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为囊芯,密胺树脂为高分子囊壁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微胶囊.利用激光粒径分布仪、光学显微镜、微机差热天平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研究了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态、热性能和化学结构.讨论了乳化剂用量、搅拌速度以及芯材与壁材的投料质量比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胶...  相似文献   

2.
红色电子墨水显示材料的化学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聚乙烯(PE)改性大红粉为电泳颗粒,Span-80为稳定剂,四氯乙烯为分散介质,制备了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的电泳基液.并以此基液为囊芯,脲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红色电子墨水微胶囊.用红外光谱和显微照相技术对经表面改性的大红粉和所制备的红色电子墨水微胶囊进行了表征,并初步研究了微胶囊的动态电场响应行为.  相似文献   

3.
尿素/三聚氰胺/甲醛原位聚合制备微胶囊化电子墨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为壁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修饰二氧化钛为显示颗粒,四氯乙烯为分散介质的电子墨水微胶囊,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反应体系pH值、不同表面活性剂和固化剂等对微胶囊的成囊效果、表面形貌及壁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质量分数为1%甘油做表面活性剂,可适当调节油/水界面张力,抑制微胶囊化过程中的黏结团聚;通过调节体系pH值,控制缩聚反应速率,可有效抑制水相中絮状树脂的产生,得到表面光滑的微胶囊;采用氯化铵作固化剂对微胶囊进行固化,可有效提高微胶囊的机械强度,得到在自然干燥后不破裂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4.
以实验效果最好的靛酚钠盐染料作为墨水的色料,以抗坏血酸为漂白剂作为微胶囊的囊芯制备微胶囊.选择合适的壁材,确定最佳的芯壁比、搅拌速度、乳化剂的量、蒸发温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确定最佳微胶囊制备条件,并将所得微胶囊与相应的染料溶液混合,验证其使染料褪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主要探讨在制备微胶囊时囊心、壁材、介质、界面张力大小及固体界面吸附关系 ,对囊心包覆效果的影响 .  相似文献   

6.
以双环戊二烯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脲醛树脂微胶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分析(TGA)、光学显微镜(O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对微胶囊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150μm,脲醛树脂囊壁的厚度为10μm,微胶囊分解温度为150℃,囊芯质量分数可达65%左右,且囊壁有良好的密封性。  相似文献   

7.
以尿素、甲醛为壁材,隐色染料结晶紫内酯、十六醇、双酚A为囊芯制备了变色染料微胶囊.用LS8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观察了微胶囊粒径分布,讨论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微胶囊粒径产生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改变包括囊芯/囊壁比例、分散剂浓度、分散时间与搅拌转速、缩聚时间与温度、固化时间与温度等在内的反应条件,可以制得不同粒径范围的、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微胶囊制备造壁工艺控制过程。方法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正十二醇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对芯材十二醇进行包囊,制备微胶囊相变材料。考察了微胶囊制备造壁工艺中pH、温度、时间、预聚物滴加速度、乙酸滴加速度及升温速度对微胶囊包封率的影响。结果工艺条件为pH 4.5~5.5、温度60~80℃、时间120~140min,乙酸(体积分数,10%)滴加速度为1.0 mL/min、升温速度为3℃/min和预聚物滴加速度为1.0 mL/min时,包封率达58.0%。结论形成的微胶囊呈球形,规则性好,结构致密,且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9.
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微胶囊剂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凝聚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微胶囊,并对微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包封率和粒径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低温聚合的方法,把香料包覆于聚氨酯树脂中制成芳香聚氨酯母粒。该母粒是采用微胶囊技术实施的。采用数码照相显微摄影分析体系,观察微胶囊的结构及分散性,并利用焙烘的方法研究微胶囊囊壁的密封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界面聚合技术获得了新型信息记录材料光热敏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包裹聚合体系自由基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体系经包裹后曝光瞬间聚合速度与程度迅速增大,氧对微胶囊内部自由基聚合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单体不饱和双键最终转化率降低;囊芯单体的聚合速度与程度随曝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不饱和C=C双键转化率与曝光能量的平方根[Ⅰ]1/2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温度对微胶囊内部自由基聚合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以蜜胺树脂合成压敏显色微胶囊的过程中,造壁剂在系统中浓度分布的控制(加料方式)和芯/壁比(染料隐色体溶液与造壁剂的用量之比)对胶囊性能的影响。通过电镜照片、醋酸显色试验等对胶囊的表面光洁性、气密性和包容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造壁剂的加料方式直接影响胶囊的表面光洁性和气密性,在实验的条件下宜采用分次滴加的方式。胶囊的芯/壁比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芯/壁比过大,壁材量不足以完整、致密地包裹胶囊;芯/壁比太小,则胶囊的有效成分少,达不到足够的显色深度。  相似文献   

