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不同区域的灾害危险性区别较大,给灾害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根据灾害影响因素和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影响因素叠加法,基于ArcGIS 10.0软件,分别进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单灾种和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与空间分析;以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为指标,完成中国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处于1.000~8.615范围内,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与实际公路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公路地质灾害的极重灾区为武夷山—台湾山区和川滇山地;以图件形式明确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在中国的分异状况,并划分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可为三级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公路震害地带性分布规律分析的自动化,研究公路震害空间分布特征,从概念、逻辑和物理3个层面设计了公路震害空间数据库,利用空间数据引擎技术,借助关系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建立了公路震害空间(EDH)数据库。基于此数据库,以映秀—汶川附近区域地质灾害与高程的空间分布关系为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公路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高程差异性,高程低于1 500m区域的灾害分布很少;高程1 500~3 500m区域分布的地质灾害占总数量的85.4%;当高程上升到3 500m以后,随着高程的升高,地质灾害的数量反而减少。该数据库系统的建立,有效提高了公路震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丹巴县公路边坡地质灾害频发状况以及区域分布的特点,对丹巴公路边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研究。通过分析自然环境概况与公路地质灾害特征,选取坡度、岩土类型、降雨、河网密度、植被覆盖率和地震6个因素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影响因素叠加法构建危险性评价指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云模型-层次分析法(CM-AHP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ENVI 5.2与ArcGIS 10.2软件计算生成《丹巴县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指数图》,同时考虑公路工程特点,划分了II低危险区、III中度危险区、IV高危险区和V极高危险区4个等级16个灾害区,依据定量区划范围并结合定性分析的评价方法对丹巴县公路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公路边坡灾害实际情况吻合,可为四川省丹巴县公路边坡灾害的预防治理工作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公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监测管理存在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开展公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并分析了系统开发目标、开发原则和研究的关键技术.在系统实践过程中,结合西部一条运营高速公路中重点地质病害路段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基于GIS的公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以地质灾害的空间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为基础建立系统数据库,依托数学评价、预测和预报模型以及GIS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形象地评价、预测和预报了地质灾害,为西部公路建设管理部门有效控制和防治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具有灾害成灾率高、灾害成因复杂、影响面广、破坏强度大等特点,对公路交通运输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必须根据灾害的类型、特点、规模等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公路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成因复杂,有些特殊地段处理十分困难,文章针对交通部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试点路段的特殊情况,论述了该段治理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介绍了斜撑梁在边坡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应用,并借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设计结构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建成后应力-应变图,对照施工效果进行对比,为以后处理特殊复杂工程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类型研究成果,遵循一般自然区划方法,并突出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的宗旨,拟定了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的原则和分级指标体系,提出了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在高原山区特定环境下修建公路易发的地质灾害,提出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道路交通影响的措施、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伟  杨成斌 《工程与建设》2009,23(4):524-526
随着皖南山区公路和城市的迅速发展,地质灾害愈来愈频繁.文章选择黄山地区中生代碎屑岩分布区地质灾害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地层岩性的研究人手以及对其他地质灾害控制因素的分析,得出了人类的工程活动是黄山地区中生代碎屑岩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超 《科技信息》2009,(27):265-265
针对目前各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的缺陷,根据公路地质灾害规模较小、涉及的地层深度较浅等特点,对不同的灾害类型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对于防治公路地质灾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区域灾害防治的前期工作。构建一个符合区域地质环境的灾害评价体系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区域适用性起决定性作用。在对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分析后,选取降雨、坡度、岩性等8个影响因素,利用信息量模型对盘州市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盘州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靠近道路和断层相对集中的区域;易发性高和较高区域呈带状分布,占盘州市国土面积的38.62%;随易发程度的升高,各区域分布的灾害点数量增多,灾积比也逐渐增大,说明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的实际情况相符,分区划分合理。研究成果可为盘州市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灾害地质立体图图切剖面作为立体图三维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进行地质灾害分析、预测和防治工作的有力工具.切出的二维剖面图与灾害地质立体图相配合,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图区内地层、灾害体、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认识各种地质体和灾害体赋存的地质条件和时空分布规律,指导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以ArcEngine为基础开发平台,利用C#.NET语言、GIS技术,基于基础地质数据,建立地质剖面图的数据模型,探索在ArcGlobe平台支持下的三维区域灾害地质图中实现自动图切剖面的技术与方法,并在QuantyView平台上,实现了方便、快速、准确的对任意地区任意地段地质剖面的自动绘制.  相似文献   

13.
