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计算了5M⊙恒星从主序到红巨星阶段的演化,将考虑对流超射的演化结果与不考虑对流超射的演化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恒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向着低温度高光度的方向移动;氢主序与红巨星的寿命之和几乎不变;中心温度随其密度变化较为明显,并对其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四个不同星风物质损失率公式,计算了5M⊙和15M⊙转动恒星的演化。通过对演化结果的比较发现:星风物质损失率的大小对大质量转动恒星演化的影响比对中质量恒星的影响要大;星风作用越大,恒星在HR图中的演化轨迹向低光度方向移动;而且较大的物质损失率降低了恒星内部CNO循环的反应速率,从而延长了恒星的演化寿命,并影响到恒星内部的密度和温度等各个物理量。  相似文献   

3.
提出恒星演化阶段分界点的不同会影响恒星在赫罗图中演化轨迹的观点.基于在恒星演化计算中质量损失率应是一连续的分段函数的考虑,使用改进后的恒星演化计算程序.采用2种不同的分界点分别计算了恒星的演化,基于质量损失率函数连续性的考虑,对于主序星与RGB星的分界点,选取Hayashi线光度最低处比选取核心H丰度为零处更合适.  相似文献   

4.
水平分支星的壳层质量决定了恒星在水平分支的位置,进而决定了星团的水平分支形状。利用MESA恒星演化程序研究了球状星团水平分支星的壳层质量随着金属丰度变化的关系。我们发现,由于不透明度以及零年龄主序质量的减小,低金属丰度球状星团中的水平分支星往往拥有更薄的壳层质量和更高的有效温度。同时,随着金属丰度的增加,产生蓝端水平分支星的壳层质量空间变小,这说明金属丰度低的球状星团更容易产生蓝端水平分支星。  相似文献   

5.
转动和潮汐效应是影响恒星结构和演化非常重要的物理因素。根据Achernar的观测数据,用考虑转动和潮汐效应的单、双星模型,研究了Achernar引力昏暗现象。发现转动双星模型比单星模型更能符合Achernar的赤道和极半径之比观测值。计算结果表明,初始转动角速度快的恒星,其等价半径和中心密度在主序阶段的开始至40 M yr较大,随后变小。同时,由于初始转动角速度大的恒星,星风携带自转角动量损失多,造成后期演化角速度变小。另外,转动效应能增加恒星的中心集中度,但减少恒星的四极矩、回旋半径、中心温度、氢燃烧产能率,使转动恒星向赫罗图的低温和低光度演化。  相似文献   

