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经历了数十年的生产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部分地区储层非均质性明显,导致油田的开发投资、成本增加,经济、社会效益大大降低。本文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与油田生产动态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利用数据相关性原理提出一套全新的判别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思路方法,运用丼间相关性模型通过动态生产数据快速、准确的判别储层非均质特性。将该方法应用于油田现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同,证明了本方法的准确有效。该方法与传统识别储层非均质性的方法相比,无需测试额外数据,方便快捷,简单有效,可以节约大量的研究费用与时间,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藏单井的生产动态数据是收集最齐全、资料最丰富的一类现场数据。如何从上述数据中挖掘出开发者关心的单井动态控制储量以及相应的地层参数,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从渗流力学基本原理出发,建立煤层气藏气井目前地层压力的求取公式、井口产量计算公式、井底流压计算公式基础上,建立了利用生产动态数据计算煤层气井单井动态控制储量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研究对摸清煤层气井的单井产能,对煤层气藏的合理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上油田储层疏松、非均质性强且注采强度高,注入水易沿着优势渗流通道突进,影响开发效果.将油藏抽提简化为注采井间连通网络,构建一种新的基于井间连通单元的水驱优势通道定量识别模型,耦合开发动态自动历史拟合算法可以直接、准确、快速地获取优势通道强度特征参数,进一步通过引入窜流强度综合评判因子,给出了适用于海上非均质油藏的分级表征新方法与分级界限.实际油田应用表明,新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并预测大孔道与优势通道,包括纵向发育层位、平面发育方向以及发育强度,为油田低效通道针对性治理以及持续高效开发提供了及时指导. 相似文献
4.
杨少春;温雅茹;李媛媛;刘金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7(1):218-225
以江苏省扬州市真武油田戴南组二段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非均质指数定量刻画储层非均质性。以各小层作为表征单元,以全区井各小层储层属性参数构成评价群体以确定数学模型,并考虑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8个参数进行线性规划模型求解。研究结果表明:真武油田戴南组二段砂岩分布范围内非均质指数主要分布在0.5~0.9之间,呈现中等—较强的非均质性,且非均质指数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展布有较好的相关性;非均质指数对注水开发效果有直接影响,非均质指数大对应的吸水强度较大,驱油效率就越高;非均质指数与水淹程度呈正相关,与剩余油饱和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根据非均质多孔介质渗流与示踪剂迁移理论,提出一种识别储层非均质性的双示踪剂方法,通过构建考虑层间绕流的非均质单管模型,对双示踪剂方法进行试验验证。该方法利用两种扩散系数存在明显差别的示踪剂(离子型化学示踪剂溴化钾KBr和颗粒型荧光标记示踪剂荧光碳纳米颗粒Cdot)分别反映非均质多孔介质的总孔隙体积和非均质多孔介质内流动区的孔隙体积,识别储层非均质性和评价注入水的波及状况。结果表明:均质条件下KBr和Cdot的穿透曲线基本重合,而非均质条件下KBr和Cdot的穿透曲线产生分离,且KBr和Cdot在多孔介质中的流体置换率或改变率fv值相差较大;在一定的注入速率条件下,通过分析KBr和Cdot的产出规律及其fv值的变化规律,可识别储层非均质性和评价注入水的波及状况,验证了双示踪剂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注采参数与井网不匹配,造成优势通道发育,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严重.为了对注采井间各方向优势通道进行定量描述,基于物质平衡理论与叠加原理,在考虑井底流压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模型——阻容模型,并运用人工蜂群算法进行求解,通过模型求解得到了不同注采井间的连通系数,经... 相似文献
7.
