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缝洞气藏断层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缝洞气藏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其断层油气保存条件应侧重于断层垂向封闭性,地层压力可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建立了判断保存条件的定量标准——保存系数,它表征断层破坏保存条件导致部分天然气散失后,缝洞系统中保存气量与原有气量的相对比值  相似文献   

2.
隐性断裂带是区域或局部应力场或基底断裂活动影响下在沉积盆地盖层中产生的断裂趋势带,由于特征不明显、隐蔽性强、识别困难常常被忽略。对国内外多个沉积盆地盖层断裂系统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隐性断裂带是沉积盆地盖层常见的一种构造现象并且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依据组成成分分为4种类型:疏密相间,走向一致、长短不一的小断层形成的雁列构造型隐性断裂带;多个凹陷线状排列、首尾相连、侧列式展布形成的凹陷侧列型隐性断裂带;雁列式展布的多条断裂,其间由小断层或局部构造断续相连形成的断续断层型隐性断裂带;复杂构造型隐性断裂带。盆地盖层中的这些隐性断裂带没有明显的控制性主断裂存在,但依据小型断层、褶皱、凹陷、油藏等的规律性分布可以初步识别隐性断裂带的存在,结合重磁资料、地震资料以及地质和钻井资料,就可确定和预测隐性断裂带发育区。隐性断裂带具有多方面的地质意义,可以作为调节构造带调节盆地不均匀伸展活动,并分隔凹陷、隆起等构造单元,影响盆地构造格局;可以控制盆地沉积相带发育分布,影响断陷湖盆砂体的展布范围;隐性断裂带上常常形成串珠状、带状、环状油气富集带;长期活动的隐性断裂带其交汇处既是地震易发区,也是油气等矿产最易聚集区。  相似文献   

3.
隐性断裂带(断裂趋势带)是指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弱变形(隐蔽性较强)构造带,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中期阶段的产物,由于缺乏明显的断裂面(带)和显著的位移而难以识别。在对苏北盆地、渤海湾盆地隐性断裂带研究基础上,于歧口凹陷识别出基底断裂走滑型隐性断裂带,并分析其特征、形成机制、控藏作用等。该断裂趋势带其自南向北可以分3个区段:南段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体系直接连接构成花状构造;中段古近系的花状构造终止于沙二段,新近系仅发生挠曲变形,成为东西侧不同构造单元、南北部不同构造特征的平衡点;北段新近系发育的花状构造深部收敛于古近系的重力滑脱断层,基底断裂通过影响滑脱断层控制盖层断裂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基底断裂扭动作用主要以直接传递、调节传递、间接传递等3种方式控制影响盖层中隐性断裂带的形成。深部隐伏断裂切入基底,有利于热作用传递而促进烃源岩成熟;盖层中的隐性断裂带控制了沉积体系和隐蔽性圈闭的形成和分布;隐性断裂带的观点丰富了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低孔隙岩石中断裂带内部结构及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资料,研究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及形成断裂带内部结构,分析断裂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碎裂作用和碎裂流作用,分别形成初角砾岩、角砾岩和碎裂岩以及超碎裂岩,前3类断层岩渗透性相对较高,多为流体运移的通道.不同岩性地层内形成的断裂带结构有共性也有差异,共同特征是:伴随位移增加,断裂带逐渐从“一元”结构向“二元”结构发展,一旦大规模断层泥形成,变形集中在断层核上,破碎带宽度不再明显增加.不同的是演化模式的差异,碳酸盐岩压溶作用明显,伴随大量压溶缝形成和生长连接,最终演化成断裂.火山岩特别是凝灰岩中,开始发生断裂变形不形成破碎带,而是先形成断层核.超固结泥岩形成的断裂带开始渗透性增强,伴随断层泥产生,渗透率又会接近母岩.这种差异可能造成断层封闭模式演化及油气富集规律的差异.仅发育破碎带小规模断层、无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碎裂岩以及具有连续断层核的破碎带为典型的高渗透性断层,对非常规储层油气充注起到重要的作用.断层核渗透性决定断层封闭类型及油气富集模式,高渗透性断层核本身不具有封闭能力,主要靠岩性对接封闭,油气通常富集在区域性盖层之下且主要富集在断裂的下盘.低渗透断层核具有很强的封闭能力,油气在两盘均可以富集.破碎带由于大量裂缝发育,成为非常规油气富集的“甜点”区,有些致密气和页岩气富集区沿着断层呈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莫里青断陷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系统分析,总结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西北缘断裂成盆期为一条高角度的走滑张性断裂,新近系受挤压应力作用发生反转,形成了内部发育众多具走滑性质的次级逆冲断层、挤压褶皱、花状等构造的西北缘走滑逆冲断裂带;宏观来看西北缘断裂经历了早期走滑拉张和晚期走滑挤压2个演化阶段;西北缘走滑断裂对油气勘探具重要意义:深大断裂通过提供大坡度构造环境、有效物源及保存条件为湖泊水下扇有效储集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且水下扇中扇辫状水道微相上的油气产能较高;断裂带内部形成断褶皱等构造圈闭、具有挤压性质的逆冲断层封堵油气等因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圈闭条件;各条件有效配置使得研究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成为较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6.