 以野外调查及灾害特征分析为基础,综合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多源数据整合技术应用于县域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与分析,基本解决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的瓶颈问题。将基础地理数据、灾害点特征数据、相关多媒体数据等异构数据源进行标准化处理,规定空间数据和灾害特征数据连接的各种关系,建立了基于SQL Server的ArcSDE Geodatabase地质灾害专题数据库。以VS.NET(C#)和ArcEngine作为可视化开发工具与GIS开发平台,实现了县域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相关功能模块及软件的设计与编制。此系统包括灾害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分析评价、制图输出等功能,为野外灾害数据快速采集与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计算机平台。  相似文献   

14.
以岷县十里铺标准图幅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 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从1990~2018 年期间的植被覆盖度多年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将多年植被覆盖度与相近年份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空间叠加对比,分析了植被覆盖度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对应关系,结合植被的水文效应以及力学效应探讨了植被的抑灾及致灾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植被先后经历了急剧退化~逐渐恢复~略微退化的发展趋势,历年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于裸地和低植被覆盖度区域。地质灾害点分布密度总体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少,呈近似负相关关系。植被并不是决定地质灾害发育的关键因素,植被的水文效应和力学效应具有抑灾和致灾作用。在研判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时应综合考虑植被覆盖度、大气降水强度、历时产渗流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SINMAP模型耦合了无限斜坡模型和稳态水文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之一。该模型的输入参数包括地形数据、岩土物理力学参数、降雨量数据,其中DEM的精度对地形参数影响较大。为了探明不同DEM解像度对模型评价结果的影响,以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玉壶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5 m、12.5 m和30 m三种不同精度DEM分别进行了SINMAP模型的地质灾害评价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EM精度对SINMAP模型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呈现明显的非线性,5 m精度条件下的无条件不稳定区域接近12.5 m精度的两倍,30 m精度的三倍。日最大降雨量超过100 mm情况下降雨量对模型输出值的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6.
天山天池景区地处中亚山地,地震活跃,冰川退缩显著,过度放牧突出,地质灾害与生态灾害发育。据研究发现,泥石流淤积天池每年达7.3万m3以上,若任凭其淤积天池寿命仅余400年,极端条件下缩短为80年。然而,泥石流是否还会发生,泥石流规模如何,如何处置等一直是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为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开展了天山天池景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长达11年的持续攻关,项目组发现了泥石流由地震、过度放牧与极端气候控制并还会发生。针对泥石流属低频稀性冰川暴雨型的性质,项目组采用"固拦排清"的方式防治泥石流,采用生态移民和坡降调整及国家咨询决策防治区域生态灾害,不仅解决了景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灾害综合防治难题,实现了拦沙减沙、流域生态植被与谷地森林的示范性恢复,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这一研究成果已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分析唐家沟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成灾条件、规模、发展趋势及灾害:睛况,针对灾害体物源储量、破坏能力等基本特征以及危险区周边地物、地质结构特征,提出了两套防治措施并作对比研究.最终从技术、效果、投资作比较分析,择优选取防治措施,以保证唐家沟居民、乡级公路等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湖南省又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且水系发育,河湖地地质灾害较多.本文以澧县为例,介绍了河湖地区管涌、岸崩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因素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后对河湖地质灾害进行了易发性分区,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对河湖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黄果树风景旅游名胜区163km2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文章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作了相关分析,并对区内地质灾害进行了分区与评价,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极端降雨事件辨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 ~ 2009年重庆市国省干线公路1 695个历史地质灾害点(含滑坡灾害点771个,崩塌灾害点924个)和分布区域内35个气象观测站的实测降雨数据为基本资料,分析了降雨与地质灾害的时空相关性、原始累积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频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关系密切,地质灾害的发生相对于降雨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当日降雨量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受控于前期累积降雨量,滑坡、崩塌灾害分别与灾变前8天、前6天的降雨情况最相关;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对诱发地质灾害的有效降雨量计算模型做了改进,认为有效降雨量计算的权重是天数和降雨强度的函数,推导了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极端降雨时间判别模型,并例证了该模型在常规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