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对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交流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力。新中国建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广西与东南亚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更凸显出广西和东南亚历史与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了广西瑶族民居发展变化,分析其变化特点。进而结合泰国瑶族民居建筑的情况进行对比,有利于我们对跨境民族更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美帝国主义在加紧扩大侵略越南战爭的同时,变本加厉地对东南亚各国进行軍事干涉和施加經济压力,以便它放手在这一地区推行既定的战爭計划。但是,美国的行动,遭到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击。美国在东南亚的处境更加狼狽、更加孤立。  相似文献   

3.
休闲度假渐渐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各国独特的景观风格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不仅使其成为理想的度假胜地,而且东南亚各国的建筑和景观也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应运而生的瑞丽弄莫湖湿地公园设计了多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园来分别展现各国的风格。在各子园的主体建筑的设计当中结合各国的异同,从民居中挖掘出代表性元素,充分展现了东南亚各国的景观风格。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邻而居,山水相连,有着割舍不断的天然联系。东盟是东南亚国家的联合体,有了东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就有了"双轨":一是与东盟各国的双边关系,二是与东盟整体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定位和处理得好,对发展双方的关系至关重要。二战后,中国、东南亚国家以及双方的关系都经历了转折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从时代的发展过程看,国际关系在当前东南亚文化的发展中充当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的文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事态:在提升各国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区域文化共同繁荣。在其他方面东南亚的文化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更大,而各国的不同国情也使得其受到的影响不一样,于是东南亚文化在共同繁荣的前提下,各国又有着具有国家特色的文化状态。当然,东南亚文化发展的趋势也同样对国际关系产生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与东盟的整体关系、中国与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两大板块的关系、中国与东南亚11国的双边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当下,处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域的东南亚是  相似文献   

7.
由于帝国主义采取贸易歧视政策,在东南亚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贸易道路上竖起了人为的障碍,使东南亚国家吃了不少苦头。1955年4月万隆会议后,与会各国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经济合作,摆脱贫困,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这个愿望为亚非国家与社会主义各国的贸易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一向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贸易,谋求共同的经济繁荣。因此,东南亚国家同社会主义各国的贸易近几年来有相当的发展。 1955年东南亚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的发展要比其他地区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的速度为快。拿东南亚个别国家来说,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如印度尼西亚1955年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额为7,700万美元,为1954年的2.2倍,为1953年的6.7倍,而1951年只有900万美元;1955年缅甸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为2,400万美元,为1954年的6倍;印度1955年与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张良 《华东科技》1999,(12):27-28
1997年夏季,泰国突发金融危机,并迅速向东亚和东南亚各国蔓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使国家的经济陷入巨大困难之中,这些国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经济成就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国内一部分人对我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龙头——浦东新区的发展产生了担忧,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还能否坚持下去的疑问。但是,在周边地区一片灰暗色中,浦东新区却如一亮色,表现出勃勃生机。1997年和1998年新区国内生产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来,在中田人下南洋的移民潮中,中国汉民族在与东南亚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互动、磨合、整合和融合,特别是汉民族与东南亚各民族妇女通婚融合,形成了许多各俱人文特征的土生华人.马来半岛的峇峇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土生华人族群.  相似文献   

10.
华人开采锡矿是东南亚开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矿产开发、技术传播、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于一体,是研究近代中国与东南亚交流的重要历史资料。通过对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从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华人的贡献与作用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华人开发东南亚锡矿发生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从技术史的视角探讨华人开发东南亚锡矿及其锡矿业发展兴衰的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