大型走滑断裂带是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控储成藏的关键因素。哈拉哈塘油田位于塔北隆起西斜坡,走滑断裂断距较小,识别难度大,制约了该油田的勘探开发。从哈拉哈塘油田走滑断裂演化特征出发,形成了以多重滤波为基础的地震资料解释性处理研究方法,精细刻画了走滑断裂带,明确断裂空间展布规律,通过开展走滑断裂带控储机理研究,明确了断裂带对油气的疏导作用,形成以断裂带为中心的断溶体油藏描述技术,建立了哈拉哈塘油田断溶体油藏成藏模式,认为断溶体油藏具有“一体一藏”、连通关系复杂的特点,通过精细缝洞雕刻及叠后裂缝预测,提出了哈拉哈塘油田断溶体油藏的评价方法及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曼洞断裂带位于上扬子古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的都匀滑脱褶皱带,断裂带倾向SE,倾角45~65°,由一系列逆冲断层组成。其形成的时间较慢长,形成条件受多次构造运动控制。初步分析曼洞断裂带与成矿区带的关系及其对矿床成矿系列和分布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方正断陷是依-舒地堑中的一个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主要表现在断裂系统及其形变历史比较复杂和构造样式类型丰富。目前方正断陷存在断层对油气的封堵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不清等地质问题,严重影响了下步勘探部署;因此急需开展方正断陷的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的研究工作。在对方正断陷宝二段、宝一段、新安村+乌云组上部和下部的盖层及断裂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伊汉通断裂以西地区新安村乌云组内断裂主要对盖层部分破坏,油气聚集与保存条件不好;方6井区主要发育盖层完整型匹配关系,有利于油气聚集与保存;而伊汉通断裂以东地区新安村+乌云组内两套盖层几乎被完全破坏,宝一段和宝二段盖层内发育盖层部分破坏型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以塔河油田4、6和7区缝洞储层为研究对象,对塔河油田缝洞型储层的成因结构和充填模式进行地质分析,建立塔河油田缝洞储层的结构模式和充填模式;研究其缝洞单元内储集空间的分布规律;通过多种地质因素综合研究,分析研究区奥陶系缝洞单元内储集空间的成因和主控因素。研究者建立了塔河油田缝洞储层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明确了表层带、渗流带和径流带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表层岩溶带主要由地表河、落水洞、断层及裂缝、坡积物和奥陶系裸露岩石所组成。根据现代岩溶和古岩溶的考察,以及塔河油田的井下资料解释,地表河和落水洞为河流沉积物和垮塌角砾岩充填。渗流岩溶带的缝洞主要由渗流井和驻水洞以及缝洞复合体组成。渗流井是连通表层岩溶带与径流岩溶带的水流通道,一般沿断层或裂缝发育渗流井废弃后常常被表层碎屑物或垮塌角砾充填,而驻水洞如果不受垮塌影响,则充填程度一般比较低,是非常好的油气成藏和产出空间。径流带内水流以横向流动为主,潜水面是径流带的底界。地下河溶洞是径流带缝洞的主要类型,在塔河油田根据地下河溶洞相互连通关系和规模,可以划分出干流洞、支流洞和末梢洞。在断层附近、地表落水洞下方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厅堂洞。径流带溶洞大都具有比较强烈充填作用:地下河沉积碎屑充填,垮塌角砾充填和碳酸钙化学充填。针对表层带地表河和径流带溶洞系统沉积物岩性和沉积水动力条件进行研究,初步阐明了表层带和径流带不同成因结构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物源。以南方和塔北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与充填特征研究,建立了洞穴垮塌机制与控制因素。裸露期岩溶洞穴垮塌和埋藏期岩溶垮塌成因机理差异明显。研究者基于不同充填物分别进行物性评价的思路,形成了缝洞充填物类型约束下多参数配合的物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缝洞充填物采用多参数组合法分别计算物性,建立不同缝洞充填物的物性评价方程,并与取心井实测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对比分析。