6.
潮汐效应是影响恒星结构和演化非常重要的物理因素.本文研究了影响潮汐转矩系数E_2的三个理论模型.根据转动恒星中的角动量传输和元素扩散方程,给出了潮汐转矩系数E_2对转动恒星内部结构和元素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汐转矩系数E_2与恒星质量、金属丰度、演化时间有密切关系.潮汐转矩系数E_2越大,双星系统轨道角动量转化为子星自转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在恒星内部传输的效率越高.强潮汐转矩造成恒星表面有较大的氦和氮元素的超丰和对流核质量,使恒星具有较高的光度.然而,对比模型M1和M3,充分的转动混合效应可以降低元素的不透明度和辐射温度梯度,压制转动动力学效应造成的辐射温度梯度的增加,使恒星中心对流核减少.强潮汐产生的转动混合效应使氢元素丰度和数密度增加,增强氢燃烧效率,提高中心核温度,使恒星膨胀,具有较大的转动惯量.因此,研究潮汐效应对元素混合效应的影响,对密近双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13C(a,n)16O和22Ne(a,n)25Mg为中子源,对3M⊙低质量热脉冲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及较新的中子俘获截面,结合1997年给出的最新恒星演化计算结果,在平均中子辐照量τ0的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重元素丰度和碳氧比的演化,并给出理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银盘的金属丰度梯度可以为银河系的结构和化学演化模型提供直接的观测约束, 但是关于银盘是否存在金属丰度梯度以及梯度如何分布目前仍无定论, 需要确切知道银盘的不同星族成分是否给出相似的丰度梯度. 我们基于近年来两个大样本恒星的观测工作, 从其共有的恒星样本中选取出恒星年龄比较一致(年龄差别在3 Gyr以内)的4004颗恒星样本, 用运动学标准区分恒星的星族成分, 确定了3855颗薄盘星和146颗厚盘星, 分别讨论了薄盘和厚盘恒星的金属丰度[Fe/H]与轨道偏心率e、径向平均轨道半径Rm以及最大银盘法向距离Zmax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银盘恒星的轨道偏心率随金属丰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 厚盘恒星的轨道偏心率(e>0.25)明显大于薄盘恒星(e<0.20), 但当[Fe/H]>-0.3以后银盘恒星的轨道偏心率几乎保持不变; (2) 沿银盘径向, 薄盘总体上存在明显的金属丰度梯度, 但这一丰度梯度分布由内到外是不连续的, 内盘(Rm<8 kpc)丰度梯度接近于0, 外盘(Rm≥8 kpc)丰度梯度为-0.12 dex/kpc. 厚盘几乎不存在径向金属丰度梯度; (3) 沿银盘法向, 厚盘和薄盘存在明显的金属丰度梯度, 大小分别为-0.15 dex/kpc和-0.25 dex/kpc, 而且薄盘和厚盘的法向丰度梯度都表现出随银河系演化而逐渐变陡的趋势. 我们的结果支持关于银盘形成和演化的坍缩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8M⊙和2.8M⊙早期AGB星外部湍流应力与引力的比值在几个演化点上随质量的分布,发现在恒星外部存在一个湍流应力与引力的比值能达到几十的区域,该区域的位置随演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位置以外的壳层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Nieuwenhuijzen H.et.Al给出的恒星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拟合出早期AGB星的质量损失率与出现最大湍流应力位置以外的壳层质量之间的关系式,提出湍流作用对星风的主要影响应体现在湍流作用大的区域在恒星外壳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团星系和场星系的聚度参数、特征恒星形成率、星系中包含的恒星质量、金属丰度等物理参量的比较,研究了处在不同引力环境中星系的恒星形成性质.研究表明,聚度高的星系主要居于星系团中,大部分低质量星系是场星系,星系的特征恒星形成率与恒星质量和金属丰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另外,团星系和场星系在红移小于0.1的范围内仍表现出了明显的宇宙学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恒星结构演化程序将1.6M⊙左右的小质量星演化到红巨星顶点,在氦闪结束后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使得恒星总质量约为0.5M⊙.此时恒星中心为一个开始燃烧的氦核,外部为稀薄的氢壳层(氢壳层的质量Menv≤0.02M⊙),称为初始B型热亚矮星模型(B-type hot sub-dwarf star,简称sdB星).对于不同质量和氢壳层的初始sdB星模型,表面有效温度和重力加速度都不同,但都分布在零龄极端水平分支与终止极端水平分支之间,并且它们的演化轨迹相似.本文由sdB星的理论演化模型得到了它的内部结构参量,并进行星震学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恒星的演化,表面有效温度较高时检测到有p模式(p-modes)震动,较低时检测到有g模式(g-modes)震动,在这两个区域之间,两种模式共存.p-modes包括径向震动(l=0)和非径向震动(l=1~5),周期为80 ~ 600 s.只有非径向低球谐度(l=1 ~5)的g-modes,周期为1 800 ~9 000 s.将热亚矮星的结构参数代入绝热线性震动程序中,得到Brunt-V(a)is(a)l(a)频率、Lamb频率、本征频率、惯性参数等,并研究了sdB星的震动特性.  相似文献   

12.
选取已确定恒星年龄和化学丰度的3个观测样本,统一用Yonsei-Yale等年龄线确定了恒星年龄,分析了恒星的绝对星等MV、有效温度Teff、金属丰度[Fe/H]和α元素相对丰度[α/Fe]等4个输入参数的误差对恒星年龄的影响,最后利用误差理论分析和估算了各种因素对恒星年龄不确定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Teff,[Fe/H],[α/Fe]对恒星年龄的影响是系统性的,而且其影响程度依次递减;而MV对恒星年龄的影响是随机的,其影响程度是最弱的.误差分析表明,如果取Teff,MV,[Fe/H],[α/Fe]的典型观测误差分别为100K,0.1mag,0.1dex,0.1dex,则由此造成的恒星年龄的平均标准偏差为3.2Ga.  相似文献   

