品显微成象并作了分析,图象的质量和分辨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种群空间格局对阐明植物群落构建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面积3.2hm^2的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运用O-ring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样地8个优势种的空间格局以及种群大小关联和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8个优势树种及其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云贵山茉莉和毛狗骨柴的大径级与其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而罗浮槭的大径级与小径级在0~40m上为负相关;58个种对中有2个种对在小尺度上表现正相关。【结论】种子扩散限制与微生境异质性是大明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共存的原因。但是,有关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福建森林群落的乔木构成数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据对福建境内30处山地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Simpson 生态优势度与群落均匀度指标,定量测度森林群落的乔木构成水平为物种多样性指数约3~4,生态优势度为0.10~0.25,群落均匀度为0.75~0.90,作者据此探讨了群落的乔木构成特征及其对福建亚热带森林研究与林业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Wu  FuLi  Fang  XiaoMin  Miao  YunFa  Dong  Mi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0,55(26):2981-2988
Two lacustrine sporopollen records obtained from the Qaidam Basin (in the non-monsoonal region) and the Linxia Basin (in the monsoonal transition zone) indicate that during the early Pleistocene open forest-steppe/steppe vegetation developed in the Qaidam Basin, while in the Linxia Basin an open cypress forest-steppe shifted to a conifer/conifer-steppe and then to open forest-steppe vegetation. Existing sporopollen records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LP) (in the monsoonal region) indicate that around the Sanmen Paleolake open forest-steppe shifted to pine/conifer-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The conifer cover then changed to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distributed around the Nihewan Paleolake. These changes suggest that wetter conditions progressed from western China to the east, and the climate became more humid than that of today indicating a stronger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early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亚热带湿润区农业用地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基于2003—2019年的MODIS地表温度数据,将天然林地作为参照,分析了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用地热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生物物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天然林地相比,农业用地在白天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年均增温幅度达1.9 ℃;夜间降温效应明显。(2)农业用地热环境效应随季节变化明显,特别是在夜晚,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在夏季的夜晚具有微弱的增温效应。(3)2003—2019年,农业用地白天增温和夜晚降温效应均呈增加态势。(4)农业用地热环境效应在白天主要受蒸散的控制,在夜晚主要受蒸散和反照率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南靖和溪的自然条件和群落特征,讨论了南靖县和溪乐土森林群落是否应由原定的“亚热带雨林”改称“亚热带常绿季雨林”的有关问题。结果说明“亚热带雨林”的划分是恰当的,它符合群落学分类原则,比划分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更符合和溪植被的实际。和溪亚热带雨林,是与我国南亚热带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地带性植被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木和林隙的年龄,绘制树冠投影图。【结果】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1.70%和52.90%,干扰频率分别为1.793%·a^-1和1.32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76a。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翻蔸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8%,其次是干中折断而形成的,占37.88%。林隙大多由0~1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3.45株。EG的大小多在200~600m^2,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56.47%);CG的大小多在200m^2以下,以100~2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37.65%)。大部分林隙是在2年前形成的,占68.40%。林隙形成木种类超过42种,主要是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罗浮槭(Acer fabri)、栓皮木姜子(Litsea suberosa)、百色猴欢喜(Sloanea chingiana)、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天目紫茎(Stewartia gemmata)、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占形成木个体数的68.51%。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5~20cm。【结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特征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也与南亚热带低地的常绿阔叶林存在显著区别。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是造成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本查清了贵州野银杏的数量、大小、树龄及分布区规律,详实记录其群落学,森林更新及种群生态学等突出特征,全面揭示了5 000~6 000年以来一直繁衍于贵州的这个古老种群及原始性征。第一次指出野银杏是"贵州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业混交林"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伴生种。向北的自然分布区域很广,向南止于"南亚热带常绿阔业林",稀出现于"中亚热带常碌与落业阔业混交林"中。发现"银杏克隆森林群落"一处,被认定其为银杏系统发生学"最古老反祖类型";"多代同株"为次古老反祖类型;近代以来大量存在的"实生树单株"为演化成功的"现代类型"。首次揭示了野银杏原生群的雌雄性比式为"1♂:/♀",并发现其具有可自动调剂性比失衡时的多种植物学特殊功能。根据"古植物学研究成果"与中生代白垩纪末贵州最后一次海退成陆的实际相结合,文章得出"贵州是中国野银杏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的重要论断。极端滞后的区域经济社会及古老敦朴的民族民风,则使这一珍稀孑遗物种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并延袭至今。: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为了理解马尾松人工林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响应特点和分布特征,以中国广西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的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阶段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7个林分类型中,共记录到木本植物229种,隶属56科127属,随着中亚热带气候条件向北热带气候条件过渡,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热带分布物种占比增大,温带分布树种逐渐减少;(2)在幼龄林阶段,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相比,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及木本群落整体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在中龄林阶段和过熟林阶段,北热带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但优势种集中性较低;(3)在幼龄林阶段,南亚热带与北热带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差异性最大,在中龄林阶段,中亚热带与北热带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相似程度最高。气候条件变化对林下乔木层建群种有着明显影响,而且由于生境条件差异,不同气候条件下物种构成明显不同,在幼龄林阶段不同气候条件对林下木本群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试图通过对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温度因子分析,探索伏牛山南坡垂直气候带划分的新途径.根据对伏牛山南坡全部109种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适应温度因子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最高垂直分布可达2300 m,温度指标接近寒温带的边缘;其最低垂直分布为100 m,温度指标为北亚热带.基于大多数(56种)伏牛山南坡常绿阔叶植物的垂直分布上限集中在1000m以下的事实,建议确定伏牛山南坡北亚热带的垂直界线应该在海拔1000m.建议北方各地区及城市参照伏牛山南坡常绿阔叶植物的适应温度,进行引种驯化.  相似文献   

20.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斗科锥属、青冈属和柯属的22个典型常绿阔叶优势种的分布资料和11项环境因子为基础,利用对应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对这些物种的分布类型以及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开展数量分析.根据对应分析的结果,全部物种可分为东、西两个分布类型.其中,东部类型又分为南、北两个亚类型.对应于物种的分布类型,研究区域也分为了西部、东部偏北和东部偏南三个分布区域.典范对应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空间梯度上影响物种分布类型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影响物种东西方向上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年平均温差、最暖月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太阳实际总辐射和干燥指数,而影响物种在南北方向上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最冷月平均温度和太阳潜在总辐射.从分布区域的划分结果来看,同以往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划分方案相比,东、西两个区域的划分与之相吻合,而南、北两个区域的划分则向北略有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