实践证明,与岩心实测物性对比符合率高,有效评价了研究区缝洞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运用构造解析原理对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要素耦合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老爷庙地区断裂系统分为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两大类,垂向发育的火成岩是深、浅两套断裂系统的韧性传递带。始新世正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NE、NE向基底断裂系统呈多期铲式扇样式;渐新世斜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EE走向的盖层断裂系统,以地垒-地堑和多米诺样式为主;新近纪,在热沉降背景下受深部断裂走滑变形影响,盖层中沿主干断层发育花状和复"Y"字样式。老爷庙地区主干断层的多期断陷作用利于烃源岩的沉积和成熟,也是油气埀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背斜主体带和侧斜坡带是有利成藏区。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断层与缝洞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为典型的缝洞型储层,断层带钻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较多的研究认为断裂带是有利的裂缝发育带并沿裂缝形成溶洞,研究发现地表剖面溶洞充填物被断层切割错动,溶洞次生方解石充填物中可见沥青质包裹体和沥青团块,沥青物质为原油裂解成天然气后残留,而石油裂解成气的时间远早于构造断层菜成期,钻井质资料统计表明,放空的井次在断点附近并没有明显优势,放空井段通常造近侵蚀面顶部,而断层带以裂缝发育为主,因此,下二叠统储层中溶并非断层裂缝形成后的产物,溶洞发育时间在构造褶皱,断层形成之前,而构造褶皱,断层发育后并发未发生较大规模的岩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断层的结构特征及对油气垂向输导的影响。基于野外调查、地质与地化资料,精细刻画了断层结构;结合油源对比和油源期次分析,确定了红雁池断层结构与油气垂向输导模式。红雁池断层具有滑动破碎带、主动盘诱导裂缝带、被动盘诱导裂缝带等3个结构单元。其中滑动破碎带由各种断层岩组成,裂缝发育但基本全充填;主动盘诱导裂缝带、被动盘诱导裂缝带内裂缝发育,部分充填,原岩结构保留。断层内曾发生4次较大规模的流体活动,油气主要来自断层下伏的中二叠统源岩,大规模油气运移主要发生在第三次流体活动时期。油气运移前,断层滑动破碎带大部分已封闭,主动盘诱导裂缝带是断层垂向输导油气的优势通道,靠近滑动破碎带处是优势部位,被动盘诱导裂缝带是次要通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石炭系内幕钻探的探井、评价井试油获高产油流,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断裂带石炭系逆冲推覆于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之上,受长期挤、压、扭、转应力作用,石炭系内幕地层沿低密度塑性地层易于应力释放,形成背斜、向斜及断背斜。研究区由南至北由叠瓦构造向反冲构造演变,中部叠瓦构造加反冲构造,北部反冲构造加逆冲岩席;石炭系内幕发育爆发相凝灰岩,其次为溢流相玄武岩、安山岩,试油结果表明,各种岩性均含油,含油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物性和裂缝发育程度。断裂发育部位也是各种微裂缝发育的部位,油气沿深大断裂及伴生次级断裂富集,将是该区石炭系内幕下步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
应用断层落差法,对惠民凹陷沙河街—东营期的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惠民凹陷古近纪经历强烈的伸展活动,断层活动强烈.凹陷内部的断层主要以北东向为主,断层活动具有分段性的特点,惠民凹陷断层活动形成了多种断裂几何形态.盆地边缘断层和内部断层的活动形成了半地堑、半地垒和地堑—地垒形式的断块体,其断块体组合的分布使整个惠民凹陷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分区块断的构造特征.沙三—沙二早期,惠民凹陷处于快速伸展断陷期,中央背斜带隆起,临商断裂带和夏口断裂带活动较强;沙二上—东营组沉积期伸展裂陷活动减弱.经过古近纪断陷期的构造演化,基本确定了惠民凹陷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5.
