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传统文化的整体高度观照,屈原悲剧精神是中国悲剧精神的典范,它继承了儒道精神又超越了儒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除儒道释之外的极其重要的支点.  相似文献   

2.
项目一次性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国项目管理问题根源所在。项目组织文化和企业文化不同,具有特殊性。讨论了中国儒道释一体的传统文化对项目管理中“软问题”和PMBOK中的“软模块”有深刻的影响。论述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项目管理应当在沟通、人力资源、合同、管理道德等方面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贵古贱今”的文学批评偏见虽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农业思维、儒道思想都给“贵古贱今”的文学批评偏见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沃土,认清这一事实将有利于我们克服“贵古贱今”的批评偏见。  相似文献   

5.
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其主旨在于围绕人的“生命”来展开教训、智慧、学问与修行。儒道释哲学对生命智慧的阐发各有侧重,儒家主要从入世的立场来寻求生命的安顿、调护和完成,强调此生生命历程的担当与责任;佛家主要从出世的立场来看破生命之苦的实相,追求生命之苦的解脱之道;道家则介乎两者之间,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然与洒脱,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国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面对当代国人“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生命智慧缺失,传统的生命智慧为今天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居于儒家的补充地位,但这种补充使儒家获得了提升。李泽厚从自身思想体系出发审视道家,其结果是以儒家作为去取道家思想的标准,导致道家的价值实际体现为对儒家的补偏救弊,从而忽视了道家思想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新华  胡凯 《科技信息》2010,(27):199-199,20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的勇退"出世"、释家思想"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心"以及中国"和"文化的生命关系思想,对现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本文主要从儒道释生命哲学和"和"文化生命关系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遁世精神、“民本”思想、重利主义、儒道法兼用思想、斗争哲学、开放精神等方面分析了非主流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墨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儒道互补,然而这种格局并没有发展出真正意义上民主与科学制度,就此可以说传统文化存在着结构上的重大缺陷。造成这种重大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失却了以自然科学为强项的墨学。“天志”是墨学的核心概念,由此推导出了墨学“天人对立”这个充满生动性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文化构想在现代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独树一帜。他通过重释“五四”,立足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对“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三种典型文化观的反思中确立了现代文化建构的方向。他关于现代文化建构的思想是现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日娜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77-1480
自汉代以来,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先秦文化的诸家中只有儒、道两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由于儒道两家的思想存在差异,而其思想又都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是以儒、道互补为其基本格局,而这种儒、道互补在魏晋时期的玄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文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老子的"大音希声"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聚了历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又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又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透过对中国的儒、释、道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真、善、美等观念的比较可以透视出中国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与西方宗教中,认知价值方面“存而不论”与“追根溯源”的不同取向;“入世”与“出世”的不同人生理想;“优美”与“壮美”的不同审美情趣等都表现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些特点,对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城的文化之根--对儒道精神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城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觉追求的作家.他的文化寻根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儒道精神的探寻.这种探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作时渗入了儒家思想;二是作品中体现了儒道精神;三是作品风格融入了道家风范.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一种天地境界,儒道释各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了理想的人生模式,努力超拔世俗的生活,以达到"仁之境"或"禅之境"。沿着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认识途径,梳理其中对于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与求索,有望找寻出医治当代人精神痼疾的良药。  相似文献   

16.
千家注杜,都只是围绕一个”儒”字,对杜诗中的道释意蕴几乎视而不见。尽管杜甫一生频繁出入道释,但儒学始终都占据着杜甫灵魂的主导地位。道释在杜甫的心灵坐标中总是若隐若现,无足轻重,且无论悟道与否,杜甫的修道学佛不但无损于其“诗圣”的伟大形象,反而更显示了“诗圣”的难得、可贵,所以我们无需回避杜甫身上的道释痕迹,一个儒道释的杜甫形象应该更全面丰富,也更真实可亲。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学长期以来虽然没有占据主导文化的位置,但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却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宝.《道德经》中“道”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德”的观点.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儒、释、道”的鼎立对峙及其互动发展是中国思想传统中的主流倾向。早在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宗教就孕育了中国宗教和哲学的基本主题和思维模式;三代以来神道观念逐渐向世俗社会和人文理性过渡,宗法性国家宗教的建立更深刻影响了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和思想传统的发展演化。中国思想史上宗教与哲学的互动,源远流长,合流归一,共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教育不仅是中国文化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文化赖于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两家的文化体系和它们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的价值观、人材观规范和制约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延伸到当今。道家思想,尤其是它的养生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主体,它的“虚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以解读文献语义为实用目的而展开的,其成果大都包含在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中。现代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历史,无论是通史还是专科史,都应该重视历代传衍的训诂材料。分析训诂材料,需要了解古代注释的体例,以“训条”为单位,确定其训释对象、训释目的、训释内容和训释方式。“训释方式”不同于“训诂方法”,也不同于“训条”之间的关系。一般把“形训”、“声训”、“互训”、“反训”、“递训”等看作训释方式,值得商榷。利用训诂材料来研究汉语学术史大有作为,《(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是一个例子。该书通过对郑玄注释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古人研究复音词的经验和注释复音词的特点,为汉语词汇学和注释学提供了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