13.
海藻酸钠微囊对蛋白质控制释放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一种蛋白质类药物的控缓释系统的工艺条件及其体外释放行为;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海藻酸钠(Alg)为包埋材料制备微囊,研究不同的阳离子、不同BSA浓度时,测定微囊的形态、粒径和包埋率的影响,并对该微囊包埋前后的完整性和体外溶出速度进行了测定;用Ba2 制备的微囊成型稳定,粒径均一,具有良好的包埋率;发现微囊在制备过程中,BSA没有受到破坏,BSA蛋白分子保持了结构的完整性;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材料对蛋白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突释效应也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原位聚合方法,并以部分醚化的六羟甲基三聚氰胺(简称PEHMM)作为缩聚反应的单体,在含有聚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合成压敏显色微胶囊。文中对压敏显色微胶囊的气密性,包容量,胶囊粒径分布及其平均粒径等性能的影响因素作了探讨,指出PEHMM的用量和加入方式是影响胶囊气密性和包容量的主要因素,而均化时间和速度决定着胶囊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  相似文献   

15.
采用预乳化-乳液聚合法制备了3种农药微胶囊制剂:20%(质量分数)毒死蜱微胶囊、2.5%(质量分数)氯氟氰菊酯微胶囊和1.8%(质量分数)阿维菌素微胶囊;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3种微胶囊的粒径均小于1.2μm,且分散均匀;3种制剂的热贮、冷贮稳定性符合农药行业要求;制剂中不含苯及其衍生物助剂,无刺激性气味,可降低对人、畜的接触毒性,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药新剂型。  相似文献   

16.
高压静电法制备蛋白类药物微胶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了将高压静电法用于制备蛋白药的可能性,选用牛血清白蛋白为芯材,海藻酸钙-壳聚糖为壁材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并对芯材/壁材的比例、壳聚糖浓度及微胶囊释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制备的牛血清白蛋白微胶囊不但形状圆整、粒径分布均匀,而且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是一种很好的制备蛋白类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鱼用含睾酮的明胶- 羧甲基纤维素钠微囊制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备了含睾酮的明胶- 羧甲基纤维素钠微囊(TGM) , 对微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 TGM 睾酮的包囊率为( 71.8±0. 9) %,含药量为( 17. 4±0. 41) %.TGM 中药物释放数据符合零级释放规律.微囊的平均囊径为 29. 5μm. 用微囊对鳗鲡进行注射催熟实验, 间隔 25 d 注射1次, 80% 的雄鳗达到性成熟. 间隔 25 d 注射 TGM 4 次, 可诱导雌鳗平均GSI达到19.7%,最高 GSI为 34. 1%.  相似文献   

18.
微胶囊技术问世以来,因其自身技术特点赢得了许多行业和领域的重视与关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微胶囊技术在信息记录领域的发展历程,着重阐述了光热敏微胶囊光信息记录技术,分析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特点和优势,尤其是在数字影像领域的应用价值,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测定徽囊成囊率的新方法。该方法克服了化学法对芯料的特异选择性和专一性,具有操作简便、检出迅速、结果准确、实用性强等特点,适用于芯料为液态的微囊成囊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结合热敏技术、微胶囊技术,在制备出粒径1 μm以下热敏微胶囊基础上,测量了囊壁材料的玻璃化温度,对显影后的影像进行了对比.随显影温度提高、显影时间延长,影像密度呈现出先增大再逐渐达到稳定的变化趋势,分析了不同显影温度、显影时间条件对影像密度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显影温度为130 ℃,显影时间为5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