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由《定风波》追溯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不去寻找社会准则的认同,而在内心世界寻找超越与平衡。以儒释道合一的人生哲学淡化悲哀,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  相似文献   

2.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期自我排遣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它既流露了苏轼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情绪,又体现了苏轼保持对现实人生的达观态度。  相似文献   

3.
杨朝龙 《科技信息》2012,(16):313-313
中国自古就有着贬谪文学产生的土壤,而这种贬谪文学在宋代唱出了最响亮的声音,尤其是以苏轼和"苏门四学士"为主的文人的诗文。细究其贬谪词的悲剧来源,在于他们都经历了一种极其艰苦的贬谪生活,而这种生活带给他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精神的折磨。二是诗文遭禁,失去创作自由。这种人生经历使得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的创作转入了对人内心世界的描写。于是,内向的悲愤聚敛代替了外向的激情发越,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则让位给了对自我、心灵、生命、人生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4.
苏轼<论语说>是其身处人生逆境之中完成的重要经学著作之一,他自己十分珍视.正如他把黄州、惠州、儋州之贬视为"平生功业"所在一样,完成于黄州、定稿于儋州的<论语说>,是他对<论语>"蕈思""深念"的自得之作.他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不受传注成说的约束,注重根据自己的认识体会直取本意,故能"时发孔氏之秘".毫无疑问,贬谪时期所取得的经学成就,是苏轼平生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旷达"形象,经过历代的不断塑造,近世又得林语堂的极力推崇,在人们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但若借助巴赫金对话理论,就会发现这种贬谪后的"旷达"处处体现着苏轼"自我说服"的特征:不论是初贬黄州的前<赤壁赋>和<定风波>,还是惠儋时的和陶,也无论对佛学教义的学习,或是诗歌中的用事,都是如此.历代对苏轼"旷达"形象的推崇,带着"乐感文化"的心理,而林语堂对苏轼"旷达"形象的极端化表述,则是"五四"以来西学东进的强势下对民族文化心态确认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宋之问最早是以宫廷应制诗闻名诗坛的,他在两贬岭南、经历人生变故之后,诗歌题材、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其贬谪途经湖湘时所作的几首贬谪诗并联系其在岭南所作的贬谪诗来看,宋之问诗歌艺术的嬗变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开拓、情感的表达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大的文学家。苏诗闪耀着某种民主自由精神的光芒,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也发展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其思想站在“时代前沿”,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苏轼诗歌来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理、神的审美问题,并结合苏轼诗歌中蕴含的绘画美,证实“诗画相同论”的中国“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生所历地域甚为广阔,凡遇名迹皆成笔墨。他曾在凤翔府任上游历了关中诸多名胜古迹,并为之写诗。检视这些诗作可以发现,苏轼借诗歌一方面表现敬慕圣贤与思治利民,显露济世报国的儒家士人心态;另一方面展示游赏时的休闲趣味与怡情养性,凸显其玩味道家的心态。二者结合,反映了苏轼青年时期诗歌创作的总体思想,奠定了其思想发展的主要基调。同时,详析苏轼游赏心态,也为我们传承苏轼文化,推动关中文学景观发展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
《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三个月后,苏轼又写下《后赤壁赋》。历代文评家评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时,常推崇后赋的写景,认为它不假辞藻,如“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语,全用白描。自然而工致。而我认为这只是从写景的技巧上评价,要谈到写景的目的,还要看写景与全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诗歌的普泛性表现在苏轼善于将一已之悲欢置于宇宙、人类的广阔空间去观照,认识到由于人的能力的局限性而造成的人生本不完美的普遍性;他还将人生忧患置于悠悠人生长河中作高屋建瓴的观照,使他的人生哲理由于浓郁的历史意识的渗入显得凝重而深厚。深遂性表现在将人生忧患的外在解脱上升为内在超越。审美性表现在其诗歌不仅闪耀着思辨的理性火花,也涌动着艺术的感性魅力,因而它们既给人以深刻久远的思想启迪,又给人以韵味悠长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2.
魏继征 《科技信息》2013,(8):352-352
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思想上的不一致,继而演化成政治上的朋党之争,他们互相倾轧,作为政治的受害者,苏轼及其四学士都遭受到贬谪,继而影响到他们的诗词创作。  相似文献   

13.
来种宗元丰三年,苏轼遭贬黄州后,其思想情绪十分复杂。不少学者认为,佛老人生哲学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其文学作品反映了一种闲适与消极的情绪。认真品味苏轼黄州时期的诗文,我们发现:那闲适与消极的情绪仅仅是一种表象,其思想情绪的主旨乃是积极用世的儒学精神,处处表现着他那边贬后的哀怨和英雄无为的激愤。  相似文献   

14.
蔡燕盈 《科技信息》2012,(1):537-537,530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一代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公元1080年到1084年是苏轼的黄州时期。他从人生的顶峰跌落低谷.现实与理想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对儒家坚持、对佛老向往,儒释道的思想在他心中产生强烈的碰撞。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中,智者苏轼的心灵得到蜕变.完成了在苦难中完美的超越.他的创作也进一步升华.吟出了赤壁边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5.
陈玲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99-101
本文论述苏轼诗歌理趣化的创作内涵,在写景咏物、叙事、抒情、议论的创作中对理趣化的实践,以及苏诗理趣化的成因,包括时代背景、个人思想、文学自身发展三方面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唐大中初期,马戴贬谪到朗州龙阳之后,他游历过湖湘不少地区,对湖湘山水及贬谪生活有一定的切身感受,创作了不少与湖湘有关的诗歌。他的这些湖湘贬谪诗,善于捕捉、选择和组合一些清幽、冷寂而又富有神韵的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思,失意之感,使其诗歌显露出明显的“清峭雅奇”的艺术风格,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与苏轼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极具影响力,两人出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生体验造就了诗歌主题与宗教思想的不同。泰戈尔诗歌宗教思想崇尚“宗教是通向上帝与自由之路”的理念;苏轼将“仁、善”看作人生最高的追求。通过对两人诗歌宗教思想比较分析,揭示其宗教思想内在的冲突与统一,为未来诗歌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鉴赏论是苏轼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情感共鸣说、深观其意说、审美直觉说、诗画相通说等.不仅立论精当新颖,而且能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古代诗歌鉴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我国古代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的全能作家。他的文艺理论是从他丰富的创作和鉴赏活动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身是一个整体。文艺的各门类之间,有相通的共同规律,又有相对的特殊规律。苏轼的诗论,与其文论、画论、书论相通而相互发明,但又有它相异的特殊性。东坡于诗论,没有专门的论著,他关于论诗的真知灼见散述于他的许多序文、题跋、书简、随笔、札记之中,如将其这方面的见解连缀起来,也可看出他关于诗歌创作、鉴赏和批评的理论系统。现以苏轼关于论诗的杂文为主,兼及其有关的画论、文论,并结合他的诗歌创作、鉴赏及批评实践,来谈谈他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中国文坛的旷世奇才,一生坎坷多难。在曲折如梦的人生中,他没有沉沦,反而以其达观和智慧显示了自己的绝世才情,在逆境中创作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坛首屈一指的地位。本文试从分析苏轼的AQ(逆境商)着手,通过研读苏轼在贬谪时期的作品来探讨苏轼如何在逆境中打造成功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