探讨川西拗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输导体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贡献。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地震解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雷口坡组输导体类型、特征及组合方式进行剖析,提出了4种典型输导体和4种典型输导体组合模式,并讨论了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4种典型输导体是:断层及其破碎带输导体、优质(内幕)储层输导体、风化壳输导体、褶皱和断层伴生裂缝输导体。断层及其破碎带输导体、风化壳输导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提供通道,优质(内幕)储层输导体、褶皱和断层伴生裂缝输导体为油气局部运移提供通道。不同的输导体组成了4类输导系统:断层及其破碎带和优质(内幕)储层外源输导系统、断层伴生裂缝层楼式外源输导系统、褶皱和断层伴生裂缝-优质(内幕)储层内源输导系统、断层及破碎带雷口坡组风化壳长距离外源的源-汇输导系统。断层及破碎带-雷口坡组风化壳长距离外源的源-汇输导系统是川西拗陷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最重要的运聚成藏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孔店期-沙四早期构造格局恢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通过断裂体系的静态描述和动态解析,结合现今残留地层特征、地层剥蚀特征及原始厚度恢复,对东营凹陷孔店期-沙四早期原始构造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孔店期-沙四早期是东营凹陷构造应力场的转变时期,新产生的北东东向断裂和继承性活动的北西向先存断裂构成了该时期的控盆断裂体系,控制了该层系的原始沉积,形成了北断南超的断陷盆地,呈现"盆岭相间"格局;东营凹陷在孔店期-沙四早期全区均接受了原始沉积,形成陈南断层下降盘地区、博兴洼陷和林樊家地区3个次洼,林樊家凸起和青城凸起尚未形成;沉积期以及沉积后断裂体系的持续活动造成了原始地层被切割、改造,在凸起区、断层上升盘及南部缓坡区形成了缓坡带、堑垒带和断块的剥蚀,剥蚀厚度等值线呈近东西向展布。  相似文献   

17.
付红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4):3178-3181
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中的变质岩潜山油藏规模大,产量高。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展布方向大致为北东东向,断面宽度大、断距横向变化快。变质岩储层在纵向上可分为:风化破碎带,裂缝、溶孔、溶洞发育带和致密带。油藏成藏规律受烃源岩供烃能力及与储层接触关系、储层自身的储油能力、断层及不整合面垂向、侧向运移油气能力控制。形成了以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组合侧向运移的布达特群顶面风化壳聚集成藏模式和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的布达特群内部裂缝破碎带聚集成藏的内幕油气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南图尔盖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大,但成藏规律复杂,勘探风险较高。在概括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全盆地和有利含气区带两个尺度,分别探讨了天然气成藏规律,并评价了有利勘探区。研究表明:对于整个南图尔盖盆地,宏观构造演化控制着天然气在盆内的整体分布格局,有效烃源岩分布、类型及成熟度控制着天然气宏观展布范围,盖层发育是天然气大面积成藏并长期保存的基础,构造带类型控制着盆地有利含气区带分布与气藏发育类型。在有利含气区带内,天然气以气藏群形式近生烃中心集中分布,沟通生烃中心的断裂系统控制着天然气运移方向和聚集部位,“岩性尖灭”或“断层遮挡”是天然气聚集保存的重要补充,“源-运-储-保”合理配置是确定有利含气圈闭的关键。Akshabulak南次凹的断裂型构造带和Aryskum凹陷西斜坡的缓坡型构造带是盆地未来的天然气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