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Gordon生成函数法对A_a、B_b、B_1型反应体系的溶胶——凝胶分配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A_a、B_b、B_1体系的溶胶分数(S)、凝胶反应程度(P'_b),总反应程度(P_b)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凝胶化范围,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概率论的基本定理,对包含内环化效应的多官能团缩聚反应产物的溶胶——凝胶分配问题,进行了一般处理,得到了溶胶分数与各种反应程度的关系式。经过适当内环化校正的理论与实验数据很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3.
在用水做电介质的静电场描绘实验中,如果用直流电源,理论值和实验值偏差较大;如果用交流电源,理论值和实验值则吻合较好。自制了静电场测试仪器并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根据实际情况对理论值进行修正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静电场测试仪和修正方法,可以使理论值和实验值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4.
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HA/KGM溶胶,应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KGM质量分数、温度、pH值对复合溶胶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HA/KGM溶胶黏度随KGM质量分数、pH值增加而递增,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但过高质量分数和pH值时溶胶转变成凝胶,黏度急剧下降.较高pH值和较高的质量分数不利于形成均匀的HA/KGM复合溶胶.此结果可为HA/KGM复合材料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溶胶电泳是物化的一个基础实验,通过实验可以求得溶胶的ζ电位.本文根据实验事实,提出氢氧化铁溶胶的ζ电位值应在0.030—0.044v之间,当溶胶的浓度一定,渗析程度一定,ζ电位才有其确定的值.同时列出了ζ电位=0.044v时氢氧化铁溶胶电泳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6.
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出反铁电锆酸铅.在制备过程中.只采用一种金属组分的醇化物,即乙醇锆,另一种金属组分采用其一般盐类,即乙酸铅为原料.制得的干凝胶.在550℃焙烧即生成单一晶相锆酸铅.常温下,将焙烧的粉末压片,在1100℃烧结后,测得其体积密度为8.0g/cm~3,为理论值的98.8%.高温烧结样品与低温烧结样品的色泽基本相同.实验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组分间反应活性高,高温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运用3种动力学模型对生物膜填料塔同时脱硫脱氮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膜内SO_2、NO_x的生化降解反应均为一级反应,且SO_2、NO_x在生物膜上的生化降解反应均为快速生化反应;依据吸附-生物膜理论及其动力学模型,对NO_x的出口质量浓度、生化去除量及净化效率进行模拟及对比验证表明,利用该理论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模拟的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0~0.99);运用吸附传递生物降解机理及其动力学模型,对NO_x的出口质量浓度、生化去除量及净化效率进行模拟及对比验证表明,NO_x的出口质量浓度、生化去除量的理论值和实验值之间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89,而其净化效率的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只有0.55).  相似文献   

8.
用计算机快速采集和处理数据,测量了氩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摩尔热容比,结果表明:对单原子分子气体实验值与理论值很好地一致;对多原子分子气体实验值与理论值有一定的偏差,说明能均分定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GLC并联电路欠阻尼振荡衰减系数的实验测量值与理论值偏差的原因,以振荡衰减的实验波为基础,测算出电路电容和电感上的损耗电导。对衰减系数的理论值进行修正,可使衰减系数理论修正值与实验测量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含不凝性气体蒸汽的凝结问题是冷凝放热研究的薄弱环节,尤其缺乏基础性实验研究。本文介绍R_(-113)—空气系膜状凝结放热的实验研究结果,并与理论分析进行比较。首先用纯蒸汽进行实验,以Nusselt理论值检验装置的精度。在同样温度条件下进行不凝气实验。结果表明:装置达到了设定的各项条件和要求,实验值与分析解计算值很相符合。使理论解的正确性和准确度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涂覆在铁板上的纯高聚物涂层在质量分数为0.03的氯化钠水溶液中的交流电容、电阻特性,以及与涂层耐蚀性的关系。从涂层的电容测量值计算了涂层的电阻以及电阻随介质浸渍时间的变化。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说明涂层的电容实验值与电阻实验值一样可作为评价涂层的抗蚀性能的重要参量。结果表明:用固化度较高的固化剂和活性稀释剂制备涂层,有利于提高涂层耐蚀性;电阻时变率随涂层度的增加变快。  相似文献   

