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目标对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构建了"知识点"与"能力点"并重的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优化实验项目、革新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形成了技能和意识并重的教学理念。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践,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参与激情、创新兴趣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材料力学"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基于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根据实际教学条件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通过MOOC平台、腾讯会议等在线平台进行教学管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学习。在线教学过程中,弱化公式推导,配合适当的课程作业,帮助学生在结合"材料力学"理论与实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程应用拓展。线下教学过程中,课程导入注意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重点知识辅助仿真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线上线下教学实际,创新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混合教学模式创新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平台和时间限制,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全方位评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高校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学是一门生命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各门生物类专业课的前提和保障,而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尝试对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方法、增加多媒体辅助实验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初步建立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创新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课程内容教学顺序、教材中的错误及需更新的知识、教学方式、实验类型与实践等方面的建议,实施"参与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环境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其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研究性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合作性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针对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和调整:(1)优化整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程教学内容;(2)将基本操作训练整合到与工程实际相一致的综合型实验之中;(3)侧重实验教学过程考核和基本规范操作考试,弱化理论考察。经过为期三年的研究性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培养学生具备挑战式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学习的综合素质,数字设计FPGA应用课程进行了挑战式学习的课程改革。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情况,采用为学生提供口袋实验室实验板的方法构建实验环境,设计了"异步串行通信设计及通信"的实验教学案例。该文介绍了该实验案例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法。该实施方法是在对挑战性学习研究及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多次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完善,教学效果良好,对其他课程的挑战性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数据结构"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文章针对该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背景,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方法和实验设置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针对电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开放实验融入课程当中,形成了"开放教学、分级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竞赛培养教学"的开放共享教学模式,将信息化时代的网上教学、移动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建立了开放共享型电类实验信息化教学体系,构建了由"基础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竞赛型实验、创新型实验"5个层次实验分级教学金字塔,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综合、软件与硬件、竞赛与创新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微生物学实验在现有教学环境下真正体现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并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试行,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PDCA"循环理念,本文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制药、食品等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施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突出课程实际应用。结合"PDCA"循环法控制无机化学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减少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随意性,保证教学计划的有效性和适宜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1.
VR技术下的实验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低成本、目标集中、物理空间与时间自由、实验环境多样化、功能齐全、虚实结合、校企互利的优势。针对VR技术的特点,建议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全景仿真实验室、加强校企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会计实验教学实践,为其他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深入剖析数据库传统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针对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室开放等内容进行的改革与探索,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开放环境下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协作学习理论,对开放环境下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通过具体实例讨论了模式的构建过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适于在高校本科高年级中采用,有助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和创新型、协作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程测绘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要求已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测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以校内课程实践教学实训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学科竞赛项目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指导教师团队和工程测量开放性实验实训资源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层递进施教,完善、创新技能考评和心理素质锻造机制,按照全过程训练、分阶段实施的步骤促进学生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做老师管,交报告判成绩"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地去做实验,甚至有的学生实验课时不动手、课后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实验课达不到提高学生多种能力的最佳效果。在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参加课前预实验、课堂实施"学生助教"制、规范实验报告书写等措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实验的对象是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均为2011级乒乓球专修,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采用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并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高校中加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在教学计划中增加教学实践的比重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规律,分层次安排特种加工技术工程实践与实验教学,开展特种加工开放型实验,实现从认知型向实践创新型的转变,这对多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此模式开展3年多以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促使工业中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调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原则,增加综合性、开发性实验,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发了课堂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教师角色等的深刻变革,但目前还没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的相关实践和研究.依托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开展了"翻转课堂"应用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研究了"翻转课堂"应用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课堂授课效率,提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高校学生学习显微镜的现状,介绍了显微镜在线课程设计的教学理念和具体内容.基于学生兴趣学习设计了显微镜在线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边走边学、闯关练习和超越自我3个模块,内容覆盖面广,以声、形、图文并茂、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显微镜在线课程是显微镜传统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复习提供了更有效的范本,有力支持了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显微镜实操技能.  相似文献   

20.
高素质的包装工程专业人才是包装工业发展的基础.结合学校和学科特色,针对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验实践训练方法的改革探索,构建了基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包装人才实验教学体系新思路和模式,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