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安县土地类型的划分、特征、结构、演替与生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长安县土地类型的调查,分析了郊区土地类型的形成和分异因素;探讨了区域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及生态特点,并结合区域地理条件,将该区土地类型划分为三级;并对该区的土地类型结构、演替和生态设计作了系统分析;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土地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类型划分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类型结构分析得到不同的自然地理区是基层小尺度综合自然区划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山东省惠民县土地分异因素全面、综合的分析,选择限区这一级土地个体单位进行土地类型划分,并根据土地类型结构的区域差异将限区一级不同类型的土地个体单元合并为自然区划的最小单位自然小区。这种自然区划方法能够正确反映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对自然地理理论研究和指导区域农业产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骊山北麓洪积扇土地类型的调查,运用系统论、生态学观点,分析了该区域土地类型的演替动力、过程和模式,并进行生态设计,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土地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为研究区域,针对不同土地类型,综合分析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状况,在基础理论指导下,对西樵镇进行不同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并将结果划分等级,以此确定土地资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金县东南部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南丘陵区小区域土地的形成、分异、演化规律、土地的类型、结构特征、土地质量评价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辽南丘陵小区域土地研究提供了一个模式。文章在综合研究各土地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用二级分类系统定性地划分出6个土地类,53个土地型。研究表明:丘陵区小区域土地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中小地貌的差异。土地类型结构与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密切相关。在划分出宜农、宜林地的基础上,以土地型为评价单元,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质量分等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地生态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华山地区区域分异规律和人类活动特征的研究,划分出具体的土地三级类型,土地类型、土地单元和土地素,按照土地类型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区域内土地类型的结构,依据土地发生演替的理论,提出了其演替的模式,对土地类型综合研究后,结合当地实际,指出了今后在全面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渭南地区自然环境分异因素的分析,研究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与土地类型结构的特点,了解各种土地类型的综合生态特征和最佳生境条件,确定土地的等级关系,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地貌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以渭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业地貌出发,分析论证了地貌与土地类型的关系,依据不同地貌上的土地类型的差异性,结合国土整治及经济效益对渭南地区三种基本土地类型提出了合理利用的途径。同时也为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提供土地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分析了互助县土地类型的形成与分异因素。研究了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土地结构。提出了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在解译和分析研究区1992、2000、2004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研究了全区域及各区县结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和引起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2~2000年研究区以盐碱地为主要土地类型,2004~2010年耕地成为主要土地类型;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迅速,主要由盐碱地和耕地转变;近20年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和海陆边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北部沿海地区岸线南移,东部沿海地区岸线东移;区域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黄河泥沙沉积造陆和海水侵蚀岸线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力,区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政策影响是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野外实地考察和典型地区1:10,000土地素填图的基础上,对西安城郊农业土地进行评价,揭示了西安城郊农业土地的现状特点和土地分异规律,提出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2.
耕地保护的一般原则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耕地保护的根本目标是养活未来人口,它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主立法、管理、监测等手段的总和,供给与需求平衡、土地可持续管理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提出基于4S技术、维护农田质、量的保护模式,选择无锡市马山镇作为研究区,对耕地保护的原则、模式进行验证,最后,认为耕地保护必须考虑未来人口饮食结构的变化,强调质量保护的作用,实行分区、分阶段、差别对待,注重自身的可持续性,考虑农户的收入、WTO冲击和政策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土地类型本质特征,在尚未有统一的专题制图规范可循情况下,设计了崇阳县华陂区1:2.5万土地类型图的编图程序,采用了求积仪配合方格网量算面积的方法。实践证明,编图效果较好,量算精度较高,速度较快,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重庆市主城区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认为:数量上,园地、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它地类减少,尤其是耕地大量减少,各地类变化的单一动态度差异明显,且各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较大.程度上,8年来主城区的土地利用程度逐步提高.空间上,主城区建设用地的重心在向北部移动.并提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7年重庆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研究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2007年该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7年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上呈现较大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达2.204766 hm2,是不可持续的.分析了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并提出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人口容量是近年来地理学和人口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把人口容量支持系统局限于关闭区域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如耕地等,忽视与外界的物能交换,而这种交换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区域人口容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人多地少、物能交换频繁的沪苏锡常城市连绵区为例,考察了开放条件下区际补给对耕地资源人口容量的影响,并就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以有助于人口容量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确定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土地分等的指标体系,对每一因子进行了分级。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绿洲土地分等的数学模型,并举例说明了评价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研究表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绿洲土地分等的工作是科学、准确、快速和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运用模糊数学方法研究土地资源质量评级.着重讨论了模糊方法的程序、鉴定因子的选择和隶属函数的建立,比较了模糊方法的优缺点.认为,模糊评级法比现有土地质量评级方法能更确切地反映客观实际,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土地资源质量评级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资源质量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变化。文章运用新疆博州2000-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园地与牧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接着运用博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博州地区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总结出农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因素是引起博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且第一产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平顶山市城郊农业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挥区位扰势,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城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