针对水驱砂岩油藏高含水期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用油藏工程原理来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并计算其体积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水驱特征曲线对优势渗流通道进行识别,并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对优势通道窜流程度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剩余可采储量计算出优势渗流通道体积,进而计算出优势通道的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利用VB语言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并用该软件对胜坨油田T143区块的优势渗流通道进行了识别和计算,通过其中三口井的示踪剂监测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赵霞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6(4)
近40 年来,通过现代河流研究和多学科结合,河成相模式已由最初的点沙坝侧迁模型发展成今日的16 种相模式;同时研究方法亦由单纯的垂向相序分析,发展成大露头三维研究,识别出可与现代复合坝比拟的构型要素,从而建立相模式。该文对此作了一简要回顾与评述,然后介绍一个密西西比河曲带的6 级储层非均质性和一个辫状三角洲储层质量之受控于沉积因素。文章指出,研究者应针对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的构型要素,以更好地认识古河流。河成储层包含多级非均质性,沉积变量是储层质量和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不断更新储层沉积学认识,有助于提高勘探和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9.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6)
针对目前国内外已投入开发的大量油田都己经进入中高含水期和产量递减阶段;大量可动原油采不出来的问题;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洛伦茨曲线法研究了A油田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层内非均质性;得出A油田存在较严重的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具有中等程度的层内非均质性。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认为洛伦茨曲线法比统计学方法更实用;更直观;操作更简便;并且能定量地研究储层非均质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高含水老油田优势渗流通道判别不准确问题,从静态(储层成因)和动态(生产特征)出发,采用添加虚拟井点的方法改进传统连通性方法,将砂砾岩油藏注采系统精确表征为砂体井间传导率和连通体积.并通过生产动态数据运用历史拟合算法反演校正,建立了精细的砂砾岩油藏井间连通性模型.基于该方法将新疆某砂砾岩油藏井间连通性划分为4个大类... 相似文献
11.
石爱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1)
将多元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应用到苎麻的生产实践中,讨论了苎麻的株高、茎粗、出麻率、鲜皮厚度等经济性状对纤维产量和单支纤维支数的影响.通过对变量作相关分析和通经分析,发现除鲜皮厚度外的其它各经济性状与纤维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单纤维支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株高、茎粗、出麻率是构成纤维产量的3个关键因素;而且株高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对苎麻纤维产量和单支纤维产量均表现出最大正向贡献或负向贡献,而鲜皮厚度的表现恰好与之相反.由此可见,在苎麻的培育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株高、茎粗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首次将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法应用于动态测试数据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初值化处理方法.测量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与随机过程相关函数的计算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就关系数据库的动态维护提出了一些更具实用、灵活的思想,摘述了动态维护中开放型的数据字典管理和过程优化控制方式,以及在传统的动态维护方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功能扩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YZ-55型牙轮钻机的动态轴压和扭矩实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在数据测取中,采用了遥测技术。在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及检验中,利用微机实现了计算程序化。通过对数据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揭示了轴压和扭矩数据的特性,为研究牙轮钻机的振动和动态载荷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给出一种表达加权有向图的数据结构,它使得对此有向图进行“插入”操作后,只需进行O(n2)时间的维护工作,就可使得每对结点间的最短路径迅速地得到修整。 相似文献
16.
刘华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3):19-21
本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PowerBuilder8.0的动态数据交换(Dynamic Data Exchange)技术,并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利用PowerBuilder8.0与Excel完成复杂报表动态生成及打印. 相似文献
17.
lp数据拟合及其在动态测试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社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36(7):962-965
在动态测试数据处理中 ,常常要进行稳健回归分析和最小最大值回归分析 .在 Gauss-Newton法的基础上推导了一种用于 lp 数据拟合的算法 .通过对 lp 准则的改造 ,建立了 lp 准则和二次准则之间的关系 .计算结果表明 ,该算法结构清晰 ,便于计算机编程 .当 p=1时 ,可应用于稳健回归分析 ;而当 p>2 0时 ,lp 数据拟合与 l∞ 数据拟合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 ,可以应用于最小最大值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马巧梅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40-242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利用Flash进行了算法动态演示软件的开发,并以开发单链表插入算法演示为例,详细讲述了其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