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爱芳 《科技资讯》2014,(30):231-231
高校就业工作关系着高校生存和发展,是高校教育质量的体现。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的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就业难问题是大学生、高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的重要途径,该文从辅导员角度,通过拓展大学生对于"学"的正确认知,促使其躬行于"学",引导大学生塑造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培训,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能等六个方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索出辅导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对高校就业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丹 《山西科技》2012,(5):125-126
随着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及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便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主要针对"以第二课堂为平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3.
杨志红 《科技信息》2012,(30):26-26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如何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要求,是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着手,在阐明食品检验技术课程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基础上,讲述了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项目通过食品检验技术教改的实施,在教学环节上融知识传授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一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有效形式,使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进一步加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问题自然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盘活优化了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健全完善城市功能、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伊始,就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作为园区工作的重点,坚持"政府重视、地校合作、引导大学生创业就业;完善政策、打造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企业、培育产业、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方针,努力打造精品大学生创业平台。  相似文献   

5.
吕雪平 《科技资讯》2014,(33):223-223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是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绩效衡量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青年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通过构建课程体系与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和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该文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出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初步阐述,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存在较多问题,比如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基础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差、再学习能力低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核心是大学生缺乏必备的就业能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应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就业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敏 《科技信息》2010,(19):I0205-I0205,I0223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就在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文章试图对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实践工作进行理论的提升和总结,以期达到深化认识并更有效指导今后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陈鹏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5):85-86
普通高校连年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加之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我国高校基层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就国内外形势,以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视角深刻剖析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结合笔者自身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浅显看法。  相似文献   

9.
陶红丽 《科技信息》2011,(19):20-20,12
社会上普遍出现用人单位"招工难"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本文对就业能力的内涵赋予新的理解,综述了国内外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构建全程化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包括课程设置、综合素质提升、职业指导、社会实践、创业教育、家庭教育等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刘芳芳 《科技信息》2011,(12):I0044-I004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当前政府、学校和大学生个人关注的热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然后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从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学生个人等方面提出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具有就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就业能力教育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行之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对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忠鹏 《科技信息》2011,(16):I0051-I0051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战略意义。介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就业观的养成、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等方面。并提出了高校应从教育与辅导两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实现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14.
张小萍 《科技信息》2011,(32):437-438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已成为制约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作为高职教育基层工作者的班主任,要做好上岗前的思想准备,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来开展工作:即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搞好班级班风学风建设、结合就业能力的培养开展系列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下,实践能力培养在大学生成长发展及就业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实践能力培养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能力、认知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培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就业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上大学的首要目的,国务院已经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毕业生就业是新形势下评判高校培养方案的改革成败和检验高校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标尺。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就业对专业人才实际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联系,制定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制定学生就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7.
何开薇 《科技信息》2011,(3):300-300,3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建立与之配套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成必然。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生面临崭新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年代已成为历史。本文试从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方面入手,阐述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实践教育在大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及就业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严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深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强化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工作实践中的几点做法,强调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将为大学生适应择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钱路平 《科技资讯》2010,(22):219-220
新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目标随着形势变化摇摆不定,"跟风论、等靠论"充斥在就业前的思想中,导致许多大学生丧失了最佳的就业机会,造成目前困难的就业局面。因此,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及时采取办法,从高校育人层面做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适应就业需求,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大众化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导致就业困难的关键因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达不到企业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困难的原因,反过来指导高校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进,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学生,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