13.
利用瞬时循环近似,考虑元素产率随金属丰度的变化,得出了主要金属元素星系化学演化的分析解,结合恒星核合成结果,计算了银河系中O元素、Mg元素、Na元素、Sc元素等丰度随金属丰度的变化规律,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们发现磁场对恒星结构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简述了磁场产生的发电机原理,即恒星对流区的α-Ω发电机和辐射平衡区Tayler-spruit磁场发电机。Maeder&Meynet(2005)根据Tayler-spruit磁场发电机研究了磁场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磁场极大地增加恒星内部各层之间的耦合,使得恒星内部为接近刚性转动,而无磁场的恒星其内部为高度的较差自转。同时有磁场的恒星模型其表面有较高的N,He等元素增丰,同时带来C,O元素的消耗。磁场还引起恒星内部子午环流,剪切湍流等物理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银河系的三成份(即晕、厚盘和薄盘)及多相(气体,分子云,大、小质量恒星以及剩余物质)的化学演化模型,通过观测约束,对α-元素(O,Mg,Si,S和Ca)的化学演化进行了计算,得到这些元素的丰度分布随金属丰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将计算曲线与丰度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理论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银晕是银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Miller-Scalo形式的初始质量函数并结合TSY化学演化模型,通过拟合晕族恒星随金属丰度的计数的观测值,对早期银晕的化学演化的一些特征进行计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IRAS的天文观测数据,对含有9.7μm硅酸盐特征的1442个点源,利用能谱分布(双色图)的方法得出了一些统计规律,提出了计算晚型富氧星演化规律的模型,揭示了这类恒星过去在主序上的质量大小,以及(2—8)M_θ的恒星各自在双色图上的演化规律和Miras星及OH/IR星的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17颗红团簇巨星的观测资料,确定了这些样本得的恒星大气参数,得到了这些巨星的铁丰度,并且讨论了铁丰度与恒星大气参数的相关性,根据铁丰度与表面重力以及恒星质量和有效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将这类红团簇巨星细分为2类,一类质量较大,具有较大的表面重力和金属丰度,另一类贫金属星,其质量和表面重力都相对偏小。对每一类恒星,其质量和表面重力都随着有效温度的增高而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19.
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地面光谱巡天项目与空间测光数据结合用于研究星系和恒星.相关地面观测数据主要来自于如APOGEE,Gaia-ESO,GALAH,RAVE和LAMOST等项目.这些数据被用来获取准确的恒星大气参数和化学元素丰度.以上这些巡天项目的成功主要依赖于高效的光谱获取能力,以及所提供的高精度恒星参数.利用恒星光谱数据可以得到它们的有效温度、表面重力加速度、金属丰度和多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基于这些恒星参数,可以估计确定恒星的质量和半径.这些参数有助于研究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此外可靠的恒星质量和半径对于探测系外行星及其宿主星的性质有重要意义.比较两个数据库之间恒星参数可有效地估计光谱数据的质量,及了解不同数据库恒星参数的偏差.研究结果对改进光谱分析软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验证现有孔径改正方法的有效性,基于一个具有星系总体Hα、Hβ发射线流量和紫外(UV)、远红外(FIR)多波段数据的近邻(150 Mpc)星系样本,研究不受孔径效应影响的Hα作为恒星形成率指示剂的恒星形成主序关系,并对Hα和远紫外(FUV)分别作为恒星形成率探针时的主序关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受孔径效应影响的Hα作为恒星形成率指示剂的主序关系与已有的利用孔径改正所得主序关系一致,表明通常采用的孔径改正方法可以还原星系整体Hα流量.此外,利用总红外(TIR)与FUV之比以及FUV-NUV颜色对FUV流量进行尘埃消光改正所得FUV作为恒星形成率示踪物的主序关系一致,表明FUV-NUV颜色对FUV流量进行消光改正没有引入更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