12.
最小二乘法在测配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测配色过程中的K/S—℃曲线拟合问题和测配色中的初始理论浓度配方问题,并通过实验证明此算法求解出的理论值与真宾值之间的色差值是很小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湿喷机喷嘴出口混凝土的均匀程度,根据湿喷机喷嘴流场的结构建立物理模型,再根据流体动力学方程建立混合流体在喷头内部流场中的力学模型,得到混合流体在喷嘴流场出口的理论速度和理论压力。然后利用Gambit软件对湿喷机喷嘴内流体进行三维建模,结合CFD软件Fluent选用RNG湍流模型与多相流中的欧拉模型,对喷嘴内气固两相流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喷嘴内流体的压力、速度云图和相体积分数云图。在此基础上分析混合流体在出口截面上各相的体积分数,得到了混合物中空气的均匀度为93.88%。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理论值与仿真值进行对比,发现混合流体的理论值与仿真值较为接近;在喷嘴出口处混凝土和空气混合的很均匀;通过混凝土喷射试验验证了仿真计算的正确性,且现有的喷嘴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为今后喷嘴结构的改进与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质量分数为0.41%Pd/γ—Al_2O_3催化剂,在间歇高压反应条件下进行丁炔二醇加氢制1,4—丁二醇的动力学研究。用动力学实验数据,对假设的机理速度方程进行筛选和鉴别。然后,对复杂的连串平行反应过程构成的微分方程组用Runge—Kutta法进行最优估值并求得各步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5.
对玉米秸秆颗粒在不同升温速率和不同氧体积分数下进行热重实验和对照实验,了解外界因素对玉米秸杆颗粒表观质量增加的影响程度以及分析颗粒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不同升温速率和不同氧体积分数下玉米秸秆颗粒氧化反应特征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颗粒与氧的吸附作用是导致颗粒质量增加的主导因素;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玉米秸秆颗粒氧化反应总区间延长,干燥峰值温度θ1、临界温度θ2、着火温度θ4和最大质量损失峰值温度θ5逐渐增大,吸附峰值温度θ3逐渐减小;随着氧体积分数的提高,玉米秸秆颗粒氧化反应总区间缩短,干燥峰值温度θ1保持不变,临界温度θ2先降低再保持不变,吸附峰值温度θ3先降低再上升,着火温度θ4和最大质量损失峰峰值温度θ5随氧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正硅酸乙酯 [Si(OC2 H5) 4]为原料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 Si O2 玻璃 ,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保温温度对溶胶—凝胶法制备 Si O2 玻璃的凝结时间及 Si O2 玻璃密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溶胶—凝胶转变时 ,不同的保温温度对凝结时间及 Si O2 玻璃的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保温温度越高 ,凝结时间越短 ,Si O2 玻璃密度越小 .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经验电子理论对铬铁体心立方结构无序固溶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在铁铬系统中,铁原子处于乙种和乙种与次乙种混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聚乙烯的辐射交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辐照聚乙烯的溶胶分数,溶胶平均分子量、溶胀和弹模的测定,应用唐敖庆、江元生的方法,对聚乙烯的交联度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讨论,在一定测量范围内,交联度与辐照剂量成正比,裂解度与剂量的平方根成正比,Charlesby—Pinner关系式与辐照聚乙烯的溶胶数据不符合,以上述实验结果为根据,建议了一个不同于Charlesby—Pinner关系式的半经验关系式,按新的关系式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应用Schulz分布的溶胶、凝胶分配理论,对起始分子分布在辐照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作了研究,经一定剂量辐照后,由交联键连结的线型分子链,其分子量分布接近Flory分布。  相似文献   

19.
从无規交联理論出发,討論和分析了交联过程中溶胶部分特性粘数的变化基木規律,考虑到支化效应对特性粘数的依賴性后,得到溶胶部分特性粘数同溶胶分数和分布寬度参数間的一般关系式(16),当溶胶部分的交联指标很小时(γn<0.5),其支化效应可近似不計。建議一种从溶胶分数和溶胶部分特性粘数的实驗数据按(13)和(17)式估計高聚物起始分子量分布的簡易新方法,应用此种方法估計了高压聚乙烯和天然橡胶的起始分子量分布,得到σ=0.3,(?)_(wo)/(?)_(no)=4.3(对高压聚乙烯)和σ=0.6,(?)_(wo)/(?)_(no)=2.7(对天然橡胶)。它們分别同溶胶分数和凝胶的体积溶胀比和从溶胶分数和溶胶部分的数均分子量所确定的σ值很好地一致。并且溶胶部分特性粘数計算值同实測值亦較好地一致。最后对无規交联理論又一次进行了驗証。  相似文献   

20.
为预测原位热解工艺带来的水文地质环境变化,通过控制热解温度和时间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热解程度油页岩的孔隙率变化规律。从油母质热解造成油页岩孔隙率变化的机理出发,结合油页岩的热解反应速率方程,建立了热解过程中油页岩的孔隙率变化定量模型,并将理论值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误差较小。可见该孔隙率定量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计算热解过程中油页岩的孔隙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