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守成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民间”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书写民间的风俗礼仪和美好人性,对抗工具理性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认同“不规范”的民间文化,质疑和反思现代主流启蒙话语;表现民间神秘文化和原始信仰,挑战理性思维和科学万能。文化守成小说的这种民间价值倾向,是作家极力以审美现代性来为工具理性现代性进行纠偏的努力,也是对建构朴素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渴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实践中,寻根文学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单纯的现代性追求中,融入了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寻根文学三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探讨寻根作家对于乡土中国的怀念以及对于现代人与自然异化的不自觉批判,进而揭示其重要意义及沉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从文化角度讲,保护民族文化不被世界文化所吞没,同时又反思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构成了寻根文学创作的主线;从哲学角度讲,现代非理性主义使作家们获得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从现实角度讲,强调传统文化的寻根文学使人们获得了一条不同于现代性文学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乡土小说的家园想象是乡土创作在乡土中国受到现代性侵染并进而反思现代性后,以人为中心,极力张扬人的价值,展现浓厚的人性道德情愫和自由精神的叙事格局。对这一叙事格局的探讨,不能离开现代性语境。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为对象,以对现代性语境的反思为背景,从社会文化及心理学角度对乡土小说创作与现代性问题进行联系性考察,挖掘出现代性进程中乡土作家们内在的精神矛盾和复杂的文化心理,揭示出乡土小说家园想象乃至乡土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近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历程进行深入反思可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不应只停留在"应激—反应"的本能阶段。在新的世界体系出现后,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必须遵循对人生命价值意义的探究、对中华传统文化先进性的坚守以及对现实问题做出积极正面回应的基本立场。在此基础上,发挥传统体育文化内在的自主性和先进性,指导传统体育文化在比较借鉴中成功转型,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教育传播中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现代性的内涵,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实现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6.
引入"地方性知识",以其为理论背景,通过对马玉梅小说的分析,对新疆回族当代文学的流派建构及思想价值提升有所推助;通过对现代性的文化反思,使民族精神在现代语境中得以继承和延续,是包括马玉梅在内的所有民族作家应该努力的方向;在婚姻爱情领域,展现现代性冲击与民族婚俗文化所形成的性别困境,体现了马玉梅可敬的思想与艺术勇气。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是新时期文学最有成就的一个领域,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小说创作呈现了多元化倾向,象征派小说、荒诞派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新写实小说等都曾风靡一时。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寻根文学",开始致力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并尝试用现代主义来表现自身的优秀文化,探询文学的"根"。回顾文坛,文化寻根作为一股文学思潮从高潮到落幕一直颇受争议,文章则试从寻根小说的魔幻主义色彩这一现代主义特征落笔对其意义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9,(5):47-51
生态批评理论为理解小说《老人与海》的创作思想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作为海明威创作后期文化反思和思想启蒙的主要载体,这部作品通过一个隐喻故事的书写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共存关系和生态审美关系建构,并对引发生态问题的文化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小说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他的出现,连续了现代文学中断的"抒情小说传统"。汪曾祺的小说使小说自身固有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回归,作品中处处出现的和谐和诗性给人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快感,让人沉浸在其中,品赏欢娱。汪曾祺的创作引起了小说创作观念和叙述方式上的巨大变化,小说模式中的主题的功利性、题材的重大性都逐渐被消解。作品无论在题材的探索、写法的革新方面,还是在语言观念、体裁特色方面都体现出显著的现代性,并对八十年代以后的现代小说高峰的到来有着潜在的影响,对新时期的寻根派小说起着一定的先导作用。使表现特定地域的民风民俗和普通人日常生活,成了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中最为流行的方式和观念。  相似文献   

10.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是对民族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反思与批判和对民族文化中消极心理的揭露与批判,并通过阿Q与丙崽的对比体现对批判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寻根文学是当代文学从启蒙立场转向多元化立场的重要表征,受到了世界文化寻根、反殖民主义以及文化启蒙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在表述和评价民族文化时产生价值分野,形成反思型、乡恋型和互补型这三种文学形态。其中,反思型寻根文学延续了新时期的文学启蒙立场,用启蒙理性烛照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乡怨和乡愁意味;乡恋型寻根文学受到了世界寻根文学和反殖民主义潮流的影响,歌颂乡土中国和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而互补型寻根文学则游走于两者之间,既正视乡土中国的痼疾,又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文化反思,既有对现代性正面价值的追求,又有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质疑与反抗。老舍的文化反思充满了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他既怨恨旧派市民老弱迂腐,又怨恨新派市民浅薄恶劣,更怨恨城市贫民的辛酸悲惨以及城市生活的堕落不公。为解决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释放自己的怨恨心理,老舍在其文本中又创造了一批具有反抗意识与实干精神的理想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13.
韩少功寻根小说中对民族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是对民族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反思与批判和对民族文化中消极心理的揭露与批判,并通过阿Q与丙崽的对比体现对批判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生态进入急速变迁的历史进程。传统节日环境的现代性转变引发了节日文化内在结构和价值功能的时代性重建,导致了传统节日文化生态的失衡;社会精英在文化自觉、文化多元思想指导下反抗现代性对传统性的过度侵蚀,重塑节日文化的历史传统,构建节日文化生态的合理社会功能和价值秩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推进,现代性的后果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传统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陷入价值底线动摇、生态伦理缺失、价值重建等境遇。实现乡村文化生态价值和生态伦理道德的重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意义。提出引导乡村文化重建生态伦理、重塑道德规范和塑造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哈萨克民族文化现代转型进程的推进,当代哈萨克族生态文学也呈现出现代性.从朱玛拜·比拉勒的小说看哈萨克族生态文学的现代转型,可以发现其中不仅有传统生态文学关注的游牧民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和崇拜自然的话题,同时也开始理性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探索人类生态伦理的构建,表现出当代哈萨克族族作家深沉的生态意识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阿城,曾经以《棋王》、《树王》、《孩子王》、《树桩》、《遍地风流》等作品蜚声文坛,而这些小说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文学信息。无论是《棋王》中"天人合一"道家哲学的体现,还是《树王》、《树桩》所体现的对大自然破坏的反思,抑或《遍地风流》中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生态观,都强烈地散发着生态文学的内涵和特质,本文就是在生态文学批评视野下对阿城小说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8.
用历史的目光回顾广西文学特别是桂东南作家潘大林的小说,挖掘其文学价值是桂东南文化研究的一个主体层面。回归历史语境,从作家内心追求冒险写作与主流文学主动融合又相对抗拒的心态呈现,既表现为对主流文学审美价值的抗诉和叛逆,又呈现新的异质与异趣,是对主流文学审美价值的承接与沟通的先锋体验以及对于自然生态的敬畏崇高理想的文化守成。  相似文献   

19.
动物小说英雄叙事模式在动物小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动物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动物小说既继承了英雄叙事传统,也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思考,展示了动物英雄的独特存在、情感互通和悲剧命运。动物英雄叙事具有价值尊重、文化反思和生态建构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杭育是新时期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葛川江系列小说”对民族文化中的下述负面因子进行了呈现并给予了揭示、批判:守旧、落后;自私、势利、世俗;蒙昧、迷信、封建。对于传统文化中负面因子的消亡,李杭育表现出的是称道:认可的价值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