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如果政府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网络舆情就能充当群体性事件酝酿期发现苗头的“警报器”、扩大期消除矛盾的“润滑剂”与消弭期改进政府工作的“意见箱”;反之,其充当群体性事件酝酿期引发事件的“导火索”、扩大期助长事态蔓延的“助燃剂”与消弭期激发原有矛盾的“发酵池”.我国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健全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和加强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发挥网络舆情在群体事件中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情贯穿着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始终。为了有效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疏导,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发布体系,联合媒体加强网民道德教育,共同治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3.
以近期发生的典型网络舆情为蓝本,结合网络传播环境、网络舆情特点及传播规律,探析新闻通稿在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表现出及时回应,权威性强;简洁明了,针对性强;持续跟进,连续性强等三个方面的特点,以及引导舆论,净化环境;化危为机,保持稳定;提升能力,维护公信等三方面的显著作用.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通稿在网络舆情处置中的作用,有效引导舆论,促进网络舆情事件的妥善解决,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网络涉警舆情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具有特定的传播学特点和规律。涉警舆情传播是一个在拟态环境与现实坏境的共同作用下特定事件的因果化、流程化、扩散化的过程。通过对网络涉警舆情的传播环境、过程及各利益相关方的传播学分析,提出应对网络涉警舆情的事先引导、事中处置、事后完善策略及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与互联网时代叠加,致使由各类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也日趋增多.为充分了解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进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引发的不利影响,选取CNKI数据库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对该领域文献进行主题聚类、时空分布等可视化分析.现阶段我国学界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舆情演化传播、监测预警和引导治理三大方面.在对其相关文献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已有研究需要改善的地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传播定量研究较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动态实时监测、防范控制领域研究较少,尚未构建基于现实情景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等.提出应加强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范式转变、网络舆情风险动态监测、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舆情引导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网络越发繁盛,各大社会交流网络发展迅速,本文对舆情以及舆情的传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研究舆情的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并特别分析了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和影响,对于这些所谓的影响我们都是能通过有效的方法来防御和避免.本章还进行了一个舆情热点事件的实例分析,统计了微博上一个关键词在一周中被提及的次数,分析在网络上舆情的传播会呈现出的怎样的波动,了解了这些特征后能更好的对舆情的传播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7.
李祥 《科技资讯》2014,(34):244-244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个人情感以及政治态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而群体性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形成以及传播更是对人们的情绪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微博平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网络舆情的最重要的载体,该文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演化进程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产生经济型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就解决经济型群体性事件提出了对策,包括引导群体性事件的良性功能,建立健全社会冲突宣泄、化解渠道,做好相关的解释和法律宣传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信息收集网络,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慎用警力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2012年宁波镇海PX项目事件舆情在微博上的传播为实例,通过调查问卷并结合网络舆情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了突发事件中微博舆情的传播规律和作用,网民的微博传播行为特点、观点倾向性以及网络生态环境;提出了应对突发事件舆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成因和应急决策特性的基础上,从舆情状态、突发事件警情和民众关注三个方面构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指标体系。由于舆情事件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单一方法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本文提出一种综合模糊语言变量、加权欧式距离以及优先集成算子的针对舆情事件应急决策的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模型。以模糊语言变量给出舆情事件在属性下的评价,然后使用基于加权欧式距离的方法计算专家的决策评价与平均的群体评价之间的距离,以反向调整专家的初始权重,增强群体意见一致性。现实应急决策问题中,决策指标通常有不同的优先级,本文使用优先集成算子集成舆情事件决策信息,得到最终决策评价值,进而对各舆情事件按紧急度排序。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加速度效应”,这种效应不仅体现在GDP数字上。也深刻地体现在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的思维转变和制度建构上。作为一种关注个体尊严、协商过程和体现民主实质的理念与制度,自中共十六大以来逐渐遍及到广泛的公共领域,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已经成为政府和公民共同接受的“新政思维”。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依然存在着缺失,在个别地区、个别案例中仍然体现。思考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性路径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财税角度提出了一些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一些建议:即清理和解决乡村债务,推进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改革和城乡配套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使公共财政逐步覆盖农村;建立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民主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网络反腐机制的现实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传统反腐模式的重要补充。由于国家尚未出台专门适用于网络反腐的法律法规,导致我国网络反腐机制在现实运作过程中面临"反腐主体的协作功能有待整合、反腐信息的处理环节有待优化、反腐内容的甄别能力有待提升、反腐安全的保障功能有待加强、反腐流程的公开程度有待强化"等诸多现实问题。为此,我国应该整合网络反腐主体的协作机制,优化网络反腐信息的处理机制,提升网络反腐内容的甄别机制,加强网络反腐安全的保障机制,强化网络反腐流程的公开透明机制等,以期形成一套协同合作、运转灵活、安全规范、公开透明的网络反腐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的分析,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在发展教育,增加教育财政投入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目前教育财政投入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财政财力有限,支持不力。要使“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落实,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发挥财政教育投入主渠道作用,财政投入与非财政投入双管齐下,形成多主体、多渠道、财政牵头、全民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发展与财政投入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的分析 ,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政府在发展教育 ,增加教育财政投入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目前教育财政投入中的主要矛盾是 :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财政财力有限 ,支持不力。要使“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落实 ,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发挥财政教育投入主渠道作用 ,财政投入与非财政投入双管齐下 ,形成多主体、多渠道、财政牵头、全民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 ,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应急科普的建设情况,探析了各国面向公务人员、救援人员、志愿者、消费者、社会公众等不同人群分别开展了相应的应急科普技能训练与防护培训的差异性,阐明了新时期中国的应急科普建设应着力向应急文化科普、应急救援人员科普、应急产品科普这3个方向发展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中国未来应急科普发展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在突发公众事件中,谣言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以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向公众进行传播。文章重点对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机制进行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及舆论学意义上的分析,为公众及社会各方认知和控制谣言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微博的影响力呈现出几何式倍增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历次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后起新秀政务微博更不断彰显出其强大的力量,无论是其传播速度还是广度都在不断刷新着记录。当然,在其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伴随着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消极因子的影响。在公民权利意识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应合理利用政务微博平台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强化对微博舆论的研究与调控,从而形成完善有效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的发行与投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着发行规模偏小,品种结构不合理,交易形式单一,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笔者认为改善国债投资环境,应着手调整国债一级市场的发行对象,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扩大国债交易市场,并加强国债市场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公共权力的内部监督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高校系统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建设缺陷.因而,加强对高校公共权力监督、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建设.要构建严密、合理、有效的公共权力监督制度体系,必须基于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坚持系统、制衡、可操作、法治、民主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