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研究了双甲基丙烯酸一缩二乙二醇酯、二缩三乙二醇酯、三缩四乙二醇酯为增塑剂的聚氯乙烯树脂糊的流变性能,并探讨了增塑剂含量,分子结构及环境温度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体系的PVC树脂糊都呈假塑性流体的特征,其表面粘度随双酯含量的增加,温度的升高以及双酯分子链结构中-CH2CH2O-链段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正> PVC加工制品厂商除了对树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有特殊的要求外,而且对树脂的颗粒形态也有相当严格的要求。颗粒形态好的树脂具有易加工,制品质量稳定,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因此,PVC行业对树脂颗粒形态的研究日趋活跃。通过对PVC树脂颗粒内部结构和外观形态进行表征,探明其成粒机理  相似文献   

3.
糊用PVC树脂在增塑糊中的颗粒状态决定于PVC树脂的颗粒特征。研究了十四种商品糊用PVC树脂增塑糊的流变行为与初级粒子的粒径大小和分布、与次级粒子在增塑剂中和在剪切条件下的相对崩解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研究的PVC树脂在增塑糊中颗粒状态的三种模型。此模型藉助于次级粒子超薄截面的透射电镜观察和次级粒子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的研究予以证实。初步阐明了糊用PVC树脂的颗粒特征对其增塑糊流变行为的影响。从而对国产糊用PVC树脂的质量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纳米CaCO3-PVC增塑糊流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了改性纳米CaCO3填充PVC糊树脂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改性纳米CaCO3/PVC增塑糊具有明显的切应力变稀性能和触变性能,与英国ICI公司生产的改性纳米CaCO3相比,北京化工大学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制备的改性纳米CaCO3填充的PVC增塑糊在高剪切速率下粘度相当的情况下低剪切速率时的粘度更高,环面积大一倍左右,具有更好的触变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种子微悬浮法、种子乳液法和微悬浮法三种不同聚合工艺的聚氯乙烯糊树脂的流变特性,通过采用糊树脂的混合实验、特定温度下的流变实验等速升温条件下的震荡流变实验,分析其搅拌特能及流动性能,在25℃下增塑糊的流动特性以及在40℃~80℃下增塑糊的模量变化,通过对流变实验数据的分析,并结合PVC糊树脂后加工特性,解决了PVC糊树脂在后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原因,对糊树脂的加工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采用GPC、SEM、Instron毛细管流变仪和HAAKE转矩流变仪等研究了小试规模新型四元复合分散体系悬浮聚氯乙烯(PVC)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颗粒形态和加工流变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与通用的三元复合分散体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优选品牌和适当配比的四元复合分散体系所得树脂的颗粒形态和流变性能较之三元复合分散体系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更为优异;前者的生产成本较之后者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GPC、SEM、Instron毛细管流变仪和HAAKE转矩流变仪等研究了小试规模新型四元复合分散体系悬浮聚氯乙烯(PVC)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颗粒形态和加工流变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与通用的三元复合分散体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优选品牌和适当配比的四元复合分散体系所得树脂的颗粒形态和流变性能较之三元复合分散体系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更为优异;前者的生产成本较之后者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从共混体系分散相大小粒子的相互作用出发,用群子模型理论方法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混体系分散相粒径分布函数,得到4个具有物理意义的群子参数K_1,r_1,r_2,r_1·r_2·群子参数反映分散相粒径及分布,而分散相形态变化决定群子参数的变化。分散相形态对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可以从平均粒径(对应于K值)和粒径分布宽窄(对应于r_1·r_2值)两方面加以探讨。此外,还讨论了群子参数与剪切水平及流变性能关系。  相似文献   

9.
PVC/MBS共混物熔体毛细管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配比的轻度交联MBS与PVC共混物的毛细管流变性能,建立了PVC/MBS共混物粘度,剪切力以及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PVC/MBS的微观相作用。  相似文献   

10.
淀粉糊浆的流变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淀粉糊浆的流变力学性质,发现粘滞系数与切变速度有幂律关系,幂律指数m约为-0.55; 并论述淀粉加工过程中影响粘滞系数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