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文献记载着当地的社会变迁和重要历史事件,是反映当地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精神特质,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建设发展的宝贵文献资源。随着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将口述史作为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分析口述史在地方文献建设中的意义入手,对口述史在地方文献建设中的实践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站在当下构建文化多样性的立场,从文献索引、闽台历史民俗资源调查、服饰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地方性知识”建构4个维度,对“福州南宋黄弄墓”服饰进行多维价值重释。从考古价值和文献价值上,黄弄墓服饰既丰富了中国服饰史研究中关于南宋部分的实证,又填补了闽文化传统服饰的考古文献空缺,也成为服饰史研究中最常被引用的文献;黄异墓服饰在刺绣、印染等纺织技术上的成就。既能客观反映宋代闽地纺织工业及技艺的高超,又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南宋时期闽文化地方性审美意趣的真实范例;同时为构建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及弘扬地方文化特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以席狮舞为个案,从身体视角考察民俗技艺的习得、身体实践与地方社会互动的过程与文化意义。席狮舞传承包括入门、训练、展演等3个阶段:①弟子投师后,经历皈依、小庙日课、香花见习等一系列身心磨砺,并由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转换而得以入门;②在小庙内部席狮训练中,其身心规训表现为传承人身体之社会性与生理性的互动协商,旨在以技艺娴熟而强化席狮文化认同;③在席狮村落展演中,表演者不仅通过视、听等具身体验展现“刻写”在身体里的孝、义等教化之理,而且也将席狮文化传播于民众并将其转化为地方文化认同,最终指向“俗艺归善”的身体文化理想。民俗技艺传承者的身体既被文化刻写,也是文化认同的载体,还是传递、形塑地方文化的道具。身体视角的研究是未来保护及赓续民俗技艺、丰富本土身体研究话语体系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方文献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等内容的重要资料.将其与旅游结合,进行开发利用,能使旅游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它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来,成为一朵娇艳的奇葩.  相似文献   

5.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以舞龙舞狮、花灯等民俗活动和健身走为主要形式的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的缩影,具有典型的地方性、自发性、质朴性。对宣扬和谐社会精神、强身健体、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方性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包括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区域性。文章从百色市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地方性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并简述了其特征。  相似文献   

7.
高校档案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鲜明的特性和功能。这些特性和功能决定着其在地方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引领文化精神、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博里农民画作为淮安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因"地方性消费"而兴,也因"地方性消费"而衰。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因为受到精英艺术和专业艺术的排斥,其艺术性与当地民众的审美期待相背离,低端的产业化开发无法满足大众市场需要等原因,博里农民画遭遇"地方性消费难题"。博里农民画要实现产业化发展,破解"地方性消费难题",就要培育传承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和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求仍然与经济增长水平不相适应,呈现出滞后的状态。图书馆是社会基础建设的一个突出项目,有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本文基于地方性特点,探讨关于新时期推进地方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劳动号子是整个人类发展史中产生最早、在人类音乐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品种之一.而荣成渔民号子作为当地民族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的一部分,与渔民原始的劳动和当地方言特点分不开,有其自身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和意义.本文从荣成渔民号子的内容、特点及渔家民俗等方面入手研究其地域特征,从而弘扬海文化和渔民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衡水内画是指河北省衡水市的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名列"衡水三绝"之首,内画产品受到国内外民众的深切喜爱,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鼻烟壶的内画技艺产生于清代,1696年,康熙皇帝设立第一个玻璃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乾隆时扩大了烟壶的选料范围,由料器、瓷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广西音乐遗产中的偶像,刘三姐的形象被一再情境化。近年来,以刘三姐为核心打造的景点层出不穷,她的家乡、广西地方以及少数民族族群都将刘三姐当成富有竞争力的标识。文化表演((印象·刘三姐》力图展示地方社会,但对于刘三姐该被如何表现却引发了当地关于艺术与挪用的公开论争。基于2003~2004年《印象·刘三姐》制作期间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广西最富盛名的这一文化表演中所呈现出的民族展示与文化所有权问题进行了研究,概述了相关论争并探讨了这类利用共享的文化资源、以盈利为目的的冒险性表演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精神功能的内涵,着重指出正因为具备了物质功能之外的精神功能,才使建筑成其为文化和艺术;精神功能更深刻地反映着建筑的价值。论述了时代性、地方性、个性是建筑文化和艺术的生命,提出对建筑进行评价的功能、环境、技术经济三大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14.
李哲 《科技咨询导报》2008,(30):114-114
建筑总是与其所处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形态、文化环境及社会结构以特定的方式相关联。从建筑地方性的集中表现和广义、狭义地方性等方面对建筑地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筑地方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玉林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医药、民间信仰及习俗、民族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及现状进行调查,指出玉林市地方特色文化的多元性、地方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分析了玉林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同时指出玉林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不断完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以来,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经过一系列工艺和演奏上的改革,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现代品格的标准化民族乐器.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马头琴的制作技艺,记录加装电子拾音器的马头琴的制作技艺,及时了解当下马头琴制作工艺新变化,对比其与传统马头琴、木面马头琴制作工艺的差别,以突出其工艺创新."电马头琴"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有助于新时代蒙古族文化的推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与藏族传统文化同生共长、不断发展,藏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文章从物理学角度探讨了藏族传统文化在德育、智育、美育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并从将其作为课程资源、举办专题讲座、开发地方课程等方面分析了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论述其对于彰显西藏教育的民族特性和地方特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以及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村寨森林资源丰富,当地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些村寨生态环境良好,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传统森林和生态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因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的森林和生态文化,森林利用方式以及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都对传承古老技艺、保护森林资源、保留当地古老森林文化、增进当地居民福祉、发展民族生态学和建设生态文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案例法及文献综述法研究对D侗寨进行了研究,该寨具有森林相关的天然旅游景点、木质景观、造纸技艺和其他与森林相关的生态旅游资源,并对今后如何基于侗族传统森林文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进行了探索.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及保护的措施:明确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旅游的定位和制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注重对民族地区原生态的保留及对游客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知识、对旅游村寨内的生态环境应实时监控、适度根据村寨条件改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20.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 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 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 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