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正式开始向北方输水,研究核心水源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可以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文确定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范围,在分析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的基础,评估了核心水源区生态服务价值,并从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系统差异、区域差异、变化率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20多年来核心水源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全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子流域为官渡河流域、堵河流域与霍河流域,丹江流域与老灌河流域最低;老灌河流域、丹江流域、天河流域变化趋势最好,潭口河流域最差;中南部生态服务价值高于西南、东南部,北部最低.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是调水工程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区域,然而有关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空气质量演变特征的研究鲜见于报道.本文通过采集分析2014—2020年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空气质量数据资料,对PM2.5、PM10、CO、SO2、NO2、O3等大气污染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建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类型、建模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模型,但是还存在研究深度不够,模型普适性较差的缺陷.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变化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基础上,就加强土地利用系统的多尺度特征、模型的时间机制和建模方法综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方法选用数据源为1990,2002年landsat-7ETM影像,辅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植被分布图、自然地理基础资料和野外样点调查资料,研究对比不同时期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状况。计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结果1990—2002年10余年内,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是园地,其次是交通用地和耕地,年变化率分别为20.48%,1.94%,-1.57%,再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变化率最小仅0.13%。结论1990—2002年期间,研究区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难利用地和沙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林地和草地等。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种植沙棘等水土保持林地的造林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对矿区开采沉陷所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某一矿区的开采沉陷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数据,在GIS平台下,开发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原型系统,实现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范围和准确影响面积等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和特征的自动获取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运用ERDAS和ArcGIS软件,分析贵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2006—2016年来贵安新区城镇面积一直在增加,且2010年至2016年增加速度更快;农田面积一直在减少,2010年至2016年减少速度更快;水域面积稍有减少;林地面积稍有增加;草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来看,其他类型之间都有相互转换,但以农田和草地转换为城镇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渭河下游洪泛区2002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非监督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Landsat 7ETM+数据。结果 2002至2010年,耕地始终占据绝对优势,面积比重最大,但面积总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园地比重增加,说明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林地、草地面积、比重略有减少。结论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重视保护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位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基于吉林西部大安市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量.结合大安市地下水监测井数据及地统计学,得到地下水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异特性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位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变化呈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且人为因素对地下水位空间变化的影响比重增大;该区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剧烈的时空转换,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的地区均是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区域,说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和地下水位空间分布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汾河上游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汾河上游五县(市)1998-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在7年尺度上,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其余五类用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变化最大、增加最快,园地数量变化最小,水域变化速度最慢.2)7年间,全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略有上升,但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存在区域差异.3)同类用地相比,牧草地、交通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在前4年间较明显,其余六类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则是在后3年间较明显.4)不同类用地相比较,前4年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最大,未利用土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最小,后3年间区域差异最大的是水域,最小的是交通用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吐鲁番地区2001—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吐鲁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8年来,吐鲁番地区未利用土地和耕地减少,林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作为LUCC变化的旅游驱动因子,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吐鲁番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旅游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因子,以更好地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及其人类对水土资源利用的共性出发,比较容易找到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关联性。本文在分析水土资源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机制,指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效应上的正相关性,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这种关系存在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东江源水资源安全影响着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和香港繁荣稳定,径流是水资源安全评价的重要水文要素.该文收集东江源区干流寻乌水1980—2016年逐日水文气象数据、6期土地利用及土地耕作属性等数据,采用IHACRES水文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寻乌水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模型基准期(1980—1992)和变化期(2009—2016)中,径流年际变化模拟效果评价指标R2、NS和PBIAS的值分别为0.99、0.99、0.37和0.82、0.82、0.04,这表明IHACRES模型适合寻乌水流域的径流模拟.在季节径流模拟时,春、夏和冬季模拟效果令人满意,0.72≤R2≤0.92,0.71≤NS≤0.75,1.72≤PBIAS≤2.33;秋季模拟效果较差,R2、NS和PBIAS值分别为0.53、0.39和-9.61.这表明气候要素是影响东江源区径流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造成东江源秋季径流减少.结合土地利用图,变化期果园面积增长约40%,与林地减少面积相当,果树在秋季成熟期需要充足水分,从河道取水量增加,是秋季径流量减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RS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区1989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1年间湖区林地、草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湿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而农业用地和水体基本保持不变.其中湿地面积的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十分显著.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转移的流向,结果表明,主要转移方向包括湿地转移为林地和农业用地;农业用地的主要流向类型为草地和城镇建筑用地.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湿地与城镇用地的强烈变化尤为明显.湖区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模型方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型的发展趋势、模型构成和模型分类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将当前广泛使用的模型从变化的程度、变化的方向和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量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nVEST模型估算2000—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碳储量及其时空分异,结合PLUS模型模拟2050年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2000、2010和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碳储量分别为80.44×106、79.96×106和79.82×106t,呈逐年减少趋势,累计减少620 406.31 t。各时期碳储量降低的原因不同:2000—2010年草地的转出是中部山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因素;2010—2018年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在于城镇化扩张侵占林地及耕地。林地作为主要地类,贡献大部分的碳储量,是中部山区碳汇的主要来源;同时,草地碳密度远高于其他地类,区域碳储量对其变化较为敏感。基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模拟发现,2050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碳储量显著下降,原因在于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及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结论】在城镇化扩张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不断下降的风险。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应...  相似文献   

16.
杨爱荣  刘雯  蒋国富 《河南科学》2011,29(4):457-460
分形理论为开放复杂的地学系统在时间序列上进行分形特征的研究、预测提供了可能.运用分形理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结构分析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分形结构,其中耕地、居民用地、林地的分维值偏离随机值较大,土地利用状态相对稳定,比较接近规则体;布局复杂且不稳定的水体偏离随机值较小.对比南水北调中线...  相似文献   

17.
应用GM(1,1)模型对张掖市甘州区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进行预测,采用回归、相关分析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发现2002—2006年甘州区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线性正相关,耕地面积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但园地、林地的面积却在减少.应用GM(1,1)模型研究甘州区近几年的耕地数量变化和社会驱动力的关系,得出了比较显著的预测结果,验证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呈现"U"形曲线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密怀顺水源保护区位于北京密云、怀柔、顺义的三区交界处,是北京市第八水厂、怀柔应急水源地所在地。2014年底南水北调进京后,部分盈余水量开始通过潮白河河道回补密怀顺地下水。为保护饮用水源,摸清历史面源污染的潜在风险。通过转移矩阵数学模型,利用ArcGIS方法研究了土地利用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强度2015年~2018年是2012年~2015年的5.24倍,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林地、水域和湿地、草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建设用地先增后减;(2)2015~2018年林地、水域和湿地、耕地变化率最大,分别为92.15%、67.46%、46.6%;(3)2015年后林地、水域和湿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呈现净转入趋势,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净转出趋势;(4)最活跃的土地属性转变是耕地转入林地,面积为68.23km2,(5)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与政策驱动力息息相关,土地利用的演化趋势向着利于饮用水源安全的方向发展。可见研究成果可为水源保护区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未来进一步研究农业面源对保护区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桂林东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浅层岩溶地下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林东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地下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研究区这一时段土地资料图像、历史水文资料的收集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实地考察,以及现在水质状况的监测和化验,对桂林东区土地利用与地下水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水质监测和实验的结果显示:近20年,桂林东区地下水水质持续恶化,同时这一地区岩溶水化学含量的高值分布区与土地利用的高强度分布中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由此,我们认为桂林东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是岩溶地下水水质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对保护岩溶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